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书房》的现实意义
《国家书房——“中国好人”金兴安和第一家农家书屋》是李朝全历时两年、十下安徽、采访近百人创作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国家书房就是国家为农民读书在农村建立的图书室——农家书屋。作品讲述了中国好人金兴安在家乡创办作家书屋、奉献农家书屋的感恩故事,揭示了传承中华美德和办好农家书屋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农家书屋这一国家惠民工程作了典型反映和全景展示,对“后农家书屋时代”如何巩固和发展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孤儿金兴安10岁时父母双亡,乡亲们的百家饭把他养大,党和政府将他培养成一名作家和高级知识分子。他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从事着文学创作和新闻出版工作。在用自己的笔书写美好时代和幸福生活的同时,他在思索如何报答乡亲和回报社会。金兴安受到外省作家创办“作家爱心书屋”的启示,给家乡安徽省定远县蒋集镇的领导写信,表达自己愿意将30年来的全部积蓄和藏书捐献给家乡创建“作家书屋”的愿望,以此来回报地方政府和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恩,让农民和农村孩子有一个读书的地方。
感恩的心是相通的。金兴安的倡议得到镇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所在单位安徽出版集团的大力支持。2005年10月28日,金兴安出资捐书兴建的蒋集镇作家书屋终于开馆了,乡亲们成群结队来到书屋,当他们用粗糙的双手捧起书本时,眼里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书屋创办人的敬意。不识字的农民还可以在书屋的两台电脑上观看农民致富光盘。金兴安有意将作家书屋选址在蒋集镇中心中学校园内,作家书屋成为中小学生最好的课外阅览室,从这里走出了蒋集镇第一位考入北京大学的学生。金兴安还以作家书屋的名义组织“农民读书会”,举办“农民读书节”,给获得“农民读书奖”和“农民读书组织奖”的农民颁奖。金兴安以“创办书屋谢乡亲”的感恩事迹,荣登“中国好人榜”。
感恩永远在路上。作家书屋建起来,金兴安没有歇息,他把办好作家书屋作为自己的事业,一心扑在书屋发展上。2007年,国家开始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安徽省最早响应国家号召,金兴安的作家书屋有了两年发展的良好基础,成为安徽省第一家农家书屋,纳入国家农家书屋工程系列。金兴安带着领导的肯定和鼓舞,继续以书屋创办人的责任和志愿者的奉献,自觉自愿、无怨无悔地投身到农家书屋的规范管理和创新发展中,在此后的10年间,他不断奔波,帮助做成两件大事,一是扩建农家书屋,由原来的多间平房变成了一座环境优雅的徽派庭院,带给人“最美人间天堂便是书屋模样”的赞叹;二是建成电子阅览室,堪称全国第一家数字农家书屋。现在他又在筹划着如何让农家书屋与图书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将农家书屋纳入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国家给农民建书房是一项伟大创举,已经纳入全民阅读国家战略。今年是农家书屋工程启动10周年,全国已经建成60万个农家书屋,基本覆盖我国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这项国家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历史性地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农村读书难、看报难的问题,正在成为全民阅读国家战略在农村落地的重要支撑,深得农民欢迎拥护。
报告文学传达着时代的最强音。李朝全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和良好的艺术修养,满怀作家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勇敢选择农家书屋这一敏感题材,通过深入调研、深刻思考,站在时代精神的制高点,以真实的力量和文学的名义,为农家书屋正名,创造性地将农家书屋上升到国家书房的高度,不仅动情讲述了金兴安创办作家书屋的感恩故事,展现了集中在金兴安身上的奉献精神、坚强毅力和家国情怀,弘扬了感恩社会、回报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传统美德。《国家书房》告诉人们,一个国家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文化、道德、精神等软实力。这些犹如烂漫山花般遍布祖国乡村的大大小小的农家书屋,不仅是农民的书房,更是国家的书房;不仅是滋养农民的精神高原,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