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发现沉默的好作品
来源:文艺报 | 禾悦  2017年02月27日06:38

每到岁末年初,最浓烈的情绪,莫过于回望与展望,这是一个人整装再出发的姿态,更是一个行业继往开来的需要。对于文学的回望与盘点,今年尤其热闹,各种排行榜、好书榜、风云榜、致敬榜纷纷出炉,虽然没有一一计数,直觉是比往年红火得多。区别于平时仅仅以销量为指标的月榜季榜,这些榜单更注重以“文学性”为评价标准,推介优秀作品,引领阅读风尚,提升作家的社会影响力,放大“纯文学”的声音,实在是好事一桩。

问题是,好事太多,就容易引人生疑。第一个榜单出炉,大家欢呼雀跃,已经读过的,暗喜自己眼光好;没读过的,决心买来补课,生怕错过佳作。然而,第二天一刷朋友圈,新的榜单已经又“揭晓”、“出炉”,也许还不止一种。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领三五天风骚已经是胜利。风气一成,相关机构和媒体就落入两难境地:评选呢,意义不大;不评呢,似乎主动放弃了话语权。说白了,在今天这样一个自媒体、多终端的传播时代,从个人到机构,包括媒体本身,先不要说争夺话语权、提升影响力,能刷一刷存在感,让大家记得还有你,似乎就是一种幸福。这是新媒体时代的胜利,也是新媒体时代的悲哀。

不可否认,多数榜单的初衷,是为了给读者淘选优秀作品,但趋之过甚,本身就制造了过剩信息,判断榜单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又成了阅读的累赘——这还不是最糟糕的,说明大家还认了真,拿你当回事儿,怕的是长此以往,大家只是怀着看热闹的心态娱乐一下,甚至连热闹也没人看,疲了。

信息的疲劳一则是多,二则是重复。文学榜单虽多,但主要是两类,一是长篇小说,二是儿童文学,总而言之,都是已出版、易销售的作品。当然,在出版已经市场化的时代,应该遵循市场规律,尊重读者需求,谁也没必要刻意拧巴,因为资本最眼尖,哪里有好的资源它自然会涌向哪里。但是,文学不等于文学出版,文学图书的市场表现也不能涵括文学生态的复杂性、严肃性、重要性,如果专业评价和市场评价完全一致,它的专业性、学术性、独立性、必要性何在?我们相信上榜的都是这一年中比较优秀的作品,我们的不满足在于,你评出来的我都知道,我不知道的你也不知道。长篇尤其是名家长篇,都有出版社在助推,为了推荐佳作也好,为了获利也好,总之已经下足了功夫,作品未出,声势已具。在这样一个信息已经堵塞我们每个毛孔的时代,你想不知道这些名家之作都难,评榜只是把我们熟知的又重复一遍。说实话,很多评榜无非是制造一点仪式感,结果本身已没有多少悬念,只要你这一年来关注文学新闻,一部作品不读也能猜个大概。

话虽如此,评选要继续,这是我们判断、研究、发展文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惟愿明年的榜单重复表扬少一点,把宝贵的目光也投向报纸、期刊、网络,投向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纪实文学等等门类,发现更多在市场中沉默的好作品,不但锦上添花,还要雪中送炭,少一点跟风炒作,多一份独立判断。

冬日蕴蓄,春来勃发,无论繁花妖娆,还是小草浅唱,都是文学的春天里不可或缺的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