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蒸汽”长城

来源:文艺报  | 星河  2017年03月15日16:33

张艺谋执导的大片《长城》一经问世,就引起一股不小的争议,在许多观众眼里这部影片显然不尽人意,最后一些主流媒体不得不出来打抱不平。

讨论影片的优劣,需要一个标准,或者说一个用来标准化讨论的标准。在我看来,很多问题,与其说是水平问题,不如说是审美问题。张艺谋素喜大场面,而在影片背景下的大场面属于前工业时代,所以场面再怎么宏大也不可能大过后来真正的机器时代——这是天生的固有缺陷之一。而从影片的故事来看,想要表现的“神奇”毕竟不是《英雄》式的个体化神奇,而是一种集约化大军团作战式的神奇,矛盾自然由此而生——这是天生的固有缺陷之二。既然属于固有缺陷,恐怕就很难完全避免,只能看克服的程度了。

有印象在影片拍摄之初,最初宣传时曾被冠以“科幻”的头衔,而张艺谋自己谈论时一直称之为“魔幻”,上映后的最终定位则是“奇幻动作片”。要说划归“科幻”也没有什么不可,因为影片中的科幻因素俯拾皆是,只不过从眼下的情节来看,似乎还是奇幻成分居多。

所谓科幻因素,不仅仅是如同外星生命般的奇异生物的存在,更重要的是那些巨大的机械装置。装置体现技术,技术解读科学。有很大一类科幻作品,其描述方式就是如此。

在西方科幻文学中,有所谓“蒸汽朋克”(Steampunk)流派,所描写的就是机械文明发展到极致的伪大机器时代。“蒸汽朋克”,顾名思义,就是假设蒸汽技术高度发展而电力技术却没能诞生,人们凭借巨大的蒸汽机依旧创造出了繁荣的文明。那是一个不同于现代社会的文明,一个沿着“科技树”异常走向前行的文明,一个我们从未真正经历过的文明。当然,后来该流派的作品并未拘泥于“蒸汽”这一狭隘概念,思想观念类似的假想同样也被纳入其中。

不妨认为《长城》就是中国化的“蒸汽朋克”。在故事发生的年代,如同没有饕餮一样,同样也没有那些精巧的技术发明。但正是这种神奇的动物与那些神奇的机械一起,构成了一个格外神奇的科幻故事——似乎也无不可,听来也挺不错。

有些差评的产生原因,应该涉及到故事内容以及背后的世界观。不错,故事相对老套,并不十分复杂。但张艺谋拍的影片,很多本就不那么在意故事,他以往的电影作品故事同样很淡。所以问题恐怕不在张艺谋本人,而在于他选择的故事本身,在于他们那一代导演的基本理念。至于说这种理念现今是否仍能打动观众,那是另外一个问题。而所谓世界观的问题,就更是见仁见智了。

还有一些近乎“题外话”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在中外合拍这点上,估计观众很难买账。但这也算惯例,此前这类合作就没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接合点——不是说这个点不存在,至少目前没能准确找到。另外在这种“大”场面下,演员往往“小”得可怜。就科幻而言,宏大的背景设定本就容易使个体变得十分渺小,演员很难发挥演技进行出色表演。而现在还是如此庞大的明星阵容,几个大腕级明星的戏份都被压缩到了极致,区区几句台词就给打发了。所有这些,都使这件艺术品带有闲散凌乱之感。

但总的来说,笔者仍旧认为《长城》应该算是一部成功的作品,而不管它拥有多少科幻的成分。张艺谋试图通过这些中国元素来讲好一个中国故事,不管结果如何都是一次十分有益的尝试。

最后不妨采撷一些精彩的镜头片段,至少长城上的大机械还是颇值得一看的,也算是掺杂了中国文化的大场面。而饕餮的进攻,又颇有电影《僵尸世界大战》的壮观,虽说其中还夹杂了似乎是用来搞笑的“红布斗牛”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