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艺双馨是一杆秤
若干年来,评价一位作家、艺术家的优劣,人们最常用“德艺双馨”一词作标准,就好比评价一位领导干部的好坏常用“德才兼备”作标准是一个道理。所谓德艺双馨,形容一个人的德行和艺术(技艺)都具有良好的声誉,它出自于《国语·周语》“其德足以昭其馨香”。如果把德与艺形容为作家、艺术家的两条腿,那么无疑应该是德在先、艺在后,人靠两条腿走路,第一步迈出的是“德”,第二步迈出的才是“艺”,第一步迈不好,第二步迈得再好,也是瘸了一条腿,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吧。
古人崇尚“德”。老子说:“上善若水”,大意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周易》上说,“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道德高尚者能承担大任务,以仁厚和德泽育人利物,德薄而必害其身。“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两句话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历来成为仁人志士最崇高的道德境界。
现实世界中,作家、艺术家都是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某种程度上能够引领社会风气。遗憾的是,当下有些作家、艺术家身上,出现了明显的“德不配位”的状况,其主要表现在道德滑坡,心浮气躁,过度地追逐名利;甚至是不择手段,“跑奖要奖”,利欲熏心,不顾廉耻,没有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只图索取,不知回报。相对应的是,拿出的作品格调不高,胡编乱造,致使一些低俗的作品充斥着市场,严重误导了读者和观众;甚至有人故意丑化社会和人民,数典忘祖,投别有用心者之所好,影响恶劣。这是十分令人忧虑的现象。
在我心目中,下面几位作家堪称“德艺双馨”的典范。一位是柳青。他是扎根人民、扎根大地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家。解放之初,已经身为著名作家的柳青完全可以在大城市生活和写作,但他老人家从1952年起,携全家在长安县皇甫村落户达14年之久,他要写一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巨作”,并且认为“这是我们一代作家的光荣任务”。其间他终于创作出不朽的作品《创业史》,该作第一部印发10万册,共16000多元稿费,他全部捐给公社做工业基建经费。接着他又向出版社预支了该作第二部5000多元稿费,为皇甫村支付高压电线、电杆费用。这20000多元在当时可谓巨款。“文革”中柳青饱受磨难,但他坚持真理,宁折不弯,始终对党和人民充满深情,长期以来他被视为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勤奋的实践者,成为受后世作家敬仰的一代艺术巨匠。
再一位是徐怀中。徐怀中是军事文学创作的一面大旗,他的《西线轶事》堪称当代军事文学的一座高峰,打动了无数读者。在他功成名就之后,本可以颐养天年,但他为了培养部队的年轻作家,费尽周折创办起军艺文学系,从此,军队有了一座培养作家的熔炉,一批又一批当代军旅作家从那里起步、腾飞,不断创造军事文学的辉煌。从这一点上说,徐怀中的“功德”,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还有一位作家是原总后创作室主任王宗仁。王宗仁对总后系统年轻作者的培养和扶持是无私的,除了大力培养业余作者,他一辈子为兵写作,一辈子用他手中的笔讴歌边防高原军人,写下了数百万字雄奇优美的散文佳作。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当汽车兵伊始,王宗仁120多次翻越世界屋脊唐古拉山,他用自己的生命与青藏高原交心。那里的每一个兵站、每一个哨卡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在总后乃至在全军全国文学界,王宗仁都有良好的口碑。
在这个时代,像柳青、徐怀中、王宗仁这样的作家已经非常稀有,他们的“德”,他们的“艺”,永远值得后辈作家敬仰。
文艺圈本来就是一个名利场,作家、艺术家希望成名成家,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除了靠诚实的劳动磨练自己的真本事之外,还得有所担当。越是伟大的作家艺术家,越得具备超越常人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生意场上,做生意,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最终企业走多远,看它的诚信有多高。同理,做文学艺术工作也是这样,先做人后做事。一个作家艺术家,首先应该是有“魂”的、有根的。魂在何方?根在哪里?得心中有数。作为当代作家,为人民写作,把自己的利益少算计一点,把写出真善美的作品放在第一位,才是最重要的。
德艺双馨是一杆秤,天平的这一头是“德”,另一端是“艺”,一个人,如果无“德”,天平自会发生倾覆,即使他的才艺再高,他也会落得一个骂名,这不叫真正的成功。惟有德艺双馨,作家艺术家的人生才可称得上完美。艺高德更厚,德厚艺更佳,让德和艺手拉手,向德艺双馨进发,为我们的时代唱响黄钟大吕般的乐章——愿以此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