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童年捉鳝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李文幸  2017年04月06日10:06

又到春耕时节,田野里飘来泥土翻耕散发出的清香。看着被雨水饱涨、绿意勃发的水田,我很自然回想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孩童时,晚上去田里乐此不疲地捉黄鳝的趣景,那真是一件让人无比愉快的事情。虽然一晃已经过去了30多年,但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也是当前这个时节,那时农村工农业还很落后。缺农药,缺化肥,主要施用农家肥,如人畜的粪便、草木灰和绿肥。因为没有化学物品可以滥用,自然环境受污染少,生态比较平衡,野生物种多。蜻蜓和蝴蝶在蓝蓝的天空中,飞来飞去,青蛙在池塘水沟里跳来跳去,不时可看到黄鳝泥鳅和小鱼小虾在田圳清澈的水里游来游去。晚上,更是蛙声一片,此起彼伏,好像是一台热烈的交响音乐会。

说起挑灯捉黄鳝,那是我童年时代最早学会的“拿手好戏”。

先准备和制作简单的三样捕捉工具:一把用三根竹片制成的有锯齿状的大钳(鳝夹),一盏用细铁丝绑在长棒上的煤油灯,还有一个可背的小鱼篓。说来也怪,那时的手儿特别灵巧,一看人家的就会仿制。大家的“武器装备”基本大同小异,夜里走出去,就像一支别动队。

那年代,晚上的田野,远处近处,东西南北,星星点点的灯火在闪烁,那是大人小孩出来捉黄鳝、青蛙、螃蟹的煤油灯或松明火的亮光。

每当夜幕降临,我就与邻居的伙伴,挽起裤腿,捋起衣袖,打着赤脚,头戴草帽,左手挑灯,右手拿钳,腰间挂着小鱼篓,沿着田梗或田垄走到无人的那片田里去。一边走一边眼睛紧盯着稻田里秧苗间的水面,四处寻觅。当见到黄鳝或温和地躺卧在水田下面,或慢慢地游动着,或一头半身露出水下泥里的洞穴时,既欣喜若狂,又得屏气凝神,脚踩田中如有轻功,慢慢靠近,生怕惊动了黄鳝,小心翼翼地将夹子张开,然后灵活迅速地向黄鳝的中间部分夹去,滑溜的黄鳝便在锯齿状的大钳夹中动弹不得,乖乖束手就擒,最后被放入鱼篓中就成为我的劳动成果。夹黄鳝也要掌握技巧,夹的力量要适中,重了黄鳝就会受伤或被夹死,轻了则会溜走。

因为久经锻炼,经验老到,只要黄鳝被照着,必定被捉,十有八九不落空。那时一个晚上,可捉到半篓子或满满一篓子黄鳝,开心得不得了。

除了挑灯捉黄鳝外,童年时还学会了用竹编鳝笼诱捕黄鳝。鳝笼也是自己动手编织的:砍来梗竹,破成筋,削成篾,编织成长30-40厘米,直径15厘米 左右两端较细的竹笼,在笼的下端7-8厘米处,编上5-8片带有倒刺的簿竹片,形成倒须的小口,直径约5厘米左右,使黄鳝能自由地从外边钻入,却不能退出。

鳝笼诱捕黄鳝,很适用于深水、混浊无法照明的田野和池塘,先把鳝笼装上烧烤得香喷喷的蚯蚓饵料,同时用木塞或草团塞紧笼口,然后将一只只鳝笼在傍晚时分按入稻田、池塘、水沟里,喜欢夜间觅食的黄鳝嗅到鳝笼里散发出肉腥味的蚯蚓就会在食欲的引诱下,挣开竹片的弹性而滑进倒须的小口去。竹片反拢后,它们就找不到出口而困于笼内,待第二天取笼收鳝,这些皮肤滑溜溜、活蹦乱蹿的黄鳝就成我的战利品了。

在缺粮少食,三月不知肉味的年代里,捉来的黄鳝,一部分成为了改善口味,滋补幼小瘦弱身体的肉食来源,一部分拿到街上卖,至于当时卖了多少钱,我也记不得了,但想到那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有微薄的收入可以购买学习用品时,心里喜滋滋的。

或许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或许是自然生态环境变化了,或许是干旱缺水,现在的田野,早已今非昔比,童年捉黄鳝的爱好和乐趣也只能在记忆里寻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