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京剧,如何弦歌不辍
新编京剧《青衣》剧照。 资料图片
“从此后每到月华升天际,便是我碧海青天夜夜心……”2月下旬的一天晚上,悠悠的《广寒宫》唱腔响起,京剧新作《青衣》亮相于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两个小时下来,观众被深深吸引,大幕还没落下,台上台下的互动就热烈不已,几位评论家的赞誉又掀起了一个高潮。这是江苏大剧院出品的佳作,去年年底在南京首演时就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
反映现实、塑造品牌、在舞台上弦歌不辍,京剧,这一国粹,早已从单纯保护的话语中走出,正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创作现代戏最难
如今舞台上演的京剧,不妨分为三类:传统老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传统老戏经过千锤百炼,早已深入人心,保留剧目众多,不必担心舞台效果和观众数量。新编历史剧,也包括改编历史剧,由于有现成的历史故事,从音乐到舞美,大多可以遵循固有程式,新中国成立以后积累了不少精品,如《曹操与杨修》,通过曹操与杨修两者的性格冲突来体现作品的意蕴,就被誉为“新时期中国戏曲里程碑式的作品”。创作最难也是剧目最少的大概就属现代戏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现代戏创作的高峰,留下了几部家喻户晓的作品,但其创作模式几乎不可复制,而其中形成的一些创作经验,现在也未必适用,比如当时的舞美写实风格,就不适合当今的舞台呈现。
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副会长尹晓东是《青衣》的唱腔设计之一,他曾担任过国家京剧院副院长,现任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在他看来,现代戏创作难就难在音乐、舞台感、人物塑造的时代性。假如新创作品不跟上时代节奏,肯定与现实生活相脱节。
其实,前些年现代戏创作已留有一些精品,国家京剧院的《江姐》《西安事变》,天津京剧院的《华子良》、江苏京剧院的《骆驼祥子》等,都被观众和专家所称道。这些作品在表现现代的探索上成绩明显,有些场面和唱腔还达到了脍炙人口的程度,成了戏曲院校的示范教材。尤其音乐编配,既保留京剧唱腔原有的韵律,又根据人物的特定环境和独特情感做了大幅度拓展,显得流畅优美,而舞美则虚实结合,意境突出,形成了舞台的现场冲击力。
京剧《青衣》改编自同名小说,电视剧也很出名,而且,“戏痴”筱燕秋的艺术形象要比“华子良”“骆驼祥子”等更为现代,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但其京剧舞台魅力丝毫不减,原因在哪里?
《青衣》保留了程式化的韵味,生旦净末丑人物的组接、安排,一样都不少,使原作完成了戏曲化、京剧化、行当化,但在唱腔、形体、造型等方面又明显创新,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观众带入到当时的情境中,产生出共鸣和震颤。对《青衣》的审美效果,导演张曼君说出了她的排演感受:“既有外在的表现手段,也有对现代环境下人性的探索,这是其‘现代’内核。”
空灵的水墨风格是舞美设计刘杏林的特有风格,简洁大气却富有韵味。他运用的是虚拟和暗示的手法,而不是直给,让舞美体现出与京剧相对应的视觉分量,那种黑白交替的背景,是时间和空间的转换,给观众一种不断变化的流动感,在内心和现实之间进进出出,既呼之即来,又转瞬即逝,足以衬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从《青衣》的成功可以看出,创作现代戏虽说很难,但这种难却极具挑战性,成功了,就可以为京剧现代戏创作找到了未来发展的恰当道路。如今京剧表演人才辈出,而京剧音乐编创却是人才奇缺,与尹晓东同样的人才全国寥寥无几。从京剧现代戏创作的历史看,音乐是关键,后继乏人的问题不解决,恐怕将会制约现代戏的未来。
另外,在尹晓东看来,现代戏创作还要破除流派壁垒,改变固有观念,一切以作品演出为首要,而这些,恰恰在京剧界又是老大难问题,甚至每走一步,都会遇见重重障碍,只有从这种状态中走出去,才会有出路。
演出好看很重要
现在讲舞台演出,不能不讲观赏性、大众化,好看又有趣的舞台才能带来票房,才能吸引观众。国家大剧院近些年制作、创作的几台京剧新作,观赏性强、冲击力强,提高并拓宽了京剧演出的视觉感。
由急入缓的琵琶声声,新编史诗京剧《赤壁》拉开帷幕,在壮观的赤壁之战故事中,观众被带入群雄逐鹿的年代。铜雀台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大帐内,诸葛亮“舌战”东吴群僚;青竹帘幔的都督府,周瑜与小乔是英雄加美人;而“泛舟借箭”一场,气势磅礴的艨艟压境与江上的一叶扁舟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表现草船借箭时,那种成千上万的箭羽从天而降的舞台效果,更令人震撼无比。每一场可谓唱得动听、打得精彩,让观众连连称奇。
古老的丝绸之路,自然伴随着“大漠孤烟”与“长河落日”的壮阔雄浑,也见证了“西出阳关”“杨柳依依”的离别情肠。《丝路长城》的故事以大唐西北边境马帮首领之女柳娘新婚之日被掳掠为情节线索,几条戏剧矛盾线交织并进,“扰边”“廷议”“互市”“诱敌”“德化”“盛世”六幕大戏,营造出民族融合的丝路风情,引人入胜。
老中青三代梨园名家汇集的京剧《天下归心》,简直就是一场星光灿烂的国粹“群英会”。“见书简不由人怒火千丈”,孟广禄一亮相就惊住全场,他与李鸣岩的“母子黄泉相见”,将母子之间从心存芥蒂到冰释前嫌表现得感人肺腑;陈少云与史依弘带来的是海派京剧特有的清新气息,而朱世慧为这部历史题材的作品注入的又是幽默之趣。
新编历史剧《正考父》,那位爱民亲民、公忠体国、恭俭清廉的正考父感动了现场观众,而舞台上,按照总导演任鸣的话说:“有别于其他戏的最大特点就是古风、古韵和古意,但考虑的又是今天的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审美习惯和特点,所以几乎动用了一切艺术手段,使戏活起来,生动起来。”
然而,别说那一大批来自各地的京剧名角,仅从张继刚、陈维亚、张艺谋、任鸣,这几部大戏的导演名字来看,又让人感到其“唯一”性质。一些京剧院的掌门人就说,也只有国家大剧院能有这个本事请来他们,而他们的舞蹈编导、电影导演、话剧导演的身份,更让这几出戏的画面感独具一格,根本难以复制。可以说,这些都是国字头大剧院的特有作品,更多的带有京剧观赏性的范本意义。
日常化是什么样
京剧要想活在当下,变得日常化,就必须让其演出融入生活,深入到各种观众,不仅是戏迷,还有那些非戏迷的心目中,成为他们闲暇时的文化享受。
在上海,一些微信群里常常传递着“星星点戏”,每篇有一个新话题、一台新演出,说戏、说扮相,图很别致,戏码和角儿的介绍也总令你心动,还可以将演戏与星座也关联起来。剧情就是在讲故事,跟着的是京剧常识,还有相关背景,跟帖和作者回应更说得你不得不赶紧去买票,好在票价也不贵,演出后还有嘉宾点评。
幕后的项目负责人魏乔,人称小乔,说起京剧,快人快语。她的母校是人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与戏曲毫无关系,毕业后的工作也与京剧不沾边,但因为从小喜爱京剧,最终还是下定决心专门“做京剧”,先后与京剧名家王佩瑜、史依弘合作,如今一门心思在策划、经营京剧演出。
小乔现在策划的演出,在上海大剧院的中剧场,戏以老戏为主,如《挡马》《草船借箭》《柜中缘》《三娘教子》等等,但都经过重新编排,而且,角儿大都不是名人,80后居多。
为什么以这样的理念经营京剧演出?
“我们做的是日常化演出,剧场不能大,票价也不能贵,所以不能以名角为主。而且,这些青年演员的功夫扎实,前途看好,他们实际就是未来的名角,应该多给他们提供登台锻炼的机会。再说,由这些年轻人主演,台上台下都有青春气息,与年轻观众互动更平易也更容易。”
小乔说得没错。开始时的演出,观众不多,但日积月累,现在基本满座,年轻观众比例日益提高,与演员互动也很轻松自如。
如小乔这样的策划人和小公司,越来越多,不但增加扩大了戏曲的演出数量和覆盖面,在文化市场中提高了戏曲的份额,而且也为普通演员、年轻演员提供了更多的演出空间和机会。可以说,他们已经成为京剧日常化演出的有力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