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扎根沃土 创作精品
来源:文艺报 | 李宝群  2017年02月27日06:53

习主席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文艺要坚持服务人民的方向,号召文艺工作者“扎根脚下这块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希望我们走入生活,贴近人民,从真实的生活出发,“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创作出既有生活底蕴又有艺术高度的优秀作品,这些话令我刻骨铭心,感触良多。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这是为中外艺术史上大量创作实践证明了的艺术真谛,时代再发展,观念再更新,这条真谛仍是颠扑不破的基本创作规律,是一切优秀作品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总是给艺术家以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成为孕育无数优秀作品的丰厚土壤。而没有生活的艺术创作永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对于军队文艺工作者,为兵服务,为广大官兵提供精神食粮是我们的使命和职责,部队生活一直是我们创作的源泉,也是哺育优秀军事文艺的沃土。正是因为有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亲身经历,才有了肖华的《长征组歌》、陈其通的《万水千山》等载入艺术史的“红色经典”。正是因为有了伟大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才有了《小兵张嘎》《董存瑞》《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英雄儿女》等一大批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优秀影片,培育了全社会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正是因为有了那些已成为民族集体记忆的战争岁月,才有了王树增脍灸人口的长篇纪实文学《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

相反,一旦脱离了生活,丧失了服务人民的基本立场,则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艺术垃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荧幕上出现的大量“抗日神剧”,创作者为了收视率和经济利益,真的是“无节操,无底线”,完全不顾历史真实,闭门造车,凭空杜撰,粗制滥造。这些“抗日神剧”不仅为有艺术良知的艺术家所不齿,也为亿万观众所唾弃。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这类创作完全悖离了艺术的基本规律,完全忘记了艺术创作要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他们走的是一条媚俗、低俗、恶俗的绝路、死路、不归路。

创作者的“根”深扎在生活的沃土之中,作品才会有生命力,这才是文艺创作的正道、大道。在创作《兵者·国之大事》和《从湘江到遵义》的过程中,我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为创作《兵者·国之大事》,我们几位主创人员在团长王宏同志的带领下深入部队演习第一线,全程参与了多次重大演习,我们和演习部队官兵同吃同住,一起乘军车行程上千里跨区机动,在演习现场,在指挥大厅观看演习进程,先后采访了上百名官兵,上至高级指挥员,下至普通参谋,基层战士,搜集了大量极为鲜活的创作素材,这些活生生的生活,点燃了我们的创作激情,深化了我们对军事变革的思考,为剧本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作《从湘江到遵义》也是这样,我们主创人员于前年春天重走长征路,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从湘江边一直走到遵义,走到娄山关,赤水河畔,行程2000多公里,沿途采访了当地的党史红军史专家、红军后代、普通百姓近百人,祭奠了一处处红军烈士的陵墓,掌握了大量第一手创作素材。

正是因为走到了生活深处,接了地气,我们才能一次次被燃烧,一次次被感动,我们的写作才有了底气,笔下的人物、情节才有了生气。关在屋子里靠经验,靠耍小聪明也可以写出剧本,但作品不可能有这么强烈的真情实感,不可能有那么鲜活的人物、生动的语言、翔实的细节。

“人民历来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惟一判断者”,对真正来自生活的优秀作品,广大观众总是报以最热烈的反应。话剧《兵者·国之大事》问世以来,已演出111场,驻京部队官兵、湖南长沙、四川成都等地的部队官兵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数十所一流大学的师生都观看了该剧,每场演出都反响强烈,观众好评如潮,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该剧是“近年来军旅戏剧创作的重大突破”,“当今戏剧舞台不可多得的精品力作”,前不久,《兵者·国之大事》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在延安演出,轰动山城,再次受到老区观众的热烈欢迎。该剧从众多参赛剧目中脱颖而出,荣获文华大奖。观众和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这是反映强军思想的一台好戏,希望我们多演常演,作为保留剧目一直演下去。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只有扎根生活,走入生活,才能创作出为广大官兵和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精品,我们在创作实践中尝到了甜头,感受到了别样的快乐。未来,我们将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走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