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锻刀》——民族性、地域性的视觉表达
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和云南文投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36集电视连续剧《锻刀》,自2016年10月1日开播至今,在广大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该剧以风雨飘摇的民国乱世为背景,以云南昭通青年江小刀、萧以恒率部出滇抗日所经历的屡次劫难、爱恨情仇为视角,讲述了一批云南少数民族青年精诚团结、保家卫国的故事。电视剧《锻刀》深入挖掘云南本土题材,极大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团结感与自豪感。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中国视协等单位日前联合举办了电视剧《锻刀》研讨会,与会专家以该剧为蓝本,深入探讨了民族性、地域性在电视艺术中的视觉表达,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可行性路径。
与会专家认为,民族性、地域性在电视艺术中的视觉表达,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基于地域文化,找到最适于表现的题材与事件。文艺评论家李准坦言,说到湖南我们会想到长沙保卫战,说到四川我们会想到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每个地域都有不同的历史故事,电视创作者应从浩瀚的历史史料中找到最适于表现当地或本民族特色的影视题材。电视剧《锻刀》深入挖掘了182师的抗战经历,在182师师长安恩溥所率领的1.1万人中,其中大部分都是云南昭通人。剧中所涉及的血战台儿庄、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滇西抗战、海城战役、昆明起义等都有详实的历史依据,英勇顽强、能征善战的182师官兵为昭通人民抗日救亡写下了光辉诗篇。有专家认为,《锻刀》填补了几项空白。无论是对题材的选择,还是对丰富整个抗战图景而言,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剧中滇军背的水烟筒被日军误认为是配备了小钢炮,还有剧中对云南白药神奇功效的刻画等,都独具地方特色,增加了趣味性与观赏性;第二,基于民族精神,为人物赋予弧光。《当代电视》主编张德详谈到,剧中人物江小刀原本只是一名倔强尚武的山寨青年,为了自己心爱的女子引发家族械斗,走投无路带领山寨兄弟加入了滇军,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在国难当头之时义无反顾奔赴战场。事实上,抗战过程对于从山寨走出来的江小刀而言,也是对其个人的锻造过程,是在基于民族情怀国家大义的前提下,个人不断成长的过程。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聚焦于塑造人物形象,特别是英雄形象,描写他们的心路历程和成长轨迹,把他们放到重要的历史环境中去,并将其锻造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这恰恰是该剧的价值所在。第三,基于市场受众,寻求讨巧的叙事手段。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联合会副会长李洋表示,《锻刀》的动作戏弥补了很多文戏上的缺陷,获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对军事题材、战争题材作品而言,动作性无疑是灵丹妙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认为,《锻刀》采取了家族叙事、英雄叙事、传奇叙事、强情节叙事、危机叙事等观众喜闻乐见的叙事手段,既顺应了观众对抗战英雄的崇敬缅怀之情,也在强化情节张弛有度的更替间,将人文命运很好地展现出来。 (许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