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季羡林散文集《君子如玉》:师恩绵绵,温润如玉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楠舟是笔名  2017年04月10日09:04

  季羡林国学大师, 谦谦君子,教书先生,温润如玉。 季老羡林先生 的散文集《君子如玉》, 亦温润如玉美。

  2017年3月,笔者阅读了中国当代散文集《君子如玉》季羡林著,2016年1月,现代 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三辑,第一辑,君子隆师而亲友;第二辑,留得枯荷听雨声;第三辑,平生风义兼师友。 本书主要收录季羡林先生回忆同时代恩师故交的文章。

  一、 饮其流者怀其源

  谦谦君子季羡林隆师而亲友。 他认为对 陈寅恪 先生的回忆,“是异常珍贵的,超乎寻常地神圣的。我希望自己的文章不要玷污了这一点神圣性,故而迟迟不敢下笔。”

  季老羡林先生 深情回忆了与恩师 陈寅恪的片断。他在清华 旁听了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而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

  学术界的泰斗、德高望重、被著名的史学家郑天挺先生称之为"教授的教授"的陈寅恪先生也不能例外。到了冬天,他连买煤取暖的钱都没有,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已经回国的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胡先生最尊重最爱护确有成就的知识分子。当年他介绍王静庵先生到清华国学研究院去任教,一时传为佳话。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挽词》中有几句诗:"鲁连黄鹞绩溪胡,独为神州惜大儒。学院遂闻传绝业,园林差喜适幽居。"讲的就是这一件事。现在却轮到适之先生再一次"独为神州惜大儒"了,而这个"大儒"不是别人,竟是寅恪先生本人。适之先生想赠寅恪先生一笔数目颇大的美元。但是,寅恪先生却拒不接受。最后寅恪先生决定用卖掉藏书的办法来取得适之先生的美元。于是适之先生就派他自己的汽车--顺便说一句,当时北京汽车极为罕见,北大只有校长的一辆--让我到清华陈先生家装了一车西文关于佛教和中亚古代语言的极为珍贵的书。陈先生只有收二千美元。这个数目在当时虽不算少,然而同书比起来,还是微不足道的。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

  二、 中国人最懂得报师恩

  季老羡林先生 称自己评说学者、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和朋友胡适,是本着 “半瓶子醋晃荡”的原则。中国近百年来的学术史思想史有胡适的席位。

  季老羡林先生 说:我一生遇到的六位恩师。其中之一是胡适。

  “积八十年之经验,我认为,一个人生在世间,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勤奋、机遇。行行皆然,人人皆然,概莫能外。……我把重点放在第三项上:机遇。如果我一生还能算得上有些微成就的话,主要是靠机遇。机遇的内涵是十分复杂的,我只谈其中恩师一项。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根据老师这三项任务,老师对学生都是有恩的。然而,在我所知道的世界语言中,只有汉文把“恩”与“师”紧密地嵌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名词。这只能解释为中国人最懂得报师恩,为其他民族所望尘莫及的。

  季老羡林先生说:我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机遇,就是我一生碰到了六位对我有教导之恩或者知遇之恩的恩师。我不一定都听过他们的课,但是,只读他们的书也是一种教导。

  三、明月清风

  赵老朴初是我国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与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赵朴老誉满中外,成为人们景仰的对象。

  季老羡林先生 在散文《悼念赵朴老》中抒写道: “同他一接触,就会被他那慈祥的笑容所感动,使人们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幸福,我个人同朴老接触不多;但是,每会面一次,就增强一次上述的感觉。

  朴老已经参透了人生的奥秘。他在遗嘱中用诗歌表达了他的生死观:“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谁读了这首诗不会受到真挚的感动呢?

  笔者共鸣之中,能透过季老羡林先生的灵动文字,感知中国现代的星空下,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那个年代涌现出一批或迂或痴或狂的“民国先生”,他们以“士”为守,以“雅”为基,他们迥然于当今的风度、胸襟、学识和情趣,穿越历史, 君子归去来兮辞。

  ——杨成栋,作者笔名楠舟,现为中国和谐之声传媒丛书常务编委、杂志编委会副主委、专栏作家,报告文学代表作有《厚地高天》《天山思想者》等,现居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