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与发展民族歌剧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四个讲清楚”,第一条便是:“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这是大道理,也是统领整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普遍真理。
歌剧当然是舶来品,但西方歌剧传入中国之前,中华民族作为悠久的礼乐之邦,早就产生了说唱艺术,繁花似锦的地方戏曲更是如学者王国维所概括的那样,早就“以歌舞演故亊”了。京剧不就被一些人翻译成“北京的歌剧”吗?因此,讨论如何发展繁荣民族歌剧的问题,当然要学习借鉴西方歌剧积累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有益经验,但首先需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需要讲清楚中华民族艺术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讲清楚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歌剧发展道路——这便是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道路。
我不是研究中国民族歌剧的专家,仅仅是普通的一名民族歌剧观众。在我人生的成长道路上和艺术鉴赏生涯里,优秀的民族歌剧曾给予我受益终生的宝贵精神营养和思想智慧,从被称为现代民族歌剧开山之作的《白毛女》到家喻户晓的《江姐》,从激越昂扬的《洪湖赤卫队》到朗朗上口的《刘三姐》,还有《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红霞》《红珊瑚》《草原之歌》……所有这些,都雄辩地印证了中国民族歌剧已经趟出了一条具有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些优秀的民族歌剧坚定了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了中华文化基因,彰显了中华审美风范,唱出了时代的风貌,讴歌了民族精神,至今仍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我们理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去珍惜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艺术遗产,去传承发展中国民族歌剧。
哲学家、文化史家张岱年曾在《试论中国文化的新统》中深刻写道:“从世界文化史来看,每一民族每一时代的文化,既须确立一个主导思想,又须容许不同流派的存在,才能促进文化的健康发展。”“我认为,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应以唯物论与辩证法为主导思想。也就是说,新时代的中国哲学,唯物论与辩证法应占主导地位。而新中国的唯物论与辩证法应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中的唯物论与辩证法的优秀传统的综合。”此言极是。传承发展中国民族歌剧,应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唯物论与辩证法,首先以唯物论的态度珍视中国民族歌剧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做到“各美其美”;同时也以辩证取舍的开放眼光对西方歌剧的有益经验“见好就拿,拿来就化”,做到“美人之美”;在此基础上把两种“美”兼容整合、互补创新,进而做到“美美与共”。果真如此,中国民族歌剧将为人类歌剧文化艺术作出新的独特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