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读李学辉美文三则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丁皎年  2017年03月30日09:43

鲁迅先生曾评“性灵呀”,可能谓“公安派”以及一些明清笔记闲情有余,力度不足,但像《陶庵梦忆》《阅微草堂笔记》《浮生六记》《袁中郎随笔》等,其实也别有一番风景。“美文”,应不仅“外美”,宜有深度,如《美文》杂志有一篇被《读者》也转载的文章,就朝南缅怀先烈,沉诉当代人的娱乐和沉沦。近期《人民日报》发文《给散文“减减肥”》,说明“散文”已经臃肿了,唠嗑多了,闲情多了。基于这些流变,我读李学辉的三则短文,称“美文”。

《压沙记》,520余字。主题踏实:实实在在去改造大漠,实业宏业,庇荫子孙,无有通行的空灵矫情。句式精短:半文言,容量大,洗练有味,如“三月风寒,宜压沙也”有“环滁皆山也”的味儿。今冬武威少雪,干涸气候产生的多种影响日益明显,群体心理,实“人心累也”,这也交代了缘由:为什么要压沙。沿路所见,寥寥几笔,传达信息颇多。修辞新奇,勾勒逼真而从容:“人布沙海,若蚊动,延及几十余公里焉。” 一句“草方格”,乃经验、科技、技巧之结晶,但不多介绍,文里自显。地貌,三言两语,侵蚀,点到为止。李学辉在自己的著名长篇小说《末代紧皮手》里,已经奠定了深厚的文学语言基础,故凝望大漠,别有气象:“沙丘连绵横亘,间有梭梭、花棒、黄毛菜籽等,或连片,或孤单,茎露沙外,风洌沙响,不见叶落,惟见花籽缀簇,茎杆裂纹暴绽。有断根者,驰于沙间,不知飞至何方。”可能作者赋文较多,骈散相见,无有生涩,文采熠熠:“若得夏秋之季,沙海铺绿,花棒绝艳,花硕若谷;梭梭丰润,根附苁蓉;昆虫跳,野兔乐,人晃醉其中,不辨东西,以为蜃市,亦不失为人间一景也。”哲理或禅语自在:当前文坛有一种倾向,说理太多,文趣欠缺,而李学辉只有一句“沙之无言,人之无语”,渺渺兮予怀,淡泊而坚毅的样子。结尾“出沙海行于旷野,周遭灰黄,绿踪未至,此亦为北方春之常态也。”不逊于诗句,冷静收束,避免了左或右夸饰的失真。读完此文:我感觉,生于此地,不需匆匆,渐近常绿,压沙乐矣。

《丁酉笔记》,480余字,除了《压沙记》的特点外,“美文语言”的洗练、弥漫的氛围和蕴涵的内美,值得体察。“家犬藏嘴”,严寒之下,本已如此,而能一语四字中的否?“喜鹊喳喳,野鸡咣咣,麻雀群聚,野狗落单,均觅食也。”四个物种,各有其声,即“物各有主”,言外之意,“均觅食也”即“从其道”。读到此处,惊异“咣咣”这一象声词形容野鸡之鸣,文学典籍里亦少见,却忽然发现极像。“年味裹尘,人疏路荒。”现实的气息,既萧疏,又预示需要新生。“电话骤响,老父曰:新疆亲戚来,速归。”西北老人,朴真直爽,若在眼前。的确,本地,有太多的新疆亲戚,与新疆有太多的牵挂。读到此处,我想,如果是一个传统的美文作者,可能不屑写此,但李学辉像画家,要用独特的眼光发现语言描写的新奇,造语精悍,避免长句。高尔基谈到写作技巧时曾告诫青年人:“记住,把可有可无的形容词全部删除。”又记得蒙田写道:“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的意愿和思想就得到交流,它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真肺腑之言也。“又忆年少时”,化裁诗词的痕迹,不过“少年”一语,勾起联想,“一人进门,满村亲热”,一个时代的真实,何以如此?留待反思。“黄豆芽长,豆腐卤香。馍大如轮,茶浓似血。行面满案,干茄出香。双碗叠加,杯酒摇晃。”句式严整,行道丰富,凉州饮食及人情,囊括于此。李学辉可能熟读《淮南子》《聊斋志异》《画禅室随笔》等,叙事极简,不多一字,不省一语:“坐定,炉火旺,菜香飘。老父端坐,说古论今,与往日迥异。”

《鸡爪雪》,370余字。一个突出的美文作家,应该大度包容,心底澄澈,气质高洁,换一种说法,应该具备古今多种审美元素。之一:“有冰凉飞于脸,凝视,片雪倏忽”,触物之感发于其内,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之二:“动至天梯山赏雪之念,遂绕罗什寺,” 欲念、心理、情怀、地理、路径兼备。之三:“至旭峰家,有鱼、羊肉相待。”率性,切实,而又不拘囿于此,心在天地之间。梁实秋《雅舍精品》里曾说:他不喜欢猜拳行令,因咄咄逼人,使人不悦。之四:“至大佛寺。佛寂然,水库亦寂然。”字极简,文意广,心意亦寂然,寂然者,即是新生也,有此念,何理不明,何恨乎功名利禄?即如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彻悟:“简单,简单,再简单”。之五:“路不见雪,山身祼面。”雪本已少,此处竟消,“山身祼面”乃彰显锤炼之功。文末“始晓乡人称此雪为鸡爪,乃言雪之薄也。再薄亦为雪,且为丁酉初雪也。”与袁中郎“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相类,阐释情理自然,达启智之效。

美文,可否广博,凝练,现实?李学辉的创作,辟了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