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情结与民族情怀——评纳张元散文集《彝山纪事》
大山里走出来的彝族作家纳张元,新近又出版了一部散文集《彝山纪事》,文集分为“蹄印拾花”、“映象彝山”、“山里山外”、“纸上风景”和“空谷足音”五个专辑,收录了他近年创作的63篇散文。一直以来,纳张元的创作根基始终维系在自己的民族同胞和乡土家园上。其散文充满对彝山古寨、乡土人情的深刻感悟和深沉思考。他以真挚之情写出了大量倾诉思乡愁绪的感人之作。可以说,乡愁是纳张元心灵深处浓得化不开的情结,寄寓着悠远的怀念和漂泊的情味,情感深沉,诗意醇美。
漂泊在城市的山里人
沈从文自称是“乡下人”,他的笔下多次表现乡下人进城的种种不适应。而纳张元则自称“山里人”。为了缓解和释放城市生存苦闷所带来的个体生存焦虑,故土意识经过情感的过滤与沉淀,化为他笔下独特的千里彝山。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大山的挚爱、对山寨的眷恋、对情谊的讴歌,表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他爱家乡,更爱家乡人民唱的那些像他们的心灵一样质朴、像他们的性格一样豪爽的山歌,“郎在南山砍耙方,妹在河边洗衣裳;郎砍耙方声声响,妹在河边好悲伤”。因此,尽管进城已经多年了,“但我总梦见自己还在家乡的崇山峻岭之中牧羊”,字里行间流淌着难舍难弃的乡情和梦萦魂牵的乡愁。
乡土是人类的生存之地,更是精神的栖息之所。大地不语,具有无尽的力量;江河无言,凝聚着永恒的呼唤。在《城市情怀》《城市蛙声》《城市牧歌》《永远的红房子》《天籁》等作品中,纳张元尽情抒写着对彝山、家园的迷恋和关切。他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初入城市的山里人精神上蒙受屈辱、生活上陷入困顿的自卑心理,追寻和守护前行道路上失落的精神家园。精神上的孤独、失落、无助,更使他内心深处萦绕着强烈的思乡之情。于是乡愁成为一种病症,浮游于城市上空,城市里找不到家园的异乡者,在城市的角落里游荡。作家总是梦想着逃离城市,融身于天然的乡野之中。“时间在孤寂中从彝山漂泊而过,发出单调而无聊的磨牙声,往事像一轮残缺的月亮正慢慢定格成一些破碎的风景。倘若在太阳十分苍老的傍晚,就会看到一些锈迹斑驳的思想,经过岁月的反复揉搓,骨瘦如柴,面目全非,在暮色苍茫的大山里风雨飘摇,孤立无援。”这些文字注重对内心感受的捕捉,强调一种原始野性、神秘旷远之美,暗示了人与自然的某种原生状态正被现代文明所替代。
对“家”与“族”的眷恋
乡愁是由于远离故土家园而产生的一种追忆和思念之情,体现出人类重返家园的愿望。乡愁是忧郁感伤的,同时也是严肃深沉的,它既是一种精神的自我回归,也是一种自我发展和自我完满。海德格尔说:“诗学就是人类带着浓浓的乡愁寻找精神家园的漫长旅程。”纳张元的乡愁情结建构在以“家”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中。在我们这个注重人伦价值、重视人情的国度里,家被赋予了无与伦比的意义。家既是血缘意义上的认同和归属,也是情感意识上的亲近和爱恋。家在,生命的原乡才在,民族的根脉才在。《父亲的三双鞋》《母亲的眼泪》《写给女儿》《父亲》都是表达作家对亲人的一份深情,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却有明确的情感流向。作家把眷恋诉诸于笔端,将呼喊形之于文字,真诚而虔敬地倾诉着内心的感受,写就了一曲曲温暖古朴的生命赞歌。因有真情、深情在兹,情之所至,感人至深。
除了对家的深情描绘,他还关注彝族人民的生存状态、情感与命运,张扬少数民族人民的生命韧性和生命活力,表现他们单纯质朴却又深沉含蓄的情感之美。彝族是一个山地民族,长期的山地生活环境铸造了他们特有的民族性格:粗犷而沉稳,坚韧而雄健。他们代表着一种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山寨岁月》《梦中的海》《小三妹》《狗吠》等作品写出了家园的舒适与怡然,让人感觉到寂寞中的温情与呵护、喧哗中的宁静与和谐。作家怀抱着一种博大而深沉的家园之爱,坚守着那份炽热的民族情感。来自生命原乡的家园感和生存的亲近感,消除了个体世界中的孤绝的生存状态,依存乡土并由此获得一种勇气、力量和信念,积淀为一种应对现实危机的智慧和经验。
对民族文化精神的坚守
泰戈尔说:“一切民族都具有在世界上表现本民族自身的义务。”民族性是作家应自觉坚守的品质。纳张元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深情地关注民族文化的历史与未来。他对饱含民族文化意蕴的文化意象情有独钟。彝山、古寨成为民族文化根性的依托地,彝民的伐木、狩猎生活,乌鸦、老鹰、老虎等彝族文化象征意象幻化成蔚为壮观的民族记忆。《远去的鹰影》《远去的故乡》《与大蛇相遇》等作品关注本民族人民在社会进程中所经历的精神危机和蜕变,更为细致地展现深层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怀在现代人内心的体验轨迹。
在全球化和后工业化时代,民族文化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混血性和重构性特征,在夹缝中艰难前行、悲壮坚守。作家清醒地认识到,任何民族和个人都无法在故步自封中求得发展。任何狭隘的民族自恋、自守、自闭情绪都是不明智的。边缘对中心的突破,其本质在于融合,在于边缘与中心的互动、互补、互识、互证。作者冷峻而睿智地思考着民族文化的命运,既有对民族文化的精神守望,又怀着深沉的忧患意识来探索其前途。一方面流露出温情与依恋,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不虚美,不隐恶,透过感性的柔媚外衣,显示出深刻的反思意识。
乡愁情结的内核是爱,所有的深刻都脱胎于爱的母体。纳张元爱自己的家园,爱自己的民族,爱得深沉,爱得理性。这些作品既有民间文学的朴拙率真,又有文人文学的含蓄蕴藉;既有坚实的文化之根,更有超越的艺术之灵。他力图通过文学和文化的交流碰撞,重建民族传统文化之自我认同和民族集体性认同,彰显民族文化多元共存、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和永恒魅力。在这一过程中,作家的赤子之心、乡愁情结、民族情怀得以尽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