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与君把酒话中年

来源:文艺报 | 李金荣  2017年03月10日07:01

我期待过18岁。在上小学跳橡皮筋的年纪,心里塞满了有关18岁的想象。但最终是梦一场。初中毕业后我上了中专。18岁那年,是我读中专的最后一年,当时我留着齐耳的短发,穿着校服,来往于宿舍和图书馆之间,做着当作家的梦,慰藉着自己也麻醉着自己。

后来我当了一名乡村教师,再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家和孩子。不知是由于那次期待的滋味太苦,还是由于后来的日子太匆忙,总之,我再也没有像注视18岁那样去注视过任何一个年龄,直到有一天,40岁悄然而至,让我猝不及防。

“老”的意识开始频频造访,搅得我身心不宁,我常常神经兮兮地对着镜子发呆。镜子里的面孔真的是我吗?那么憔悴!什么时候眼角眉梢竟有了皱纹?头上也有了零星的白发?原来一夜老去不是传说!时间深处一直潜伏着一个阴谋,让你来不及感觉年轻便老了。抑郁、不甘、烦躁一起袭上心头,纠缠不清。

我变得敏感、脆弱。好些日子,在敏感中失落,在脆弱中错过。蓦然回首,发现春去秋来,空留悲叹。在彷徨苦闷中,我误打误撞走进了人物传记,一窥伟大女性的心路历程,发现对女人来说,容颜的衰老并不可怕,而自我的迷失、人格的衰弱才是最可怕的。做一个宠辱不惊、雅俗兼具的女人,实在是一种境界。

从此我挣脱漩涡,走出泥淖,用静思夜读充实自己。慢慢发觉,当你用饱满的精神浇灌心灵,用成熟的思索抒写人生,生命之树就会变得郁郁青青、丰盈美丽。

人到中年,会莫名地伤感。年轻的时候,以为伤感是文学,是李清照、是李商隐他们营造的那种意境。但那时的无非是“嫁接”的果实,少了它本真的原汁原味。可一过40岁,春的烂漫、夏的茂盛皆成回忆,惟有秋的景色弥漫心旅,撩拨着伤感的情绪。于是你开始怀旧,开始怀念自己的纯真年代,那逝去的一幕幕如野草般疯长,近乎蔓延。不过庆幸的是,理智的你没有让自己溺死其中,而是更加珍惜现在。

疲惫,直抵内心。中年人活得最苦最累,白天是没有自我的。在社会,你是中坚,怯懦不得;在家庭,扶老携幼,动摇不得。众多的角色,要演得不卑不亢;众多的台词,需说得不激不厉。十八般武艺,一应俱全。那况味颇似一只被鞭子抽打的陀螺,不管你是否身心俱疲,也不管你是否心甘情愿,你只能身不由己随着鞭子的抽打不停地旋转。只有到了夜晚,你方能安静下来。此刻,心是自由的,人也是自由的,让你不禁感慨,一个人待着真好,独处才是大自在。

中年是孤独的。人生至乐是有朋友,然而中年人却不易交到真正的朋友。不过,也有例外,有时候还真可以交到知心朋友。但这毕竟是少数,可遇不可求。

世间真情无价,中年人的感情比青年深沉,虽激情不再,但真情依旧。比如中年夫妻,卿卿我我、你侬我侬没有了,但彼此间由岁月的点滴积蓄的一方心泉却含情脉脉。

行至中年,人生过半,茫然四顾,春梦无痕。天地间,仿佛一夜之间层林尽染。原来,春夏秋冬各有其美,既然秋意正浓,那就好好享受吧,就像苏东坡说的那样,菊花开处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

女人一到中年,皱纹、色斑、眼袋等等接踵而至,顾盼周围的年轻人才猛醒,原来韶华已逝,岁月无情地把你编排到了“黄脸婆”的行列。为了留住青春,更加着意装扮,一反年轻时喜爱的素雅,浓妆艳抹起来,有时还求助于美容师,但收效甚微,不禁感叹:女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不化妆不好看,化了妆也不见得就好看。

对女人来说,中年显得尤为尴尬。和年轻女性比,别说她们的知识和体能,单就年龄而言,青春本身就是最大的财富。和老年女性相比,她们的白发就是一份从容和资本。而中年女人呢?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重担挑两头,更可怕的是下岗、失业还特别青睐这个年龄段,时时还得提防它的造访。

那么,面对现在这个科技发达、知识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身处社会边缘的中年女性,难道只剩下迷惘、彷徨、无奈和感叹岁月蹉跎的份儿了吗?不,决不!

中年女人,是秋日里盛开的九月菊,迎来的是大自然赐予生命的第二个春天。青年可贵,中年尤可贵。中年是为下半生打基础的时候,这是最后的机会。这个机会一定要好好把握,正所谓只要在秋霜里结好自己的果子,就无须在春花前害羞。

其实,年龄没你想象得那么可怕,关键还是看你是否自强、自立、有进取心。居里夫人在事业上取得世人瞩目的成绩恰恰是在中年;舞蹈家陈爱莲照样活跃在舞台上,63岁那年办个人舞专场,在全国巡回演出。综观古今中外的优秀女性,其魅力靠的不是花容月貌和名牌服饰,靠的是智慧和才学,如果说世间有一样东西能让女人永葆青春的话,那就是学问。毕竟青春易逝,妆扮只为包装,当这一切被岁月剥蚀后,坦露出的学识、修养、道德才是生命的内核。

学问是清爽的秋风,吹落的只能是浮华和躁动,唤醒的却是生命的激情,如秋日里盛开的九月菊,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老,也要优雅地老去。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第十八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