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一定能冲刷污浊
和神九航天员刘洋、神十航天员张晓光聊天时,两人都提到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刘洋说多年后重读,仍然觉得亲切感人,比照当下依旧具有积极意义。张晓光最喜欢的一本书也是《平凡的世界》,不仅很早就读过,而且看了不止一遍。他说,在孙少平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温暖的现实主义作品。它在展示普通小人物艰难生存境遇的同时,更着力书写了他们克服困难的美好心灵与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平凡的世界》感动了无数农村青年和城市务工的“草根阶层”,还感动了那些不屈从命运安排的知识分子乃至各行各业的奋斗者。“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多少人就是咀嚼着这句话安慰自己曾经疲惫的心。
习主席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创作经验是:“文学的目的,是帮助人了解自己本身,提高他的自信心,激发他对于真理的企求,同人们的鄙俗行为作斗争,善于在人们身上找到好的东西,唤醒他们灵魂中的羞耻、愤怒和勇气,做一切使人能变得高尚坚强、能用美好圣洁的精神来活跃自己的生活的事情。这就是我的公式。”他的小说《童年》,讲述的是作家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对于他所经历过并在心中留下过伤痛记忆的人和事,那些“铅一般沉重的丑事”,在他的叙述中仍然能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命运的巨大力量。
回望中国的一切,回观个人的成长,很少有“也无风雨也无晴”那样的顺境,更多的是困难和挑战并存、忧患和失意相伴。但作为文艺创作者,应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到光明,不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不能沉溺于鲁迅所批评的“不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可以说,文艺创作者的职责就是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
作为一名部队成长起来的文学创作者,我也有过深深的困惑——弘扬时代主旋律的作品怎样才能让受众认同?文艺作品应该有怎样的功能?当下一些文学作品中总是强调所谓的“人性”,凸显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丑恶、扭曲、怪诞,好像要举办一场审丑的狂欢盛宴,认为那才是直面人生,回归人性,才是纯文学的真章要义,否则便不是现实。
个别所谓的新锐军旅作家,躲在书斋,为迎合某种社会情绪,非常简单化、表面化、极端化地在方寸之地集中展现军队某些领域出现的问题。在他们的笔下几乎难见一名合格的军人、一滴晶莹的“清泉”,而只有无限放大的“淤泥”。对军队改革强军的大势,正风反腐的利剑,练兵备战的火热,他们置若罔闻。嘴上说热爱军队,却看不到爱在何处;嘴上说文字报国,却缺乏对职业和文字的起码敬意。他们笔下的作品不仅毫无格局,而且给军队形象抹了黑,给军队建设添了乱。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一代军人的形象也在发生嬗变,思想情感更加丰富,个性色彩更加鲜明,但是无论怎么变化,保家卫国的初心不会变,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不会变。我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平凡官兵,他们也会为琐事所累,为雾霾所伤,也会嫉恶如仇。但他们面对职责敢担当、能坚守,面对挑战敢冲锋、能牺牲,面对事业讲奉献、能忍耐。这不假不空,真真切切,以至于我无数次萦绕探究,在键盘的起起落落中,试图记述和求解。
眼光和情怀决定格局。向上向善的文艺作品一定能点亮生命中的光明,清泉一定能冲刷内心里的污浊。正如法国文学家小仲马所说:“任何文学,要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为目的,都是病态的、不健康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