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摄影
印象中,我最早接触摄影器材,是20世纪八十年代。但那时还不知道摄影一词,只能说是照相而已。当时,父亲买了家里的第一部照相机120海鸥胶片机,使用黑白胶卷。父亲买相机,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给家里人留个影、留个念想。在那个年代,照相机实际是一种奢侈品,95%以上的家庭不会拥有一架照相机,如果你想留个影,就只有去照相馆,那个时代,去照相馆留个影实际也是一件挺奢侈的事情。
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富裕了,大多数家庭逐渐拥有了自己照相机,从早期的卡片机、傻瓜机、数码卡片机,到现在,不少人拥有了自己的单反照相机,并且配置了多种镜头,但就摄影而言。80%以上人群,依然只是照相而不是摄影。
虽然多年前,我就有了自己的相机,但那时根本不懂什么叫摄影艺术,也不知道构图和最基本的摄影要素,不知道该拍什么,或想要拍到什么东西。那时,我更习惯于随性拍摄,相片内容很多:花卉、风景、人物、动物、旅游、生活、菜肴、服装等等,五花八门,想拍就拍,没有顾忌,随心所欲。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当看了摄影家解海龙的作品,风靡全国的黑白照片“大眼睛”时,使我对摄影与照相有了重新认识。为什么小女孩的眼神会那样富有感染力?这是因为在这张照片的背后,有数万张同类主题照片的技术支撑,更有心系失学儿童的巨大情感投入。作者解海龙为了拍摄失学儿童照片,花了近十年时间,行程两万多公里,每到一处他就被那些穷苦孩子祈盼上学的眼睛所感染,常常流着泪采访、流着泪拍摄,他把各地失学儿童的无限渴望全部定格在那一双清澈的眼睛中,把自己多年来对贫困地区教育的关心牵挂聚焦在那一道企盼的目光中,使多少人潸然泪下,使无数心灵为之震撼。
什么是摄影?什么是照相,摄影与照相之间有什么区别?很多人分不清。
就照相机而言,照相机后面其实有两个视线,一个是摄影家的视线;一个是照相机的视线。一个是审美的情感的视线;一个是忠实地机械的记录的视线。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摄影与照相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摄影是摄影家艺术的再创作,而照相是照相者忠实的记录。如果我们把摄影比喻成散文与诗歌,那么照相就只是一张借据而已。
对于一名摄影爱好者来说,真正达到一定水平不是很容易的,于是很多摄影爱好者最终没能成为摄影家反而成为器材发烧友。当你在大街上看到背着长枪短炮的摄影者招摇过市时,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那不是摄影爱好者而是个摄影器材发烧友,他不是在摄影,而是在晒晒他的器材罢了。当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摄影首先是要有照相机,要有一定的镜头装备,但是相机不是万能的,没有相机对于摄影来说又是万万不能的。
很多人以为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一定具有长枪短炮的摄影器材,实际上在长期的摄影实践中,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用50mm标准镜头拍摄的,而极少用35mm或90mm等镜头拍摄。与其相反的是恰恰是中国摄影界,摄影人喜欢长枪短炮,喜欢用镜头变形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作为摄影来说,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艺术摄影包括商业摄影,一类就是带有批判性质的新闻纪实摄影,我个人喜欢的是后一类。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喜欢新闻纪实摄影,但是以为纪实摄影就是扫街,走在大街上乱拍一通的不乏其人;还有很多人背着长枪短炮,风尘仆仆不远万里到偏远山区,藏区猎奇,然后把这些照片发布到网上,自以为这就是纪实摄影。其实这些人从本质上讲依然没有脱离照相的范畴,距离真正摄影的要求还相距甚远。他们真正意义不是在创作,而是在享受拍照的过程。
摄影爱好者要从“入道”的那天起,就要立志做“苦行僧”,把摄影当作工作的一部分、学习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辛苦并快乐着。摄影是一项需要精力、耐心和悟性的工作,许多优秀作品是凭着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而发现、捕捉到的。例如,著名摄影师拉里·乌尔里克在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一处美丽景观,苦于当时拍摄条件不成熟,经过长达三、四年的观察,他终于等到了理想的拍摄时机,成就了《海湾里的百合》这一名作。因此,“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应当是一个优秀摄影师的必备条件,“近点、再近点”应成为一个优秀摄影师的工作信条。
著名摄影师皮特·亚当斯说过:“伟大的摄影作品,重要的是情深,而不是景深。” 一幅摄影作品水平的高低,艺术感染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与摄影师的情感投入有着重要关系。摄影师对摄影工作要情有独钟,一往情深,只有对生活无限热爱、对自然痴情迷恋的摄影师,才能始终饱含着热烈真挚的情感,才能具有一双发现别人不能发现之美的“慧眼”,才能抒发出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受,达到情与物俱进、物与我两契的艺术境域,从而创作出意深情切、韵味独特的优秀作品。相机如果不是摄影师头上的眼睛,胶卷就没有用。
一张技术上完美的照片,可能是世界上最乏味的图像。摄影不仅仅是按快门,它需要思想、审美以及恰到好处的表达方式。“喀嚓”一下,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作者学问、修养、经验的一次总结、升华。因此,重要的是相机后面的人,而不是相机。没有好用的头脑,再好的相机也是“傻瓜相机”。要拍出好的摄影作品,除了工具、题材之外,摄影者的人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摄影是技术,更是艺术。一幅好的摄影作品是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技术和艺术孰重孰轻?坦言道:技术的比例相对少些,也容易;而艺术的比例相对多些,也不易。就如书法有“善书者”和书法家之分一样,只精通技术可能成为一个照相师,而不能成为一名摄影师。摄影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只言片语难以概括全貌,只有不断地探索总结,摄影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美学、哲学等方面知识,才能创作出韵味无穷、意境深远的优秀摄影作品。
不管拍摄的主题是自然景观、人文风情,还是新闻摄影,只要你用心了努力了,在拍摄过程中体会快乐,我相信总能拍摄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来。我摄影,所以我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