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学的力量薪火相传——中国儿童文学第五代学者论坛在伊春市举行
来源:文艺报 | 行超  2017年03月15日07:08

2017年1月19-21日,中国儿童文学第五代学者论坛在伊春市举行

自上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研究已经完成了四代人的学术接力:从周作人、郑振铎、赵景深等为代表的第一代学者,到陈伯吹、吕伯攸为代表的第二代学者,再到蒋风、浦漫汀等为代表的第三代学者以及曹文轩、梅子涵、朱自强、王泉根等为代表的第四代学者。在这些前辈作家、学者的努力之下,中国儿童文学逐渐构建起了相对完整而具有本国特点的理论体系、评价尺度。

近年来,侯颖、李利芳、徐妍、谈凤霞、杜传坤、常立、李红叶、崔昕平等儿童文学界的青年学者悄然崛起,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第五代学者逐渐受到瞩目。

2017年1月,由伊春市委宣传部、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主办,伊春市文广新局协办的中国儿童文学第五代学者论坛在伊春市举行,来自国内各地的50余位儿童文学作家和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研讨的主题是“新时代儿童文学的课题”,与会专家围绕“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儿童文学:史论·评论”、“儿童文学:阅读·教育·推广”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会上,曹文轩在主题发言中由自己的经验出发,呈现了中国儿童文学第四代学者的学术成长过程。正如他所说:“我们这一代批评者有连绵不断的苦难而积累起来的人生经验,但是缺乏青年学者的知识结构。我们曾经的观念也许已经残缺和老化,也许无法面对新的创作实践、在解读文本时可能发生老刀卷刃的尴尬,但它们确实在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千秋大业方面,发生过历史作用。”与前辈们不同的是,第五代儿童文学学者们具有更为扎实的西方理论学习背景,在文本细读等方面具有深厚的功底。他们善于从细节和细部出发,深入到当下儿童文学研究领域的现场。但与此同时,与第四代学者面对新现象、新问题时的勇敢发声、大胆创新相比,第五代学者普遍还缺乏“破”与“立”的胆识和勇气。梅子涵从自己的创作经历里总结出了“慢”的诸多好处。针对当前“快”的创作、出版和评论,他希望年青一代作家和学者都要“慢”下来,找到自己的节奏,写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理论研究:

从“事实认识”走向“价值认知”

近年来,随着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创作成果在国内外受到充分关注和肯定,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薄弱、梯队建设不足等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

李利芳的研究聚焦儿童文学评论价值体系建设的理论问题。她指出,我们对儿童文学的研究正在从“事实认知”走向“价值认知”,从“本质论”思维立场转向“价值论”理论视阈,即我们不再追问“儿童文学是什么”,而是会关注“儿童文学如何存在”或“儿童文学应该如何”。这些提问直指当前儿童文学生态环境以及儿童文学批评现状的焦点问题。在她看来,“价值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理论工作,在对“儿童文学评论”这一实践活动准确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突出价值思维与价值评价观念导向去建构一个理论系统,力图去解决“儿童文学究竟对谁有用、有什么用、用处有多大”等一系列涉及价值判断和评价的根本性问题。

儿童文学是文学大家庭中的一种独特文类。李红叶认为,儿童文学自有哲学根源,自有诗学范畴,是一种具有独特美学倾向的独特文类。她提出,儿童文学是观察作品的一个视角,有时这个视角是浮现出来的,有时又隐藏起来。而当我们明确把儿童文学视为文类时,儿童文学就不仅仅是一种视角,而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此时的儿童文学体现为特定的理解世界、把握世界、认知世界的方式,体现为一整套关于实在本质的信仰,它具有独特的话语范式、精神范式和认知范式。儿童文学拥有区别于“成人文学”的另样气质:它是尊重孩童本性和孩童精神的,是趋向浪漫主义的,是信赖奇迹和梦想的,是回归自然的,是孩童喜欢也令成人产生怀想的。

常立关注当下原创儿童文学中的“怀旧”书写问题,他认为,怀旧书写策略是成人作者跨越“成人——儿童”/“过去——现在”这一时间的鸿沟来创作儿童文学的一条捷径。当下儿童文学作品中,作家们构建出的“理想”的故乡几乎都处在无可挽回的失落之中,因此都带有一定的“符号性阉割”。同时,当下儿童文学主人公常具有柔弱善良、多愁善感、长于抒情、拙于判断、怯于行动等特征,而且这些特征贯彻作品始终,少见人物在自主思考、判断力方面的成长变化,怀旧书写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阻滞成长的问题。此外,因为怀旧书写有着文化记忆代际传递的功能,上一代经常成为下一代的引领者,当下的儿童文学作品常常是以儿子完全接纳拜服于父亲的价值观为结局。

徐妍从历史的角度展开,深入探讨了如何定义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问题。她认为,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文学语境中的各方话语权力尽管存在冲突,但大体上可以平息于传统文学生产机制之下而总体上相安无事。但文学场域更强调各方权力话语以权力资本的面貌出现后,始终烽烟四起、鏖战频频。90年代中期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商业意识形态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场域。一个由新的权力格局组成的中国儿童文学场域开始形成。在此背景下,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定义就是在文学场域中,以审美本质论的批评内核发现并推动原创优秀中国儿童文学的传播和接受所作的文学批评活动。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批评应该与优秀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一道,既要追忆人的原型,又要培育人的后来者。

史论·评论:

坚守纯粹性和引导意义

侯颖从董宏猷的《一百个孩子的中国梦》、萧萍的《沐阳上学记》等作品入手,对当下儿童文学创作的价值守望问题展开讨论。她认为,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深入儿童成长的现场,理解儿童的“新思维”,反映儿童的现实生活,书写了儿童的“中国故事”,使得儿童文学在中国现实主义传统下“变”与“不变”之间,表现了“内容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坚守了儿童文学创作的纯粹性和本质力量,成为儿童文学创作的一种发展方向。

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童书出版交流作为塑造未来民族精神的产业,起到了沟通两岸少年儿童心灵,启迪心智,培养共同民族感情的独特作用。齐童巍从历史的角度展开,梳理了改革开放后两岸童书出版交流的历史脉络。他指出,20世纪80年代大陆出版的台湾儿童文学选集开始选用当时已经发表的台湾儿童小说、儿童诗歌等作品。80年代末,两岸童书出版业者、儿童文学创作者、研究者直接交流的开启,对童书出版产生了深远影响。新世纪以来,由于两岸出版业者、儿童文学创作者、研究者的持续合作,两岸的童书交流呈现出更加热络、深入的局面。

舒辉波以自己的非虚构作品《梦想是生命里的光》的写作为例,深入分析了儿童文学非虚构这样一种儿童文学现实题材书写的新路径。他认为,儿童文学非虚构写作的智慧在于对现实真相与温情热望之间的尺度把握。与其他体裁的儿童文学创作相比,“非虚构儿童文学”进一步抛开“正”的束缚,一切以“真”为起点,真实地书写社会的真相、时代的真相、生活的真相,并在此基础之上思考生命的真谛、人生的真意和命运的真相。

21世纪以来,数字化新媒介等极大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文学作品遭遇商业化的侵蚀,肤浅化、娱乐化、碎片化等成为包括儿童文学在内的文学创作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面对这样的局面,崔昕平提出,儿童文学作品价值功能的认识正在日益多元,儿童文学批评如何发挥评论引导的力量,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儿童文学评论家不应囿于精英文化的尺度而忽视“儿童本位”,应重视儿童文学门类的特殊性,蹲下来,贴近儿童的审美心态,以儿童文学的美学标准评价作品;应对当下作品给予及时、客观、有效的评价,发现当下的优秀作品,推动其进入历时性的检验,剔除低俗作品,为儿童读者提供有效的评论引导,切实参与到儿童文学史的建构过程之中。

汤素兰从安徒生经典的童话故事入手,深入讨论了其对于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启示。她认为,写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这样的写作才更具有独特性,《丑小鸭》《小意达的花》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安徒生本人的影子。此外,童话是幻想故事,幻想应该是自由的、没有疆域与限制的。幻想的新、奇和趣,往往是童话作品成败的关键。安徒生的童话看似天真,却蕴藏着深刻的人生智慧。一个个有趣好玩的故事仿佛一面面多棱镜,能照见人性的方方面面,因而他的童话绝不只是讲给孩子听的天真故事,而是表达了超越时空流传的人性真相的经典。

阅读推广:

责任与良知是评判推荐的底线

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列为“十三五”时期的重要工作。这无疑是为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提振了士气。在这样的背景下,儿童阅读推广如何推广?怎样推广?路在何方?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许军娥认为,阅读对于儿童人格培养、文化传承、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新媒体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儿童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因此,亟须建立儿童阅读引导机制,从幼儿开始培养早期阅读习惯;重视对儿童阅读素养的培养,引导儿童进行深阅读,培养智识素质,引导儿童阅读精品。她提出,要着力实现儿童阅读推广的理论自觉,尽力完善儿童阅读推广的制度建构,系统培训儿童阅读推广人精锐队伍,快速树立儿童阅读推广的品牌意识,全力构建儿童阅读推广的系统工程。

陈莉对于北京市城乡小学生阅读环境的差异的研究基于2013至2015年间近2000份的调查问卷结果。在关注城乡小学生阅读兴趣与阅读偏好、阅读时间等基本状态的前提下,主要聚焦于城乡小学生在家庭阅读环境、学校阅读环境和社会公共阅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并在教师访谈与课堂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缩小这些差距的可能性意见与建议。她认为,应该着重改进并利用公共服务体系,营造农村良好阅读环境;重视家庭教育,改善农村家庭阅读氛围;着力学校改进,切实推进农村儿童阅读。

常青认为,儿童文学的阅读对象是儿童,所以学校是儿童文学资源的切实应用者,学校担当着儿童文学阅读的导引者与发起人的角色。作为教学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当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方能引导儿童进入到儿童文学的世界里。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培养独特的精神气质、提升儿童文学素养、掌握儿童文学阅读教学法、运用各种阅读策略,激发孩子阅读兴趣。

在儿童文学阅读推广中,儿童文学研究者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他们在儿童文学阅读推广中能做什么?能怎样做?乔世华认为,儿童文学研究者更需要谨言慎行,不断提高自身学养,储备儿童文学知识,更需要放开眼界来在海量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择选、发现,及时跟踪阅读,并给出忠于自己内心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评判。此外,也需要走出书房、走进校园,与当下儿童面对面交流;不仅要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掌握儿童文学相关知识,也要懂得儿童语言、儿童心理、儿童教育,如此才能更好地贴近当下儿童,更好地判断一部作品是否真正走进了儿童的内心。在他看来,最要紧的是恪守职业道德,毕竟责任与良知是我们评判和推荐优秀作品的底线。

此次会议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第五代学者的集体亮相,可以说也吹响了新一代儿童文学研究的集结号。令人动容的是,这次会议却是由朱自强、梅子涵、曹文轩等前辈作家、学者亲力亲为组织起来的。他们恳切的言语让人感受到了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动力和希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似乎看到了文学的力量、学术的火把在北国的冬天薪火相传。 (行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