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心入脑

来源:文艺报 | 钱念孙  2017年03月15日06:56

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最近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这里我就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谈一些认识,提一些建议。

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一点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次中央文件把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大战略任务的高度,做出全面系统的规划和部署,是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历程中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中国共产党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氛围里,在“打倒孔家店”,否定传统文化的思潮中诞生的。为了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我们党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及阶级斗争学说,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任务。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奉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斗争哲学,走了一段教训深刻的历史弯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英明决策,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我们在物质财富迅速增加的同时,一方面各种西方文化包括一些颓废思潮涌入中国,另一方面滋生了“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的错误思想,出现了种种坑蒙拐骗、见利忘义的社会问题。

当今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演进到这一步,迫切需要规范、有序、稳定、和谐发展。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伦理哲学,其主要功能是讲究长幼尊卑、礼仪规范和社会秩序,注重“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结合,维护社会稳定、有序、和谐发展。可以说,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为核心思想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以“正心、诚意、修齐、治平”为特点的传统文化培育塑造的中国人集体人格——君子人格,虽然不是中国革命夺取政权的思想武器和人格范式,却是我们今天治国理政可取的为政之要和修身之道。

正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弘扬传统文化,以及这次“两办”文件的下发,不仅具有传承中华文脉、提升民众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等大家所谈的多项意义,我觉得还包含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想文化建设和文化强国思路的调整,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的重要体现,对引导培育国民思想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一个建议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是要融入生产生活,做到传承有抓手、发展有路径、工作有实效。为此,中央文件总结各地探索经验,提出深入阐发精髓、编教材进课堂、保护文化遗产,以及经典诵读、家风家训、传统节日教育等种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我的建议补充一个抓手或者说一条路径,即通过激活和倡导君子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实质入心入脑,落地生根。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文以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精心培育和反复塑造的正面人格或者说集体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国人广泛尊崇的君子人格。“君子”是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和推崇的人格模式。在汪洋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君子文化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和独特精神标识,是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直接嫁接并开花结果的老树新枝。君子文化作为涵盖传统与当代、贯通古代与今天的文化航标,明显呈现三大特质。

其一,拎得起,放得下。所谓“拎得起”,是指君子文化汇聚、容纳和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要部分,能够把传统文化的精华提纲挈领地拎起来。所谓“放得下”,是指君子文化在中国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能够为广大老百姓所接受。

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他在构想和传布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即如何做人的道理。他苦苦追寻的结果,或者说最终给出的答案,就是做人要做君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如此等等,“君子”一词在《论语》里出现107次,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核心概念。儒家学说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其中很重要的内容是阐扬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众多为人处世的伦理和规范。这些伦理规范或者说美好品德,最终都沉淀、融入和升华到一个理想人格即“君子”身上。君子文化历久而弥新、古老而鲜活,至今仍保存着旺盛的生命力。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不论居庙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哪怕是目不识丁的山村老农,也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做人做君子!这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择,也是今天每个中国人应有和乐于做出的选择。

其二,传得远,推得开。所谓“传得远”,是指君子文化源远流长,贯穿中华民族自春秋以来的发展史,绵延数千年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所谓“推得开”,是指君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所在,具有广泛而深厚的民族心理积淀,为广大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并乐于奉行。

君子文化在中华民族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景从。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不仅在汗牛充栋的历代典籍中星罗棋布,而且在戏曲舞台和民间说唱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缘于“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礼记》)的观念;中国画自宋代以来画得最多题材是梅兰竹菊,也缘于人们把梅兰竹菊看作“四君子”。苏东坡所以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原因正在于他推崇竹子劲节虚心、清雅脱俗的君子品格。我们日常为人处世时经常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动口不动手”;“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不夺人所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以我们习用而不察、日用而不觉、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规范和调整着我们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为人处事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格调。

其三,低标准、高目标。所谓“低标准”,是指君子文化雅俗共赏,具有易学易做、易于认同和践行的特征。所谓“高目标”,是指完善君子人格是终身的课程,需要一辈子不断地修身养性,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正人君子。

人格是复杂的,具有多面性。每一个人身上既有君子人格的成分,也有小人人格的因素。唐太宗在《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中说:“君子、小人本无常,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即为小人”。这再清楚不过地表明:做君子还是做小人,既与身份、地位无关,又是一个变化的、动态的过程。这其中的关键和要害,在于你为人处事时的一次次选择——选择“行善事则为君子”,选择“行恶事即为小人”。因之,我们需要“吾日三省吾身”,需要将修身作为终身课程,需要不断地集小善为大善,这样才能称得上真君子。就此而言,君子既是一个做人的低标准,又是一个做人的高目标:你为人处事中的每一次崇德向善的选择,哪怕是尽绵薄之力做了一点助人为乐或孝老爱亲的好事,都是在行君子之风和君子之道;但你必须在人生长途中坚持不懈地修身,做出许许多多崇德向善的选择,将勇于担当和乐于奉献作为人生信条和习惯,才堪称真君子。习近平总书记向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三严三实”要求时,将“严于修身”列于首位,确为抓住了问题的要害。

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下文件发号召,需要广宣传造声势,需要编读本做讲解,需要评模范树标杆,关键是要激活和焕发人们内心由传统文化长期熏陶而形成的价值理念,简单说就是对千百年来中国人所崇尚的君子之风、君子之道、君子人格的尊从和追求。我们可以抓住君子文化接传统、连人心、易推广、受欢迎的特点,通过兴君子之风、倡君子之道、树君子德行、立君子标兵等举措和活动,一定会让君子文化这剂传统良方在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取得固本培元、扶正祛邪的特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