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长征题材电影的新突破
来源:文艺报 | 饶曙光  2017年03月31日07:04

英雄史诗电影《血战湘江》,以长征历史上最惨烈的湘江战役为背景,成功塑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在长征中不屈不挠的光辉形象,深刻揭示了左倾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极其惨痛的灾难性损失,生动再现了红军战士前赴后继、不畏艰险,以必胜信念保卫党中央、捍卫信仰的悲壮故事。相比以往的长征题材电影,《血战湘江》聚焦红军长征史上最悲壮的湘江战役,在题材选取、人物性格塑造和战争技术表现等层面都实现了新的突破,以全景式的艺术再现力求从历史与人性共振的角度,还原历史上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湘江血战,是一部具备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气派的战争史诗,也是向党的十九大献礼的优秀影片。

湘江战役是红军在长征史上最惨烈的一次战役,因其规模之大、损失人数之多,成为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以往长征题材电影都有所触及和表现,但总体上只是“局部性”的。此次《血战湘江》在题材选取上勇于挑战和突破,着力表现湘江战役全貌,将红军与国民党军队苦战五昼夜的激烈战斗有层次的推进,在银幕上逼真再现真实惨烈的战争场景,给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前所未有的震撼乃至震惊。影片着重表现了担负掩护任务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受阻后,在以少打多、以弱对强的绝境中,将战争的惨烈推向了极致,突出了红军视死如归、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军人的血性精神,彰显了红军将士对党和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坚定信念。针对湘江战役为什么会遭遇这样的惨败,《血战湘江》从战略全局与战术变化的高度,对博古、李德等人左倾冒险主义、逃跑主义以及不懂临机应变的僵化战役指挥所造成的严重恶果进行了揭示和批判。战斗和战略两条线索富有力度和强度地再现了历史现场,让今天的观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同时也在叙事上强化了矛盾冲突,产生了令人荡气回肠的戏剧张力和感染力。

作为一部战争题材影片,《血战湘江》并没有完全陷入战争事件和场景的再现,而是从更高的哲学层面和角度反思历史,从纷繁的历史事件中寻找并且凸显“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和思想价值”。影片创新之处在于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塑造了特定时空环境下的毛泽东形象,与过去我们长征题材电影中所形成的印象相比有新的突破。众所周知,遵义会议召开标志着党中央重新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并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湘江战役的惨烈失败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了惟有毛泽东才能带领红军走出一条生路,从而直接导致了遵义会议的召开。影片在塑造这段特殊历史时期毛泽东的艺术形象时,遵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原则,着力将领袖还原为人来写,突出了“智慧的痛苦”,是有血性、鲜活的“这一个”。影片《血战湘江》呈献给观众的毛泽东形象是在战略上叱咤风云甚至“先知先觉”,却又无力干预上级意图;具备大局观、战略观的毛泽东,一方面忍辱负重、服从中央,同时又不惜以各种方式据理力争。这种人性化的表现尤其体现在影片中当毛泽东看到红军大面积的牺牲场面时,受到了巨大的精神刺激,令人动容。为了减少牺牲,他压抑自己的悲愤情绪找三人团协商,试图在战略层面影响中央决策以拯救红军。但是,在意见没有得到认可之前,毛泽东还是拼命忍住委屈来执行中央的决策。这种矛盾化叙事富有力度和深度地表现了人物心理和与战争环境的戏剧冲突,并且这种艺术化、策略性的表达,有力地引导了观众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血战湘江》通过对毛泽东形象的再塑造,“润物细无声”地说明了历史的进程的确需要正确的领袖,需要在实践中形成的领导核心,才能够实现革命目标的成功。

影片《血战湘江》在风格上呈现了浓郁的阳刚气质,单纯从战争场面来看,观众很难相信影片是出自女导演之手。影片导演陈力曾成功执导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等影片,在影坛上以对情感和细节的细腻处理著称。《血战湘江》是陈力第一次执导大场面的战争片,面对这种高规格史诗作品的挑战,她的表现可谓超乎想象、令人惊喜。影片的硬朗气质甚至超过很多男性导演,尤其对战场上红军官兵血性气质的再现可圈可点。《血战湘江》在战争场景呈现上,延续了八一厂高规格技术主义的传统,为了凸显真实,剧组返璞归真,放弃了3D和CG等当下惯用的特效技术修饰,在枪械还原、群演力量和爆破场面等技术层面都完全进行实景拍摄,并动员演员们一律不用替身,所有战斗场景和动作全部真人完成,全部实打实的拍摄,将战争的惨烈呈现在银幕上,对战争场景的还原达到了一个新的“真实”高度。打造接近真实的战争视听,是世界战争电影一直以来的技术发展方向,近期广受好评的好莱坞战争片《血战钢锯岭》,也是在进一步加强还原真实战争场景的基础上进行的战争反思。国内战争电影一度疏于技术创新,《血战湘江》与同类题材电影相比,对中国战争电影的技术呈现也作出了新的探索突破,提升了观众的战争临场体验感。

主流电影在叙事和技术层面如何与主流观众对接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电影的重要课题,当前观众普遍对战争影片的人性表达和视听水准有相当高的要求。《血战湘江》忠于历史的叙事还原、具有心理深度的人物形象塑造和高技术标准的战争再现,整体上对中国战争电影作出了有益探索,使得影片更容易与年轻人对接,从而实现了主流电影与主流观众之间的良好互动,成为传播与弘扬长征精神的艺术载体、审美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