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当代军人的理想信念——评电视剧《热血尖兵》
作为一部军旅青春励志剧,电视剧《热血尖兵》有三个方面特别值得探讨:一是编导关注的视角——“90后”军人成长和军队建设的传承;二是艺术创作努力的方向——军旅剧创作观念求新、人物塑造有新意、叙事细节出新;三是创作期盼。
该剧直面“90后”军人成长,题材选择意义重大。以成长题材为内核的军旅青春励志剧无不和国家命运、军队建设相联系。《热血尖兵》是一部直面“90后”军人并认真演绎他们成长的军旅青春励志剧。这部剧的宣传语是“‘90后’版的《士兵突击》”,从代际症候看,不虚此言。主人公陆飞和他的战友都是1998年以后出生的“90后”。从2006年的《士兵突击》到2017年的《热血尖兵》,整整过去10年,中国军队走过一个代际,中国社会走过一个代际,世界走过一个代际,军旅电视剧也已经走过一个代际。一个代际过去了,中国社会、中国军队、世界格局都有了很大变化,军旅题材电视剧也在追求变化。从上世纪90年代的《红十字方阵》,到新世纪之初的《我们的连队》《红领章》,再到如今的《雪域雄鹰》《青春集结号》《麻辣女兵》,我们军队的士兵群体已经以“90后”为主体了,而且很快就面对“00后”了。较之“80后”的许三多,他们的思维、言行方式有很大不同。该剧把陆飞、司马战歌、张小武等“90后”新兵作为军队建设的基础力量来重视,并艺术化地呈现在电视荧屏上,绝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追求,更是军队建设责任感的显现,是需要创作勇气和信心的。以这样的视点来评价这部作品,意义重大。可以说,该剧以“90后”绽放光彩的代际青春为我们树立了军队未来发展的信心。
不管是展现战争年代还是聚焦现实题材,军旅电视剧走到今天都面临着诸多难题,创作创新进入了瓶颈期。军旅剧的核心是军人的成长,我们的军队30多年没有打仗了,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军人如何培养出他们的血性和本事,如何用电视剧的形式将这一过程艺术化地呈现出来,这是军旅剧主创者必须突破的课题。《热血尖兵》的编导就在人物塑造、创作理念、叙事细节等方面进行了努力。剧中的“90后”新兵性格各异,他们带着不同的目的进入部队:“富二代”陆飞是为了父亲给他的500万奖励,“凤凰男”司马战歌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宅男妈宝”张小武是被母亲逼迫参军。该剧采取了个性与共性相融合的方式,将三个人的成长历程与家庭、社会、军队联系在一起,强化了“90后”军人成长的时代蕴涵。
全剧在情节上采用了大倒叙结构,陆飞和司马战歌在解救被海盗劫持的偷渡客时再次遇到张小武,故事由此展开。新兵连麻班长的训练是第一阶段,猛虎团郭排长的训练是第二阶段,特种旅马东连长的训练是第三阶段,三个阶段层次分明,逐级递进,一步一步推动着人物的性格走向和命运归宿。最终,张小武性格蜕变、淬炼成真正的特种兵战士,陆飞跌倒再奋起,为了保护战友英勇献身,司马战歌在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中磨砺了精神和意志,成为智勇兼备的连长。这些阳刚血性、有责任有担当的“90后”军人让国家和人民放心。
评价任何一部艺术作品,我们都不应忽视其中包含的精神品格、理念和思想的力量。该剧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用真实的细节,多层次、多角度地传递了当代军人的精神品格和理想信念。司马战歌因跳伞时伞包出现问题,对自己参加训练的动机产生怀疑。他站在牺牲的战士的墓碑前,开始追问自己如果真的死了,价值何在?“和平年代战场在哪里?为了一个不存在的战场,拿命训练值得吗?”司马战歌找不到继续训练的意义,他选择退出特战旅的训练,但退出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司马战歌的问题就在于他“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他不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这也是当下军队无法回避的问题。该剧用不同的人物身体力行的方式作出了回答,如马连庄说的“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你自己”;麻班长说的“战友就是你要放心把背后交给他的人”、“能用钱买到的东西都不是值钱的”;猛虎团团长的“决定战争成败的,不是战斗装备,而是战斗的意志和必胜的决心”等都具现实意义。军旅剧一定要有一些思想理念、精神品格的注入才能保持新鲜感,才能写出新意。剧中,士兵的训练有严格、残酷的一面,但是没有冷笑辱骂和惩罚嘲讽,如此等等,这些变化都是治军理念新面貌的体现。
当然,该剧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军旅剧创作都有一些基本的情节框架可以套用,类型风格也可以杂糅,严肃的、诙谐的、喜剧、正剧、喜正结合等方式均有先例,关键要看围绕作品的生活是否扎实。比如,军队30多年没有打大仗了,军事格局、军事装备、战争方式、军队训练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剧作对这些内容的表现是不是也应该适应这种变化;再比如,一些小的细节,像陆飞用炊事班训练的技术打败了李刚,张小武枪击陆飞的时候,子弹正好打在了打火机上等,也值得推敲。
总之,在今天这样的创作大环境里,在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主题下,制作方能拿出这样一部深入生活、鼓舞士气的作品,是值得我们赞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