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事
夏夜
又是一番盛夏傍晚的景象。
夕阳西下,气温渐渐回落,蟋蟀微声吟唱,蝉儿懒散游走。这时,炊烟开始在小村的上空袅袅升起,那是农家在张罗晚餐;田间地头耕作的农民,放下锄头,日落而歇,收工回家;一群放学的“花花草草”,一路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小学生结伴回家;进城打工的年轻人,骑着“电驴子”(摩托车或电动车)飞驰,犹如倦鸟归巢……
时光凝固,可以回忆起从前往事,可以在角角落落,也可以在每一个人的生活细节里。村口路旁,鸟儿欢唱。清凉的晚风抚摸着村人的脸庞,那些男男女女,老老小小,不时地相遇着,远远地招呼着,相互间传递着可亲的信息:回家啦!
村人们陆续进村了。
脚步阵阵,问候声声,来也匆匆,去也匆勿,一切都显得细碎而又平常。亲切的乡音,延续了一代又一代,乡亲们近距离地接触着、互动着,多少拥有几分亲和力,密切了人与人间的和谐关系,稳固了邻里乡亲平淡不变的生活格调,他们相处得那么的热情,又是那么的亲切和睦。
短暂的黄昏过后,夜幕降临,慢慢地笼罩故乡,好在村庄灯光闪现,天上星星点灯。也许,乡亲们正在围坐桌边,吃着饭,啃着西瓜,喝着冷饮;也许,一家人吹着电风扇,享受着空调,谈笑风生;也许,大伙儿各自看看电视,上上网,玩玩游戏……
社会的文明进步,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村村通电、通水、通路、通车,家家几乎拥有电话、电视、电脑,有的家庭开着自己的小汽车,早出晚归,出村去进村来。工业化、城市化的大力开发,沉寂的乡野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甩掉了信息闭塞、贫穷落后的“帽子”,改善了乡村的人居条件,改变着村人传统的生活方式,打破了“泥土刨金”单一的劳动技能,不再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正向建设新农村的康庄大道一步步迈进。
在分享信息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品尝生命、生活细节的味道中,又留下了什么呢?我的父亲虽已不在人世了,但我至今忘不了父亲说过的两句话,令人回味:“我们现在吃的比过去地主家吃的都还好,我们现在住的房子比过去城里人住的房子都还好。”可享受物质化生活的同时,加剧了绿色生态环境因素的恶化,少了乡野清新的空气、淳朴的风情不说,分明也多了心灵浮躁的空间,私心杂念的滋生,甚至超越了道德法律的“底线”。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乡村条件与城市脸面,盲目乐观发展与社会矛盾堆叠,极端的新旧交替与城乡差别,飞快地把人们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切割开来,人们的利益欲望也快速膨胀了,甚至连精神家园都找不到了,再也找不到《童年》儿歌里的那番景象和感觉: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儿停在上面/阳光下蜻蜓飞过来/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
昔日的偏乡村野,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地里刨金的新鲜土壤,繁衍不灭的草根气息,田间房边的水池河塘,水沟里的游鱼,门前屋后随手可摘的果子,还有乡亲们的琐事细节,浓浓的乡情,犹如时光一去不回头,都在不经意间彻底消失,变成沧海桑田。
然而,留下的仅仅是儿时的那些印记,增添了几许内心的切肤之痛。于是,乡村不再透露散发出纯真的草根气息,嗅不到新鲜的泥土味,那些田野失踪在人们的眼前,那些池塘、哇鸣声、鱼虾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甚至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许多村庄在城市化开发的边缘中没有了秋天,意味着缺少了金黄色的自然景致和丰收体味的内心喜悦,令人惶恐。
我不明白,当新现象走进生活,难道就要放弃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家园,逼得我们搬离从小成长熟悉的生活环境,一定要牺牲来之不易、值得珍惜的生态文明为代价吗?譬如,父辈们几许的生活足迹,瓜棚下、葡萄架下扎堆乘凉,聊聊家常,拉拉二胡,听听小曲,尝尝瓜果土特产。印象中,来自田野里传来原版原唱的悦耳蛙声;摇着蒲扇,既能自产微风,又能驱赶蚊子;或带把竹椅,卷张凉席,去村头的草地上、小桥边消暑纳凉……
这一切,令人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诠释了夏夜自然的意境和村人平静的心境。
美丽的夏夜是惬意的。乡亲们早已忘记了疲惫炎热,忘记了今夕何年。虽然不是置身于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也无关浪漫的风月,但却是乡亲们平淡如水的缘分,真实的乡村生活。窗外,月亮悄悄地挂上树梢,蝉无声,风无语。窗内,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仅仅是一个难得回家过夜的“稀客”,紧紧被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包围着,圈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似乎多了焦虑感、浮躁感。
母亲心细,在我睡觉之前,就在我床前放了打火机,两盘蚊香,一盘点燃,一盘留后备用。这种普通蚊香,一盘一般只能点三四个小时,难保“安稳一夜”。所以,母亲心里早已有数。直到次日凌晨两三点钟,母亲估算着时间,第一盘蚊香已燃尽,便借着窗外的月光,轻手轻脚地摸到我的床前,点燃了备用蚊香,担心我被蚊子盯失眠。她见我微微醒来,还未等我张嘴,自言自语地回到自己的房间:“乡下蚊子多,我想一盘蚊香差不多点完了。”
母亲说得没错,乡下的蚊子确实很多。我还听说过,乡下的蚊子特别厉害,天生喜欢“欺生”,即便是入乡随俗进村过夜的亲人,也不放过,照样毫不留情地一番“亲热”。烦人的蚊子往往展翅飞舞,不仅发出“嗡嗡”声响,伺机训练着叮咬、吸血的基本功,而且扰得客人皮肤红肿过敏,整夜痛痒无眠,弄得一些有皮肤“背景”的城里人都不敢下乡。不过,我是幸运的,母亲像似一位驱蚊的“卫士”,精心守护着我。她宁愿自己彻夜无眠,也惦记着为我点燃蚊香,决不让“来犯之敌”亲近我、侵扰我。这让我分明感受到夏夜无蚊子,并连同母爱的悉心关怀交织在一起,很快沉入梦乡,一觉睡到天明。
乡村的夏夜,不是一个简单的特定季节和时间概念,也不是表面化物质生活富有的过程,吃得好、住得好、穿得好。而是勾画出乡土人情风俗文化的背景,村人对生活心灵的感悟和生命细节的印记。当蛙鸣在人体中、鲜活生命品味中循环时,我们就会意识到绿色食物的可贵,对自然生态产生敬畏感。如今,大伙儿把自己关在各自的“钢筋水泥”里,替代了左邻右舍扎堆乘凉,沐浴如诗如画的夜色习惯。可在我的心中,乡亲们虽然少了室外走动游园,亲近大自然,也少了许多可爱可亲的乡音,流淌着和谐的源泉,但我仍被淳朴的乡俗民风和朴素的母爱亲情层层包围着,才避免了恼人的蚊子和浮躁不安的炎热,让我真正安生入眠。
那个夏夜,永远属于我的童年,心中装着故乡。
等车
一个很江南的小村庄。
冬天早上七时许,又是一番烟雾朦胧的景象。当灰暗暗的天色压下来,一场没有雷声的中等阵雨,早已把大地喂个暴饱,地面雨水横溢。我趁着阵雨交接的瞬间,也没有接到冲锋的命令,就自告奋勇地出了家门,一路狂奔,冲向村口。一步,一步,接连跳跃的鞋底,踩着积水的路面,伴随着雨水四溅,我一口气奔跑七八十米,来到“丁”字路口等车。
乡下是没有候车亭的,可以挡风抵雨。出门前,母亲曾经提醒过我带把雨伞,而我又有意不想带雨伞,所谓早有预谋。如果出门带雨伞,不仅拿在手上嫌麻烦,而且不小心怕丢伞。我这个人记性不是很好,一准走到哪里就会丢到哪里,常常是出门乘车丢伞,上饭馆吃饭丢伞,看演出、观球赛丢伞……
雨,继续下个不停,好在丁字路口的转弯处,有一座古庙,里面有个大戏台,村人称之“风水庙”。于是,我寄身于古庙后面的屋檐下,一个人静静地站着,欣赏起雨的姿态,品尝到雨的滋味。听着滴滴答答喧哗的雨声,讨厌的雨水,飞溅在我的裤脚边上。
看着,从滴瓦上倾泻的滴水,像似一条条垂直的雨丝雨线,在不规则的寒风吹动下,眼前拼凑成一道波浪式的雨帘,宛如一幅水幕画卷,但隔着雨帘,透过水线,这画不是静的,而只是活的、动的,外的车来车去,人来人往,不就多了动态动感!
再往下想着,雨水那种无色的液体,变幻似地多了白色透明的凄美,这让我从没有过的感觉,一下子有些触动,开始为之惊叹不已。心里试唱着,默默无声的歌,“冬天到家乡来看雨,别在异乡哭泣,天还是天喔雨还是雨……”
古庙,其实就是村庙。在我从小生活的周边村庄,几乎村村有庙,一村一庙。一座古庙,便是村人说的“老爷殿”,所谓的“保界”,保祐一方平安的象征,是神圣的,成了当地村人精神的寄托,也是宗教文化活动的场所。对于那些信神灵的老年人来说,每逢敬香点烛,许愿求签,首先报上名号,什么庙就是什么“保界”?
古庙到底始建何年哪月,古老不古老?我无从考证。只记得,我儿时常在古庙里捉谜藏,玩游戏,原是四个集体生产队的仓库,后因火灾重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的时候,我正好还在部队当兵,但种在家门口的一棵大柏树,等我退伍回来时却不见了。我有些百思不得其解,心里一直滴咕,难道柏树被派上啥用场,砍掉用来打家具什么的?老父亲笑笑告诉我,乡亲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村里的“泥水、木匠”(指泥瓦工和木工)放弃外面活计,都回来义务帮工,这棵柏树也就捐给造庙了。
眼前的古庙,显得格外亲切。我站在屋檐下避雨,犹如得到古庙的庇护,让我头一回受过“保界”的体验,感觉别样的温暖。尽管我没走进庙里,但隐约觉得与古庙正在对着话,古庙都学会慈悲为怀,不忘初心,懂得感恩回报,我们更应与人为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分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未来。心中有“庙”,似乎多了一种“保界”的情怀,温暖人心。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为人挡风遮雨,莫忘感恩,这样,人心与万物不就相通了吗?!
这时,我摇头晃脑,两眼不停地左右扫视,盯着“丁”字上方的横路,一会向右看齐,一会向左看齐。大概每隔三五分钟,我就跑出四五米,能看到横路的远处有没公交车,以免贻误了车班。因为,这条横路边上有村民房子,我站在屋檐下,以“凹”状的视角观察横路距离很有限,只能看到十几米远经过的公交车。就这样,我一次次冲出雨帘,又一次次回到屋檐下。
冰凉的雨滴,透着凛冽的严寒,装着一个个细微的水分子,少不了打到我的脸上,染“花”了我的外衣。并在一次次短暂的失望中,我又一次次感受着冰凉了等车的心。我知道,乘车难,等车更烦,冬天雨中等车的滋味更难受。当你习惯了乘车,就会产生依赖性,出门宁愿花更多的时间去等车,也懒得用很短的时间去步行。曾听乡亲们说,我们这儿“进来方便出去难”,回家时有公交车、的士、摩的、“残的”(机动三轮车),任你选,出门进城就是唯一的一路公交车。该路公交由始发站按顺逆时针发出,从正反方向绕“球”体环线一圈一圈行走,招手上车,喊停下车。并且班次不多,出门乘公交是首选也是必选,等车往往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尽管等车的过程很枯燥,也很无奈,既要体验恶劣气候环境的多变性,风雨无阻;又要经受心灵与耐力的煎熬,让自己在孤独、焦虑、企盼中度过分分秒秒。但毕竟,等车有个进步发展的前提,见证了日益发达的交通工具,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打破了传统农耕时代的落后格局,改变了人们“两脚马”的出行方式。不过,自己买辆车子代步,出门的确方便,再也不用因等车而心虑不安与增添烦恼,再也不用担心因等车而耽误时间与影响生活。可以车代步也有缺陷,并非一种完美健康的生活方式,汽车只能依托油料、道路、停车位等匮乏的社会公共资源,往往是不理性消费,甚至浪费。此外,习以为常的路堵,停车难,无非也是有车族的“头等烦恼”。
如果有一天,当你拥有自己的汽车,别以为这是属于单纯的个人私有财产,可却与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成反之。有报章显示,汽车社会里,除消耗能源外,尾气排放出的有害气体,占城市空气污染的70%,甚至高达90%,成为城市空气污染主要的罪魁祸首,危害民众健康安全。城市里人满为患,也必然车满为患,人口实行计划生育,汽车也有理由跟着“计划生育”,特别是限制汽车的生产量和销售上牌量。当前,行车难,停车难,人行道缩水,自行车道没了,就成了城市负面的“风景”……
更何况,以前房价便宜,车价昂贵,一辆大众化的二轮进口摩托车,没有三五万元别想买到。像一般的家庭条件,非公职人员的收入,当时也许买得起房子,但绝对买不起车、养不起车的。而我也不例外,出门只有坐公交车的命,体验农村修路通车初期的表情,苦了等车人。倘若有一天,像我这样许许多多的打工族,即便是有能力以车代步,那也只不过是消费得起而浪费不起的概念。
风萧萧,雨也萧萧,我思绪飞扬。正在这时,发现年已八十岁的同村老大爷走出家门,打着雨伞路过丁字路口,放缓脚步停下来。“阿正,怎么不到里边去避雨呢?”“我在这儿等车,还要去城里上班的,到里面避雨就看不到公交车了。”“噢,今天雨蛮大的。在我小的时候,到这个季节早就下雪了……”说着说着,老大爷慢慢地走开,便很快离开了我的视线。我想,如今全球气候渐渐变暖,等我也活到像老大爷这般年纪,说不定现在许多城市,没有了秋天……
终于,我上了公交车。
可是,已被雨水淋湿的鞋面和裤脚边,开始在我的脚踝上产生寒感,一丝丝寒意,很快顺着双脚摸到身上,传遍全身,透心冰凉,我的心由此变得潮湿。是什么冰冷了我的心情?是雨声喧哗了我的安宁,是等车失落了城市的风景。谁能用心感受等车的心情呢?车上有位女乘客带有责备的口吻,大声追问道:“今天怎么搞的嘛?我平时天天七点半左左都有公交,这次快八点了才来。”公交司机核对着时间,回应解释说:“这一路的公交车是二十分钟一班,前班车可能开快了十分钟,我因雨天路阻慢了十分钟。”
女乘客的责备有理,公交司机的解释也没错。正是前后两个班次公交的“一快一慢”,却让原本常规的二十分钟一趟车次,被无故地打了半折,延长到四十分钟一趟车次。在等车的乘客看来,这是何等的郁闷?有时候,许多方面何尝不与等车的感受一样呢!就像我在雨中等车,站在屋檐下的期待,二十分钟一趟要等,四十分钟一趟也要等。在与老大爷的对话中,想到全球气候变暖,会出现许多城市没有秋天,从近到远,谁都别想去阻挡,谁也改变不了的现实,犹如地球照样天天运转,天还是天喔雨还是雨……
等车的心,装着了无奈,也装着疲惫。
酒韵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从来没有离开过故乡的梦境,一缕清风轻轻拂来,醉人的酒香弥漫着江南的芬芳。岁月流淌,故乡的山水,故乡的风情,故乡的草木,我恋上故乡恋上酒,故乡有我童年的足迹,也有我生活的酒韵。
我的故乡,典型的七山一水二分田,大概酒韵深刻的缘故,常常带着醉江南的气息,壮美山河,点缀风景。一直以来,乡亲们管白酒叫烧酒,黄酒叫老酒。记得当时在我们这个小山乡,也有一种不出名的“土酒”——宁溪糟烧。说白了,在那个缺粮、贫穷交加的年代,或许把某个喜酒的先人,倒逼出的一门造酒技术,利用废物再生产,将酿造黄酒后榨干液体的酒糟,榨糖过后的甘蔗渣,提炼了淀粉的番莳(红薯)渣等,通过简单的发酵处理和蒸馏原理,便制造出白色液体,糟香四溢的糟烧酒,春、夏、秋季一般用酒糟生产的白酒称糟烧,而冬季往往用番莳渣、甘蔗渣生产的白酒,则称之为“番莳烧”、“甘蔗烧”。
最先接触白酒,我根本不知道小山乡的“土酒”,后经一番传承、发展和包装,糟烧“土酒”还能上台面,有品牌,成了故乡的名酒,享有“台州茅台”美誉。并在钓鱼台国宾馆暨纪念抗美援朝六十周年的庆典国宴上亮相,开国将军、原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杨思禄品尝后,心有所感,对宁溪糟烧酒业总经理符汉君说:“这酒很香很醇!”当年,农村小店里卖的黄酒、白酒,都装在陶瓷缸的酒雕里,一雕酒净重约四五十斤,都是本土自产的散装酒。由于交通运输和消费人群的因素,几乎不卖外来高端的“洋酒”和有包装的瓶装酒。至于白酒,除了每年的端午和杨梅熟热销旺季外,平时还往往出现断档。
小时候,糟烧酒并不出名,至少是我“有眼不识泰山”,但它犹如酒魂似的,牵动着我的思绪,缠绕心底,赢得了梦幻的寄托,深刻在我生活岁月里,留在往事的记忆中,与传统的端午息息相关,使酒韵中有生活,有人文,有物质,有灵魂,也有写实的、写意的,充满着节日的欢乐。端午节那天,爷爷早已扎了许多把菖蒲剑,嵌进对联的横批上,高悬家门口,有的挂在床头。母亲提前到小店采购,打回二两白酒,将半两左右倒进醋碟里,放入少量雄黄粉末,搅拌后自制了雄黄酒。等到午餐吃食饼筒时,父亲就用筷子头,往雄黄酒里沾来让我舔嘴,说是雄黄酒、菖蒲剑,传说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可保佑身体健康。于是,我童年筷子头舔嘴、有过亲密接触的雄黄酒,肯定就是糟烧酒了。
醇香绵长,深沉悠远。品悟酒韵,是甜是苦,是喜是悲,是醒是醉,人人自知。我想,酒不醉人人自醉,无论你喝的是什么酒,黄酒也好,白酒也罢;无论是什么人群饮酒,官员也好,百姓也罢;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的传统习俗酒文化,精华也好,糟粕也罢?就像“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时为了面子只能一醉方休,不醉不归。可喝酒只要把握个度,你有多少酒量就喝多少酒,难得醉一回也无妨,但起码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就好。我听说,这个世界上只有酒醉的人,而根本找不到酒醉的酒。即便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爱酒如命,贪杯喝高了,明知“酒是穿肠的毒药”,有害身体健康,甚至因酒醉而发生人间悲剧,付出生命的代价,但也都是人自找的,要怪就怪自己毫无节制,怨不得别人,更怨不得酒。
似水流年,人生像醇酒,有时浓烈有时薄,多情岁月滴滴在心头。酒可以用来助兴,就像音乐、歌舞一样给人以娱乐,也会像游戏一样调动人们的情绪,由此造就出酒场上丰富多彩的活动。但酒与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酒不仅仅是表象上粮食精华客观简单的物质存在,更是赋予酒魂、酒韵、酒香的奇特个性,诠释了内涵丰富的精神文化象征。
面对糟烧酒,近在咫尺,远在天边,认识早而饮得少,熟悉而陌生,亲切而感怀。因为,酒是我故乡的酒,那种带有浓厚的故乡色彩,那种打上故乡烙印念念不忘的故乡情怀,那种除了品尝出故乡味道外,还有其他特殊的妙用,意想不到的功效,时时放射出故乡的光芒。从故乡的糟烧酒中,也许是鄙人鲜为人知的“趣事”,便注定成为我生活常识的启迪,意外经历的积累,从而把糟烧的正能量发挥得极限。
记得十四五年前的一次,院桥有位好友给我送来一小篮杨梅,一时吃不了,放着烂掉又不忍心。于是,我到边上小店买了二斤瓶装的“红星二窝头”和一斤白糖。酒是高度酒,商标纸上标的酒精度有56°,回家准备浸泡杨梅酒。谁知,我拎着东西刚出小店,还没走几步,突然窜出一条哈巴狗,从背后发起进攻,跳起来对我小腿就是一口。所幸的是,我当时穿着一条长裤,小腿没被咬出血,也许是小狗嘴下留情,但已留下明显的狗牙印。怎么临时处理伤口?我就来个就地取材,现买现卖,先用肥皂水清洗狗牙印,由于房间里没备用典酒和酒精,只好再用酒来替代酒精,对狗牙印进行简单的杀菌消毒……这让我想起在部队当兵时,曾用小撮棉花,沾上一滴“高井大曲”高度白酒,替代酒精擦拭唱片机的磁头,以便清洁磁头。
有篇《人生如酒》的都市小说,对酒是这样描述的:“酒,观之,清澈能静心,闻之,清醇能诱人,饮之,痛快能抒情,醉之,烦恼能遗忘,醒之,万事然依旧……”窃以为,酒的价值“闪光点”在于书写快意人生,常常用来宣泄情感的催化剂,或者是调节气氛的“调味品”。几杯酒下肚,让忧郁悲观者脸露喜色,心花怒放;沉默寡言人谈笑风生,酒后吐真言;在场的人神采飞扬,手舞足蹈。
人生是一杯多味酒,酒杯里的时光,一杯接一杯,难以忘怀,快吃豪饮也好,慢喝细尝也罢,同样酿尽了酸甜苦辣。当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感觉生活很无奈时,仍借酒解愁,一醉解千愁,一切飘飘然,感叹人生几何?就像我不胜酒力,但一上酒桌,端起酒杯的那一刻,能驾驭得了吗?有时还不是为了应酬,场面上的酒必须陪好喝够,偶尔好友相聚,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常饮常醉。
喝酒,有时成了生活的无奈选择,在酒精被人体吸收的作用下,虽带有几分醉意的冲动,几分失态的彷徨,但却让我无数次体会过酒醉的难受,酣醉对身体健康构成极其有害,浅醉却是一种难得享受。可是一个人酒桌场上的酒风,就意味着其作风。从此把酒文化与人生境界高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古人对人有“四观”:“观人于临财,观人于临难,观人于忽略,观人于酒后。”这其中“观人于酒后”,指的是酒后是否放任自流?有分寸感就不贪,有自控性就不乱。我以为,喝酒更要仅仅局限于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的范围内,可以有度的“梦生醉死”,但做人必须清醒,做事必须明白,否则,喝酒如此,人生亦然,下场一败涂地。
故乡的酒香最醇厚。对酒的理解,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生活的兴趣,对待人生的态度,对待故乡的情感。我从认酒、闻酒、喝酒、品酒、悟酒,一直相随相伴,不离不弃,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春夏秋冬,经历了人生美好回忆而又漫长的过程。我圈子里的阿健兄,喜酒而不醉,吃几口小酒后,趁人家还在闲聊,他已偷偷诗文满载而归,主动亮出来让大家共享,不知不觉让吃酒吃出了文化的境界,还真有一种给人妙不可言的感觉,受益匪浅。
故乡的酒韵,醇香芬芳,我终于品悟到一股浓浓的故乡味道,宛如一抹斜阳,一壶酒,愿求半世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