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散文:英雄世界和情感空间
来源:文艺报 | 兰宁远  2017年02月27日07:02

从总体走向来看,2016年的军旅散文创作依然显示着生气和锐气,作家们不仅以真挚的情思讴歌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而且以军人的职责和作家的良知呼唤和平,一批优秀的军旅作家以崭新的风采,组成了壮观的方阵,活跃在当代文坛上。

这一年,伴随着军改的大潮,呼唤作家们在新的生活格局之下,以开阔的视野、激越的心潮和精湛的艺术创作出思想厚重、内涵丰富的作品,表现出时代风貌并汇合成人民军队发展进程中伟大变革的历史。从散文的取材与构思来看,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作品有所增加,以多维空间和多向思维展现了生活的丰富性新鲜感,跃动着改革时代所特有的活力。王龙的散文《问兵中华》从五千年中华兵道中为今天的改革强军寻找宝贵的历史经验,从严律、同心、精武、求变等方面探讨浩瀚精深的中华武德,在积淀流传的文化密码中传承自信自觉,激励引导官兵从历代优秀军人身上汲取武德文化精髓。曾剑的《二十四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是一篇富有时代感的作品,用他惯用的舒缓笔调,把20余载的军旅生活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类似的作品还有,唐本奇讲述核试验基地的《东大山·黄羊沟》,李忠效记录海军某潜艇基地的《这儿的洞库静悄悄》,祁亚虎描写内蒙古着陆场迎接神舟返航的《守望神舟》,朱旻鸢、王瑶讲述陆军某部的《先锋》,苏毅记述海军守岛官兵的《白沙蓝土,赤的血》,以及马誉炜的《我以我心送“战友”》,朱零的《湄公河巡航散记》等,他们都以当代军营为背景,努力寻求新的视角触摸时代脉搏,内在地表现改革强军的历史进程。

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老中青三代作家精心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在《神剑》杂志出版的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专号中,贺捷生的《热血奔流的年代》、聂力的《星火与铁流》、刘秉荣的《女英雄长征记》是几篇难得的佳作。其中,贺捷生的《热血奔流的年代》是一曲富有悲剧崇高感的颂歌,这位曾经从战火硝烟中走过的元帅的女儿、共和国的将军,从鲜血和生命中,从火光和硝烟中看到了军人灵魂的辉煌。刘秉荣的《女英雄长征记》是第一次以文学的形式讲述革命先辈蹇先任的作品,以浓郁的抒情意味,表现了老人命运搏斗中迸发出的英雄主义火花,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大姐的形象跃然纸上。除此之外,发表在其他报刊的散文中,徐可的《难酬蹈海亦英雄——何昆军长和他的十四军》着力塑造了以红十四军军长何昆为代表的“失败的英雄”群像,歌颂了他们不畏强权、英勇抗争、不惜流血牺牲的精神。胡松夏的《在闽西相逢一段历史》以详实的史料,叙说了长征前夕闽西苏区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余戈的《在柯渡穿越时空》、任真的《我去长征》,从人类的意义出发,去寻找长征的价值,显现出人的不屈精神。凌仕江的《穿越草地到延安》将历史、人生和生命的价值联系在一起,让人感悟战争哲学同人的情操的内在关系。

2016年,军旅作家们在关注历史和现实的同时,还站在今天的生活氛围中对历史进行追思,对英雄人物进行解读,为散文怎样刻画历史人物、英雄模范提供了新的艺术经验。贺捷生的《往事如火如荼》是一组难得的佳作,其中《重臣》一篇讲述了开国将军李达的人生故事,文气充沛而畅达地追寻人民军队的血脉和不断前进的精神依据。项小米的《永远的女兵》写的是一个女兵、一个革命者,也是一位母亲,在革命和战争中的坚忍、勇敢、义无反顾和无所保留的牺牲。王子君的《一盘未下完的棋》《黄克诚的初心》《黄克诚的廉洁家风》《黄克诚千里找党》系列散文,塑造了黄克诚大将对朋友有情有义,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有担当、情操高尚的伟人形象。丁晓平的《韶山来信》和《韶山来人》在严峻与轻松相交错的氛围中,充溢着人性,凸显了领袖的家风与人格魅力。马笑泉的《故土底蕴》以寻访蔡锷将军诞生之地的经历,表达了将军像一把永不生锈的利刃,照亮作者有时难免疲倦和黯淡的心的主题。李金明的《狼牙山远去的勇士和永恒》拨开笼罩狼牙山五壮士的历史迷雾,还原了英雄的本色。张子影的《一条河流的品质》针对早期共产党员对信仰的坚守与牺牲,在艺术呈现上为当下的散文创作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王龙发表了《谁刺杀了“我们的荆轲”》《吹尽狂沙始见金》等一系列历史散文,用世界坐标重新审视思考中华文化,从历史经验中挖掘可供现实借鉴的精神资源。值得一提的是,《方志敏的“佳山水”》是《解放军文艺》杂志去年策划的一组专题散文。其中,徐贵祥的《阳春三月问弋阳》讲述了作者去方志敏烈士的故乡弋阳体验生活时的所见、所感,由对文学与革命的关系思考,阐释了“文学从来就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同中国人的精神解放、民族独立和社会改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哲学命题。这一系列散文还包括,周大新的《在龟峰听龟说》、裘山山的《我到龟峰去看你》、姜念光的《山石品格》、文清丽的《龟峰诗意》等。此外,任真的《我的爱情与河西走廊有关》《读信》、杨闻宇的《笔走孟良崮》、孙国的《战争记忆》、程步涛的《番号》、李升泉的《历史的绝响》、麦家的《讲讲当兵的事情》等作品,也显示出了别样的品质,历史与现实相照映,具体处栩栩传神,空灵处耐人思索。还有,朱增泉的《红楼梦诗词全钞》,朱秀海的《在内乡县邂逅元好问》《徜徉中英街》《陆河梅花初绽时》,王久辛的《暑夜揣度刘盛之的〈樊敏碑〉》,庞天舒的《故人百年归来》,王曼玲的《小镇子,大世界》,北方的《踏破贺兰山阙》等作品,展示了地域文化的前世今生,在了解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之后,给读者以新的启迪。

2016年军旅散文有了长足的进步,最鲜明的标志是,作家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去思索生命的意义,表现崭新的价值判断与道德观念。这些,从这一年出版的几部散文集中可见一斑。周涛的随笔集《伊犁秋天的轧记》跨越了军事题材的界定,以浓郁写意的笔墨描绘了祖国北疆万里河山的波澜壮阔,贯穿着对生命的颂赞、崇敬和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与参悟。任真的散文集《穿越河西》通过作者在河西军旅岁月中亲历的往事的回忆,讲述了充满着战争痕迹的土地发生的故事,看到了当代军人保家卫国的人本真意。卢一萍的散文集《去世界的屋脊》架起了认识边藏文化腹地的桥梁,把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脉、阿里高原在一个文学疆域里进行表达,向世界屋脊致敬。田霞的散文集《追梦路上与你相逢》汇集了她多年获奖的作品,以一位空军新闻工作者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蓝天英豪的时代风采。除此之外,单篇作品中,王宗仁的《穿红布鞋的女孩感念退休将军还有红衣喇嘛》以一双红布鞋联想起人生中通往青藏高原的小路,引发作者对从军往事的回忆,他的另一篇《婚礼在世界屋脊举行》记述了发生在雪域高原的一次婚礼,用欢快的笔调透射出军人甘愿奉献的苦涩和崇高;李西岳的《老宅》以“一个军人,要么战死在沙场,要么回到故乡”的主题,回忆了作为精神家园的故乡老宅中发生的故事;张子影的长篇散文《翼下盛开的故乡》写出了军人父母的人生爱情以及着眼普通人物身上的家国情怀,落笔沉稳精准,追求干净内敛结实高贵的文本语境;王曼玲的《今生的父女》通过女儿对逝去的军人父亲的怀念,把读者带入到作者的温情世界里;任真的《助人之乐》讲述了自己在火车上偶遇一位军嫂并护送她到戈壁深处的连队等几个助人为乐的故事,细致入微、引人入胜;王雁翎的《那里的芬芳,我记得》梳理了在天山脚下新兵连生活的细碎记忆,发出了细致铿锵的欢唱;张国领的《军人与枪》通过作者在新兵连及下连队半年多的亲身经历,写出了枪作为军人第二生命的神圣象征意义;王惠明的《在战场上写给母亲的一封信》讲述了作者30年前赴云南前线执行战场后勤保障情况调研任务期间发生的故事。此外,还有李鸣生的《红房子》、王族的《猎杀之痛》、徐剑的《叫魂》等,都流动着丰富多彩的意绪,用细微的感觉和情感体验包容深邃的哲理内涵。

当然,就这一年的军旅散文创作整体而言,还存在一些不足,最主要的是直面军队改革、揭示生活矛盾的作品数量少了些,还缺少雄健的英雄交响诗般的力作。这需要作家们在更高的哲学层面和历史文化的层面,理解伟大的时代和先进文化的特征,理解人民军队的崇高使命,在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敏锐感知,在散文的创作方法上寻求新的突破,从而创作出雄浑激越、思想厚重、能够震撼灵魂的军旅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