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重新发现“风景”
来源:文艺报 | 丁亚平  2017年03月31日07:03

《血战湘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影片。宏大的场面、史诗般的镜头语言,构成精彩的战争戏和人物戏,作品另辟蹊径,以丰富的视听手段和独特的视角,注重刻画人和历史“风景”,再现了永远的长征的珍贵一幕。

战争和人

《血战湘江》在视听特效和画面上,有令人惊叹之美广阔的战争场景,密集的枪炮声,拔地而起的英雄肖像,展呈在我们面前。战争的影像营造,可谓是电影登峰造极的亮点之一。八一厂的专业烟火,为此片贡献了高质量的战争视效。影片成为数个历史状态的截面。这儿没有重重青山,没有弯弯的河水,没有什么三角恋爱,更没有所谓哀艳缠绵或滑稽胡闹,浅薄平庸的趣味与此片无关。《血战湘江》呈现在观众眼前的,一点也不诗意,它就像是一尊伟大的圣像,纯洁、崇高,让想象性关系变为直面的关系,历史“风景”扑面而来。

生命里有许多重要的意向,在战争年代,当兵、吃饭、革命,它们都以当年的人们不曾料想过的重量凝结在那里。影片展现了片中人物以至普通人在生命回廊中的某个特殊转角。片中的毛泽东很少坐着,不是在马上疾驰,就是在士兵行进的队列中说话,在激辩中作为对照出现。主席的形象没有塑造成目光如炬的神,他把自己的药分给战士,把口粮给了他人。通过毛泽东的这些细节,我们能感受到真诚、勇敢、关心、平等对待士兵等等这些美好的品质和精神。这也是尽人的责任去维护文明的人性,哪怕是战争年代,这也十分重要。

李德这个人物,骨子里固执,与革命的同志较劲,更与自己较劲。他和毛泽东等的冲突和隔阂,缘于他对中国本土情况的不了解和脑子里的主观自大。他的中国妻子肖月华一再要和他离婚,不是没有原因的。

一个家庭

林家父亲和三个儿子牺牲后,第四个儿子继续父兄们的革命之路。他们的选择,追随革命,不沾带名利,他们的命运之起伏之卑微之被战争席卷而去,让人感叹。但是,重返历史,你会看到他们意愿的真诚、感情的激越,他们死得其所,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命运,骨架粗硬,令人唏嘘。本来在家过小日子也未尝不可,可是战争降临,革命在召唤,于是行动就是他们生命的全部意义。父亲和三个儿子牺牲后,第四子毅然也上战场。这于人情之常有悖,怎么样也要给林家留个根。毛泽东也表示不批准。父亲牺牲了,三个哥哥也牺牲了,四娃子失望了吗?是红军就没有失望?他的这种选择也是可以理解的,“红军”对应的是迫近的现实。一个想象中十分美好的“风景”即便没有产生,也是美好的。为心中的理想和事业慷慨赴义的烈士值得敬佩,在他们身上,理想、勇气和道德浑然天成。他们的献身和勇敢让人深受感染。

小人物和大人物不同,林家在长征战史上藉藉无名,至多只有那么淡淡的一笔,但是他们的行动、奉献和牺牲,聚焦并呈现到大银幕之上,还是让人感慨、叹息和感动。以长征为背景的影片原是很多的,《血战湘江》的突破之处在于,作品没有陈俗旧套,而是拈出一个家庭和情感的故事点染讲述,在历史的幽暗中留下一抹明亮的温馨温暖,予人以感动的力量。

追问与反思

为给你我在历史中找寻一点思索,编导做了努力。作品在正面叙写故事和人物的同时,着力挖掘背后的深意。现在有的电影一味讲求商业价值,有内涵的片子投拍的机会受到影响,拍主流商业意识的片子一味迎合,往往缺乏内涵。此片在战争环境下努力发现并展示真善美,而其中贯穿的种种反思更惹人深思。

影片最后,在一场重要的总结会议上,毛泽东沉痛地说:战士们浴血奋战,革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他们以为好日子越来越近了,一个决策失误让多少人成为烈士,失去了生命。讲话很动情,台词直击人心,赤裸裸的战争生活和普通人的情感,让人泪沾裳。

此片的导演陈力,拍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海棠依旧》等主流历史影视剧,影视界影响甚强。有关革命历史题材和主旋律电影表现,网上常会遭遇人们抹黑反对,被指胡编乱造,但这位女导演的创作与此不同。陈力的创作和坚守非常了不起。她总能把电影拍得那么具有正能量,并总是坚持自己的本色,做自己的正常艺术表现与对话,其勇气和才气,是同时代的其他女导演难以逾越的。

时光荏苒,花开依旧。战争的残酷惨烈已然远去,但革命先烈为了理想奋斗的精神,他们作出的巨大牺牲,激发起人们所树立的民主自由公平正义的前瞻与“风景”,愿能常伴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