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格非小说《望春风》
专家研讨格非小说《望春风》
书写乡村变革中的诗意
3月17日,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译林出版社主办的格非小说《望春风》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副司长许正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康、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佘江涛、译林出版社社长顾爱彬、作家格非以及文学评论家雷达、孟繁华、陈晓明、孙郁、彭程、张清华、梁鸿、李云雷、杨庆祥等出席研讨会。
“格非站在时间和人类文明命运的高岗上来书写,小说给人一种‘黍离麦秀’之感。”李敬泽认为,《望春风》书写了农村的消逝和农耕文明的消逝,是格非对时代的重要回应,但并非是为已经逝去的乡村唱哀歌。他由此谈到,在历史意义上看,中国的乡土文明和乡村的逝去是无可挽回的,但乡土文明和乡村作为精神上的故乡则是永恒的,对于乡土文明和乡村的追怀,不仅是面向过去的,也面向着现在和未来。在面对重大的历史变化时,文学尤其不应该进退失据,而应该勇于做出回应。
《望春风》是格非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创作的一部新长篇。小说描绘了“儒里赵”村数十个人物的生活轨迹,展现了一幅生动的乡土中国的画卷。在研讨中,评论家谈到,《望春风》通过具有色彩和画面感以及饱满张力的语言,写出了乡村变革中的苍凉诗意,呈现了传统农村的走向,特别传达出对人性的依恋和关注。作品体现出自然、亲切、单纯的特质,格非尊重了历史原样,尊重了个体的生命体验,将其还原成了一部当代乡村的日常生活史。
谈到《望春风》的写作,格非说,人类历史上有很多回望过去的时刻,在这些时刻,答案先于问题而出现,在写作中,自己也是有很多困惑。“《望春风》是我对故乡的最后一次回望”。格非表示,自己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在农村的时间,特别是故乡经历了拆迁之后,自己对乡村的记忆已经停止生长,今后也想创作一些关于城市生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