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澳门文学节:一件闲适的小城“大”事
来源: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北京) | 叶子  2017年03月21日08:28

自2012年起,低调起家的“隽文不朽澳门文学节”便为这座南海北岸的小城带来一年一度的国际文人相聚。一反香港书展的“蜂拥入场”及图书热卖,澳门文学节显得安闲而又自在。

文学节的据点定在南湾大马路上的旧法院大楼,斜对着澳门唯一一间百货公司八佰伴,虽处在闹市区,却显得格外宁静。这栋大楼平时就用来做展览和戏剧演出,所以民众经过时,若非事先了解,大抵也不好奇一群在这里走出走入的人都在忙些什么。

在这栋大楼里,活动现场没有围栏,活动参与度属小众,作家们根本没有“偶像包袱”。任何一位有心的文学爱好者,无须入场证,都能走进现场,与自己喜爱的作家拉近距离,索取签名或拍个合照,甚至还能有机会与作家同桌进餐。

最有意思的是,这个基于澳门的文学节,发起者竟是一家本土的葡萄牙语日报Ponto Final(句号报)。这一群活跃在澳门葡萄牙社区的人,六年里,竟已“悄无声息”地邀请了超过100位来自两岸四地的、葡萄牙语系国家及其他国家的艺术工作者。

历年出席过的华人作家有北岛、苏童、余光中、虹影、严歌苓、毕飞宇、韩少功、王安忆、郑渊洁、刘心武、骆以军、席慕蓉、颜歌、陈冠中、王刚、邱华栋、西川、欧阳江河等。

而葡语作家那边,历年的重磅嘉宾有最畅销作家Jos Lu s Peixoto(作品已经翻译成不低于20种语言),葡萄牙获奖记者、畅销作家Jos Rodrigues dos Santos,葡语系文学界中最具声誉的PT文学奖获得者Valter Hugo Mae,及兼获2010年巴西文学最高奖项“雅布提奖”和2013年“萨拉马戈文学奖”的翁贾基(Ondjaki)等。

主办方尽可能地把活动办得“内容丰富,衔接自然”,把每场活动的时间控制在1小时左右,甚至会分场地同时进行两场活动。在2012、2013年时还是文学周,之后文学节的规模、内容逐年增加。到了今年,嘉宾已达50多位,文学活动有逾百场,其中最密集的一天里,从早上10点到晚上9点,在8个不同的场地,进行了10场活动。

这一届文学节的主菜单依旧还是作家们就写作、文化、政治、国际议题(如难民、核问题)等进行的对谈、讲座以及个人的写作工作坊。此外,还配有诗歌即兴表演、电影放映、剧场表演、新书发布、展览、音乐会等。

今年,作为例牌的“文学节走入校园”系列活动,继续为当地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带来不少福利——华人作家程永新、秦文君、余华、张悦然等走入校园,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成长。

同时,每年必办的两场音乐会(中文一场,葡文一场),邀请的也是一些偏文艺的歌手,2016年邀请了葡萄牙Fado女王ChristinoBranco,2017年邀请了葡萄牙过去40年里最伟大的音乐创作人的Segio Godinho。然后中文这边,除了2013年王若琳,其他都是一些小众乐团,如万能青年旅店、尧十三。虽然音乐会的门票一早就在网上发售,但售票情况一直不温不火,很多票都是送出去的。

虽说中文和葡萄牙语是澳门的两大官方语言,可是不同国家的作家聚在一起,沟通语言仍是英语,且主场地配置的也只有中英同声传译。而介绍文学节的场刊及音乐会的字幕,都是中、英、葡三语。

与此同时,主办方在安排中葡作家融合交流上煞费苦心。中文和葡萄牙语的文学本就沟通甚少,若中文作家作品未翻译成英文,那么葡萄牙人是绝对不会知道这位作家的存在,反之亦然。中文和葡文作家对谈,避免不了“中文作家说中文,葡文作家说葡文”,若对彼此的作品不了解,颇有点“自说自话”的味道。

但每年的这个文学盛会,却鲜少被当地的中文媒体报道,多场活动中,即使有华语知名作家,可几乎见不到澳门中文媒体对于他们的报道,更別提做作家的专访。

当地葡文媒体则不然,但在对于华人作家的报道上,倾向于已享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如北岛、严歌苓、郑渊洁、慕容雪村、余华、西川等,作为主办方的 Ponto Final(句号报),在今年文学节期间,平均每天有4至5版都是活动报道及人物专访。

不过,“公众参与度”这个词却略显有点难堪。据本地葡语报纸Plataforma(澳门平台)报道,文学节活动的副总监Helder Beja解释称2016年文学节吸引了1万名旅客,这显然是过度夸大。若你走进旧法院大楼,随意地挑选一场活动,现场大约七八十个座位,常常坐不够一半人,其中还不乏文学节的铁粉。

然而,对于作家们来说,这却有了一种自由和舒适。中国作家在内地办个讲座,现场会塞得水泄不通,在澳门却得了片刻清闲。旧法院门口,你常常会看到作家们或坐在阶梯上,或站着,抽烟、聊天,或三两人,或五六人,不时有葡萄牙人进出,和门口的每个人打招呼,然后走进,就像串了个门。内设一个咖啡馆,诗人朗诵会就在这里。里面的几个屋子里,墙上挂满了画作,或荒诞(漫画),或沉思(摄影作品)。

在晚上,主办方安排有音乐会、戏剧、电影放映,作家们可以观看。除此之外,还有配着红酒的诗歌即兴表演,人和人自由地组合在一起,碰杯、聊天,一聊high了,就彻夜不回。这时,谁都是“无我”。

这群葡萄牙人组织起来的澳门文学节,实在有点无规可循,他们看起来组织得一团混乱,但却又给予了作家们自由,自由地留下继续酣畅地聊天,或自由地离开去澳门的老城区走走。

第一次来到澳门文学节的嘉宾,总不忘的是美味的餐厅——外国的作家们找寻本土的餐厅,华人作家们找寻葡萄牙餐厅——及带回家的“手信”——或杏仁饼、肉干、茶等。

如此想想,在澳门的几天生活,甚是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