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贺捷生:“红色家园”的故事永远不会过时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贺捷生  2017年03月20日17:28

获奖作者代表贺捷生在颁奖仪式上发言  摄影:王纪国

一个80多岁的老人,春节期间,在医院住了整整一个月。当她出院回到家里,给她最大的安慰,就是有人给她发来消息说:恭喜您老太太,您的作品得奖了!这个得到最大安慰的老太太,就是我。听到我去年发表在《人民日报》的散文《去成都看红军哥哥》获得“红色家园”征文奖,我真正有一种从医院回家的感觉。这个家,不仅是我的身体回归的家园,还是我的精神回归的家园。

2015年4月,离我80岁还有半年。这时,听到远方亲人的呼唤,我登上了去成都的飞机。成都是我生命中的一座非常重要的城市:一是我父亲贺龙元帅1949年率领部队进军大西南,把他从湘鄂川黔带出来的红二方面军的部队,留在了成都。这支队伍不仅有成千上万对我父亲忠心耿耿的将士,还有许多我们贺氏家族从战争年代走来的亲人;二是解放初,我母亲把我从湘西找回来后,送回我父亲身边,我父亲又送我参军,去的就是成都部队。几十年后,我回到成都,日日夜夜,每时每刻,都被亲情、友情、父辈们的骨肉之情、红二代们的兄弟姐妹之情包围着、激励着。我的眼睛,一次次地流泪;我的心,一次次地颤抖。有三件事,我要说一说:第一件事,我来到成都的第二天,专程去拜访了我心中的偶像——马识途先生。六十多年前,在重庆西南局,我还是一个黄毛丫头,我爸爸听说我爱好写作,特意把我带到当时担任宣传部长的马老面前,让我认识这个大作家,希望我也沾沾他身上的文气。六十年多后,我和他在他的家拥抱在一起,他已经是一个百岁老人,我也白发苍苍。我把我那本获奖小书《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写上我的名字,恭恭敬敬地送给他。他说,他在报纸上看到了我得奖的消息,为我高兴。第二件事,我带领成都的亲人去为我父亲的爱将、成都军区第一任司令员贺炳炎上将扫墓,听到消息,散落在四川各地的红二方面军后代,像潮水一样涌来,在墓地上,一下子汇聚了好几百人。扫完墓,回到城里,一个我叫不出名字的红二代弟弟,郑重地对我说:姐,我们唱一个歌吧。我说,好啊,唱什么歌呢?他说《洪湖水浪打浪》,接着几百个人齐声高唱:“江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唱得我热血奔涌,热泪盈眶,真想大哭一场。第三件事,就是去成都军区总医院,看望我这篇文章写的那个红军哥哥。他是我父亲最小的妹妹贺满姑的儿子,小时候很淘气,因为在家排行第四,大家叫他“四痞子”;后来当了红军,改名叫向轩。我小姑被反动派杀害时,他才六七岁,被我担任游击队长的大姑贺英收养。在他8岁那年,亲眼看到我大姑贺英倒在战场上。长征的时候,虽然不到10 岁,但他已经亲手击毙了杀害他妈妈的仇敌。就是这样一个孩子,爬雪山,过草地,长征二万五千里,他一步也没有少走。听说他住院了,我直接到医院去看他。我想,一个快90岁的人,也许出不了院了,看一次少一次。让我欣慰的是,他很快就病好了,出院了,儿女们隆重地给他过了90岁生日。如今,我这位红军哥哥依然健在,依然能吃,能喝,能说。

去年是建党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我这个在长征前出生,被父母亲背着走完了长征路的人,有多少藏在心里的故事,想说出来;有多少对父辈的敬仰和感恩,需要表达。就这样,在报刊编辑们的鼓励下,我先后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解放军文艺》、《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了八九篇文章。《去成都看红军哥哥》就是其中一篇。它能得到评委们的肯定,是我的荣耀,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荣耀。

感谢“红色家园”征文活动,以及这个奖给我的鼓励和鞭策。“红色家园”的故事,永远不会过时,我们应该继续讲下去。虽然我老了,写点东西比较艰难,但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像父辈们那样,一步步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