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草木在一起
春风浩荡,岁岁清明。芳草萋萋,春天的脚步总是来去匆匆。“二月里来好春光”的余音还在耳畔萦绕,倏忽之间便到了细雨纷纷、祭扫亲人的清明时节。清明我回家给父亲上了上坟。零落成泥,清香如故。每年清明我都会祭祀,看着满坡春色就觉得家父尚在,那年年茁壮成长的树木就像自己慈祥的父亲。
父亲的坟在草木之间。父亲和草木在一起待久了。父亲回到了草木中间,风啊,水啊,这是他熟悉的。他知道一辈子是多长,从盛到衰要走多远的路,周而复始是什么含义,欣欣向荣又是什么样的景致。草木在大地上,大地是静的,草木是动的;草木生长,随风摇摆,而大地静止,亘古沉默。这一动与一静,构成大地上的景致。人也是大地上的草木。
永远的碑文。一抔土丘,一座坟茔,便是逝者永远的归宿。大概为了较为长久的纪念,不知肇于何世,不知始于何年,古人发明了石碑,发明了于石上刻字铭文。古往今来,追念诔文,总是写得沉痛悲凉,意挚情真。父亲的墓碑上正面刻着:“显考魏魁杰之墓”,背面至今没有刻碑文。多年来,我想在背面刻上的碑文为:
魏公者,名魁杰也。齐鲁惠民人。少时贫贱,勤学苦读。省立体院,学习深造。人民召唤,祖国需要。风雨春秋,桃李芬芳。蚕丝虽细,韧性不减;烛火虽微,暖意偏浓。事业如命,气能盖世;举重若轻,力可拔山。挥毫锦绣,落纸云烟。平凡人生,伟大精神。
父亲在九六年带着欣慰、带着满足离开我们的——因为他的四个儿女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着。父亲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部书,一部博大精深的书。从我懂事那天起,我就用心灵去读他,用我沿着他的足迹孜孜不倦的跋涉和寻找去读他。
毕业后,父亲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事中学体育教育,一干就是几十年。惠民、滨州、济南是他的运动路线,惠民一中、四中、胡集、魏集是他的运动场,在他的身后,是他深深的、洒满汗水的、闪闪发光的足迹。惠民县体育光荣榜、惠民县乃至滨州市举重运动的发展、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各种各样的荣誉证书和奖章,是他辉煌的工作实绩。
教师的日常工作既平凡又不平凡,教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他和广大教师一样成为善良的使者,挚爱的化身,一名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充满爱心,忠诚事业;努力钻研、学为人师;以身作则,行为世范。你践行使命的执着精神,甘于奉献的价值追求,乐观向上的人生情怀,在默默无闻的军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为人当于世有益,凡事求其心所安”这是家父三十年为街坊大门上写的一副对联。对话心灵寄哀思。一直以来,扫墓祭祖都是清明时节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传统方式。而对于不少人来说,读家书、写家书、追思怀远,闻先辈慈音、感抚育之恩,同样是一种心灵的祭祀。我们常说“见字如面”,用文字抒发对故人的眷恋,用训诫延续家族的长风,何尝不是一种与逝者的精神对话、对先人的精神传承?“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清明节的本意就在于慎终追远、敦亲睦族、行孝尽哀,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心理基础。不流于形式,不耽于旧俗,挖掘节日的传统内涵,催生新的社会风尚,清明祭祀,不妨多一种选择,收获不一样的感悟。
传承精神,是我对父亲最好的祭奠;认真生活,是我对父亲最好的怀缅。史铁生的小说《奶奶的星星》里,奶奶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多了一颗星星,给走夜道的人照个亮儿。你信吗?我信。逝去的故人,一定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以另一种形式守护着我们。而我们,对他们最好的怀缅,就是认真生活,好好生活。毋庸置疑,每一个离去的人,都希望活着的人好好活着。而我们好好活着,不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吗?沉湎于伤痛很容易,咬紧牙关去生活却很难。一个人如何面对死亡,接受亲人的离去,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又一年清明时节,希望我们为故人流下的泪,除了寄托哀思,还有另一层意思——喜极而泣。看,今年的我,比之去年,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今年的我,将去年的我,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亲爱的爸爸,你在远方为我开心吗?
让生命在绿色中永恒。“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扫墓,是纪念,也是对话,也给予我们一个重新审视生命意义的机会。源于自然,归于自然。“厚养薄葬”,生前好好尽孝心,以后常来看看,一草一木都是一种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