童年的烟花
小时候,父母亲忙于工作,我便寄居在浏阳城郊黄连凹舅舅的家里。当地的人都不把我当外来的人,对我都很亲切。到了晚上,小伙伴都会出来玩,地老鼠就是最好的玩具,男孩子们胆子大一些玩冲天炮,女孩子就捂住耳朵咯咯地笑。有时候在地坪里看大人试放新研究出来的烟花,村子里就弥漫着一种花炮的芳香,还经常能望见城区方向升腾起的五彩缤纷的烟花。童年的烟花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下雨天,外婆坐在盛满茶子球盘边的黑圆桌上折纸,纸折得平平整整,那双手曾经是千金大小姐的手,自从嫁到邹府来,洗衣浆衫,煮茶做饭,那双大小姐的手变成了长长的、瘦瘦的了。
花炮筒子的制作复杂又精细,它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是靠浏阳女人们的纤纤玉手完成的,这里家家户户都干这样的活。
我和表姐还有一些玩伴就一起坐在外婆身边粘花炮纸,这样就成了三代人做花炮的流水作业,后来我发现我折的纸特平整,粘的纸特稳当,这都是小时候功夫学到了家的缘故。
舅妈是娘家的满女,16岁的她偏偏看上了比她大12岁的成分不好的舅舅,舅舅其实会做鞭炮,懂得配药,舅舅也算得是制作花炮的技师。但那时会做花炮还不怎么吃香,有歌谣唱到:有女莫嫁编炮郎,出外一身臭硫磺,烤得几多灯盏火,睡过几多冒脚床。舅妈坚决要嫁过来,也难怪,舅舅可是黄连凹头号标致人物,长得白里透红,还会拉琴。后来还去山东等地去传授花炮制作技术,没跨出个浏阳门的舅妈也跟着出去见了世面。
舅妈出工回来就坐在里面的房子扯凳旁扯爆竹筒子,里面的房子很挤,面对面地摆了两张床,中间只隔了一只手宽,进门一张衣柜,靠窗的边上放一张扯筒子的扯凳。舅妈在娘家可没怎么学针线活,反正缝缝补补外婆会做,但出工可是舍得来,扯起筒子来也是蛮利索的,一天能扯七、八饼。就是那种用纸滚出来的鞭炮筒,排列成六角型。
舅舅家拆迁后住到城里来了,我和母亲还恋旧,专程跑到旧房子去看,舅妈那台扯筒子的车还在,可惜我没地方放,要不然就可以收藏这件宝贝了。
我们有时就和小伙伴们一起到舅舅家后面的晒谷坪里玩“捉妈子”和“丢手巾”的游戏,互相手搭着手,数到谁的手,阿美就开始领唱,我们就围到一起唱花炮歌谣:
姑娘巧手编花炮,万紫千红多热闹;
一片烟花一片心,心花犹似烟花俏。
样样新,质量好,齐夸姑娘手工妙,
编出“雷鸣”响亮声,编出“百花”把春报。
“月旅行”、“金鼎炮”啄木鸟、“电光炮”,
“百子鞭炮”、“降落伞”、“浏阳蜡烛”呱呱叫。
什么花?四季花,四季红花开浏阳,
噼里啪啦砰砰响,火树银花传捷报。
一车车,一箱箱,远涉重洋往外销,
巧手编得万年春,烟花搭起友谊桥。
基于对烟花的眷恋和喜欢,元宵节我们带着儿子一家三口从北乡乡下赶到浏阳,我怀抱着幼儿,坐着摩托车后面,70多华里路程,顶着寒风就是为了看城关花炮厂放的烟花,赶去浏阳看烟花不止我们一家,好多乡下人元宵节都去城里看热闹。人太多,只好让儿子站在摩托车上看热闹。晚上住在孩子的大姑妈家。
年轻时真的干劲大,结了婚元宵节我们带着儿子一家三口骑着摩托车从乡下赶到浏阳,我怀抱着幼儿,坐着摩托车后面,70多华里路程,顶着寒风就是为了看城炮放的烟花,人太多,只好让儿子站在摩托车上看热闹。晚上住在孩子的大姑妈家。
我们浏阳女人颇有鞭炮脾气,一引便燃,说话噼哩叭啦,做事一鼓作气、雷厉风行。浏阳女人也有烟花浪漫情愫,追求生活的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