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首旋律激昂的中国梦之歌 ——长篇报告文学《决战崛起》研讨会综述
来源:文艺报 | 赵晓宇 于冬阳  2017年02月24日07:02

由龚盛辉、曾凡解创作,国防科大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决战崛起——中国超算强国之路》,紧扣中国梦、强军梦时代主题,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了新中国一支胸怀祖国、志在高峰、团结协作、奋勇拼搏的计算机科技攻关队伍——国防科技大学银河团队,为中华民族崛起呕心沥血奋斗半个多世纪开创的堪称中国超级计算机发展缩影的历史伟业。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文化处、国防科技大学政治部宣传处联合在北京举行作品研讨会。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何建明,国防科技大学政治部副主任张运炬,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文化处副处长许永鹏,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主编李炳银,湖南省作协主席、著名小说家王跃文,中国作协军事委员会委员汪守德,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中国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委员丁临一,作家出版社原社长葛笑政,《中国作家》主编王山,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董保存,《北京文学》主编杨晓升,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徐忠志,《民族文学》副主编赵晏彪,湖南作协副主席、《湖南日报》文学部主任、茅盾文学奖评委龚旭东,《人民日报》文艺部理论批评室主任刘琼,解放军报记者、青年评论家傅逸尘等领导专家参加研讨会。与会领导专家畅所欲言,对作品展开热烈深入研讨。

《决战崛起》唱响中国梦之歌

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内容的中国梦,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是全世界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追求。专家们认为,龚盛辉、曾凡解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决战崛起——中国超算强国之路》,生动描述了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创新团队不畏强国重重封锁、围追堵截,躬身冲刺、奋起直追,从“冰城筑梦”到“银河追梦”“天河圆梦”数十年艰难曲折的创新实践,是一曲中华儿女的逐梦之歌。诚如何建明所说,《决战崛起》紧扣时代脉搏,高唱中国梦、强军梦英雄赞歌,展现了炎黄子孙在超级计算领域,在比美国落后20年的情况下,通过冰城筑梦、银河追梦、天河圆梦三个阶段,最后登上世界超算之巅并创造连续六次夺得世界第一惊世业绩的艰难曲折历程,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史诗般的报告文学,也是这两年来一部非常优秀、非常重要、值得庆贺的作品。用报告文学表现国防科技重大成果,是文学家尤其是报告文学作家应该承担的责任。国防科大的两位作家,把国防科大银河、天河超级计算机技术攻坚故事写出来,不仅非常及时,而且让人读了很提气、很振奋,是部值得庆贺、反映时代精神的报告文学作品。

我国的超算技术与发展,始终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亲自决策启动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工程,并亲自点将将这个任务交给国防科大;2010年胡锦涛同志亲自为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题名“天河”;2013年6月习主席对学校研制成功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做出重要批示。张运矩说,《决战崛起》以党中央对我国超算事业的关切关怀为主线,紧扣中国梦这个主题,以生动的细节、真实的史料,记述了第一台中国数字专用计算机、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第一台集成电路每秒百万次计算机、第一台每秒亿次巨型机、第一台每秒10亿次巨型机,到每秒亿亿次超级计算机研制历程,再现了中国计算机科学家冰城筑梦、银河追梦、天河圆梦的逐梦之旅。

中国梦到底能不能实现?这是现在全国人民共同关心、思考的问题。专家认为,《决战崛起》所描述的中国计算机登顶之旅,从一个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正如李朝全所说,这部作品所展现的是中国梦在科技领域的鲜活实践,是中国梦的典型缩影。正如书中叙述的那样——中国的计算机技术攻关是在非常落后的情况下起步的,但中国的科学家们面对落后,不是沉沦气馁,而是奋起直追。新中国成立之初,慈云桂等一批青年科学家发誓要让中国的计算机技术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他们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坚韧不拔、刻苦攻关,向着心中的理想顽强挺进:哈军工时期,他们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电子管数字专用机、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第一台每秒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改革开放后,他们向世界一流发起冲刺,完成中国第一台每秒亿次、第一台每秒10亿次等银河系列巨型机工程;21世纪初,他们通过大胆创新,掌握了新一代超级计算机核心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创造了世界超算排名7次第一、6次蝉联冠军的奇迹。习总书记两次视察天河超级计算机,欣然批示“天河二号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超级计算机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中国超级计算机成功登顶之旅,昭示炎黄子孙:中国梦虽然关山重重,但“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

研讨会上,专家们在谈到民族崛起这个时代主题时,有一个共识:历史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崛起都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充满坎坷、充满抗争。李炳银认为,《决战崛起》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他说,超级计算与科学理论、科学实验一起,被称为支持现代科技大厦的三大支柱,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高科技产业,西方国家一贯采用“一卡二冲”战略进行残酷封堵、无情打压,并成立专司其事的国际机构“巴统”。对发展中国家没有的高科技产品严格禁运,对技术严密封锁,中国的教授出国考察提出要一枚针阀作纪念时,对方的一名蓝领竟然冷漠地说“NO”;发展中国家研制出自己的产品后,西方国家立刻对同类型号大幅降价倾销,把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产品挤出市场,同时对新机型、新材料、新技术实行更加严厉的封禁,真可谓围追堵截、伎俩使尽。尽管如此,中国计算机科学家不屈不挠,瞄准世界前沿紧追不舍、攻坚克难,终于在21世纪初,抓住世界超级计算机发展面临“瓶颈”这一战备机遇,果断打响“上甘岭战役”,将五星红旗插上世界超算之巅,让中国人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登上世界科技竞赛最高领奖台。中国计算机科学家在世界强国围堵中决战崛起的故事,给予中国梦一个深刻的启示,那就是在国际竞争舞台上,没有仁慈的对手,只有残酷的较量。民族崛起拼的是胆气、拼的是实力,只有像中国计算机科学家那样,面对强手勇于亮剑、敢于决战,才能突出重围、抢占巅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决战崛起》展现这一代人的新长征

习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新的历史阶段继承发扬长征精神,在军事科技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尤为重要。专家们认为,《决战崛起》所记叙的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技术创新团队在超级计算机这个强国竞相角逐的战略需求领域奋勇拼搏的故事,就是新中国知识分子为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在新长征路上接续奋斗的典型事迹,是典型的新长征精神。

丁临一说,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银河”系列巨型机、“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的异军突起,既是中国梦在超算领域的成功实践,也是新一代人走好自己长征路的生动写照。超级计算机,是托举高科技的重要平台和国家强盛的紧迫需求,也是世界强国阻滞发展中国家崛起、维护其霸权地位的“咽喉部位”。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首台巨型机“银河-Ⅰ”刚刚研制成功,一些国家立刻对同类机型大幅降价倾销,把“银河-Ⅰ”挤出市场。将士们立刻启动“银河-Ⅱ”工程,并着眼未来发展趋势,三次改进设计方案,用4年走完别人10年走过的路,实现由串行机向并行机的跨越,为国家奉献出第一台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每秒10亿次巨型机。这种面对强敌堵截敢于亮剑、面对艰难险阻勇于牺牲、面对强军需求挺身担当的精神气质,就是我军老前辈创造的长征精神。

汪守德说,国防科技大学的科学家们实现了中国计算机由落后美国数十年到“天河一号”勇夺世界桂冠、“天河二号”创造世界排名六连冠世界纪录的惊世逆转。中国与美国在计算机领域的追逐、反超、再被反超、再反超的角逐与较量历程,是一次没有终点的长征。这个特殊长征的路上,同样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同样横亘着湘江、大渡河、金沙江、雪山、草地、腊子口。我们的军事科技将士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写下了许许多多悲壮的故事:我国第一台每秒10亿次巨型机“银河-Ⅱ”总设计师周兴铭,在实验室里度过了4年“单身生活”;在科研关键时期,“70后”科学家与新婚妻子在实验室度过了“攻关蜜月”,“80后”科研人员让妻子在家举办“一个人的婚礼”;“中国巨型机之父”慈云桂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手中依然紧握着那支用了十几年的钢笔。这些故事真是太感人了。

《决战崛起》彰显时代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的科学论断,领导党和国家强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龚盛辉、曾凡解创作的以创新强国、创新强军为主题的《决战崛起》在当下出版,可谓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引起专家读者心灵共鸣,成为研讨会上专家们讨论最多、反响最热烈的话题。李炳银心情激动地说,我国现在在国际上能叫得响的有三项,就是“天上”的银河、天河超级计算机,地上的高铁,海里的蛟龙号,这都是国际领先的。对于天河、银河计算机,没看这部作品之前,总觉得它就是个数字计算问题,没想到它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等方方面面。在这样一个领域保持世界“六连冠”了不起,把奥巴马都惊动了,让他感到有一点忧虑了。从书里看到伊拉克发出去的飞毛腿导弹,绝大部分都让在沙特的美军拦截住了。为什么?因为有超级计算机的精确计算。由此可见,超级计算机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作用有多大。这部作品不愧为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让读者看到了激动人心的中国故事,提振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

赵晏彪的发言,一开始就谈到了创新主题。他认为,创新发展理念像一条红线,贯穿于社会各行各业,牵起中国与世界、历史与未来,奏出激越昂扬的“中国创造”强音。恰逢此时,读到了龚盛辉、曾凡解撰写的报告文学《决战崛起》,字里行间,桩桩件件,无不渗透着中国科学家们“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永无止境,挑战永不止息”的“中国创造”时代精神。正如德国《明镜》周刊评论说:“中国在技术研发方面,常被西方扣上拷贝的标签,天河一号的成功说明了中国已经是个创新国家。”这段话让人非常自豪。作品中的重量级人物慈云桂,他作为中国电子管领域的领军人物到英国访问,见证了什么是发达国家,所见所闻让他感到了震撼,当我们还在拼命研究电子管计算机时,西方社会已经是晶体管时代了。他暗下决心要研制出中国晶体管计算机,为国争光。他的胆识尤其是他敢于说不的气魄,令伪科学家和不敢说真话的人汗颜。

傅逸尘说,前不久,习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指出,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对军队而言,军事科技创新攸关前途命运,影响战争胜负。强军兴军征途上,军事科技的地位作用将更加凸显。作为一种特定题材,军事科技事业所蕴含的诸如国家利益、民族精神、战略博弈、哲学思辨、战争形态、武器装备等等元素,不仅可以而且应当成为军旅文学浓墨重彩的书写内容和表现对象。但文学叙事的跳荡激情与科技研究的严谨沉静间,宛若隔着一条亟待沟通和跨越的鸿沟。直面军事科技,对作家来说意味着新鲜的经验、写作的难度和未知的挑战。《决战崛起》努力尝试在艰深与通俗间架设文学之桥,力求把工作单调、生活枯燥的科技工作者写立体、写丰满,既出思想,也出好故事,带给读者惊爆眼球的科技知识、震撼心灵的精神追求、感人肺腑的命运故事。

环顾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革命加速推进,军事技术创新的竞争尤为激烈,军事力量的较量,越来越表现为军事科技创新的较量。作为反映现实生活最直接、与时代联系最紧密的文体——报告文学,在讲好强国兴军故事方面,无疑具有巨大的文体优势。然而近年来,军事科技题材报告文学虽时有问世,但精品力作寥若晨星。专家们认为,导致这种文学成果与现实需求悬殊的原因,主要在于军事科技报告文学创作的高难度。正如刘琼所说,《决战崛起》最大特点是题材的创新和创作的艰难。现在写中国故事很少,能讲中国故事很可贵,尤其这本书讲述的是中国的高科技故事,更是难得,题材上有突破性。知识分子的科研生活,其实不像写戏剧作品、文学作品那样有很强的戏剧性。一个个攻关突破的过程,虽说像打仗,但并不像打仗那样充满戏剧色彩。它不仅单调,而且是不断重复,细节很难找到,要把这样的作品写活这是难点。另外高科技领域高深艰涩,要使这样的内容让人读懂,首先作者自己要消化、打磨,再形象地表达出来,这个过程非常不容易。另外,军事题材好多东西是不能写的,这又增加了作品创作的难度。这部作品能写到这个样子,能让人读懂、读进去,有些地方还写得很好,已经是个不小的突破。

军事科技报告文学创作的难度,从另一个侧面突显出作品的特别价值——稀缺性,汪守德甚至认为《决战崛起》具有惟一性。他认为,该作品有着很强的专业性,两位作家要完成这部作品,要经过系统的学习研究,弄懂弄通作品涉及的专业技术,起码要做到“内行觉得不外行、外行觉得是内行”,要做到这点不容易。可以说,任何一个国防科大以外的作家去写这个题材,都不可能写到这样的水平,写出如此令人信服的思想深度和科学依据。

汪守德说,看了《决战崛起》很振奋,让人自然而然联想到三个关键词:大国、大师、重器。关于超级计算机,书中反复强调“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这句话,心里为之一震,没想到中国发展到今天的超级繁荣,超级计算机竟然作出了这么大贡献!今天的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我国面临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国家拥有更多的重器,就更有底气,就不怕别人挑拨、施压。这部作品具有前沿性,它描绘的中国超级计算机攻坚领域,是一个非常前沿、外国人捂得非常紧的领域。两位作者把这个领域的精彩故事展现出来,激励全国人民、全军官兵向中国梦强军梦奋勇前行,有着很好的社会意义。

《决战崛起》洋溢中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说“中国精神是当代中国文艺的灵魂”。丁临一认为,《决战崛起》描写的中国故事、中国科学家、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中国科学家独有的中国精神,是他们在科技战场上披荆斩棘、屡创辉煌的精神利剑。为了全面展现中国精神的力量,作者设计作品结构时,视野开阔,立足高远。正如何建明所说,作品从纵向上描述了我国“超算”发展的曲折历史,也描写了横向上的国际背景与全球视野。即它无论在写人还是记事,都将其置于国际军事与科技竞争的大背景下,写出了国与国之间——尤其是中国与美国、日本等国之间,围绕“超算”等高科技而进行的复杂、微妙的斗争。而作品通过这方面的具体描述,更进一步从广度与深度上凸显了其民族精神。

葛笑政说,《决战崛起》有一个重要特质,就是中国军人在国防科技创新战线上的精神传承。作品中用“上甘岭战役”这个词表达我国在超算领域与美国、日本等国的竞争,非常形象而又贴切。上甘岭时我军是什么装备?美军是什么装备?那真是天壤之别。但是我军将士守住了上甘岭,美国的几十万发炮弹把那片土地翻了几米,我军将士仍然坚守在阵地上。在超算领域也一样,无论困难多大,我们的科技将士勇于拼搏、前赴后继,终于实现了世界“六连冠”,这个惊世逆转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这个作品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表现了中国军人精神信仰的传承,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

王跃文曾应邀到国防科大参观过天河机房。他听说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一秒钟的计算量,全中国人要算1000年,感到既惊讶又兴奋。后来读《决战崛起》,他再次感到无比激动,甚至是亢奋。他说,我是写小说的,为什么读这本报告文学依然如此动情?主要是作品有一股荡气回肠的浩然之气贯穿于全书始终。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苏联老大哥”那些专家的傲慢、蛮横,一位女科学工作者说,不要听他们的,我们自己弄,这就是中国年轻科学家们的骨气。“文革”中,以慈云桂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经历了一场炼狱之劫,但他们哪怕在黑牢里仍然尽可能地做研究。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些从旧中国走出来的知识分子知道一个国家积弱积贫,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后果,他们对国家的正气始终没有失去过,他们身上的献身精神从没有泯灭,也正因如此,在那么艰苦甚至是苦难的环境下,把一代代计算机研制出来,并通过一代代银河人不懈努力,最终创造了世界“六连冠”,这又是一种怎样的豪迈之气!

《决战崛起》书写的以慈云桂、周兴铭、陈火旺、卢锡城、杨学军、宋君强、廖湘科等两院院士为代表的国防科技大学超级计算机创新群体,是一支以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为理想追求的团队。为早日“让外国人对中国超算刮目相看”,西方国家封锁越严,他们越是坚持“要干世界一流机型”;科研攻关越是困难,他们越是要求自己把任务周期前移;艰难险阻面前,他们争先请战,“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我”;分配国家奖励资金时,他们又抢着退让,“别的同志贡献比我大,奖金应该给他们”;他们为祖国的超算事业贡献了青春,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中国巨型机之父”慈云桂痛心地感叹:“将来我去见了马克思,把倒在科研岗位上的战友集合起来,可以再组成一支地下银河队伍。”凭着这样一种精神传承,他们用落后元器件研制出先进机器、用别人十分之一经费干出水平相当的型号、用别人一半时间完成同样的工程任务。龚旭东认为,银河人、天河人这一系列超常规的举措、超想象的牺牲、超水平的业绩,源自于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源自于“胸怀祖国、志在高峰、团结协作、奋勇拼搏”的银河精神、天河文化。中华儿女握有这样一把精神宝剑,就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披荆斩棘,迎来属于中国的那轮鲜红的朝阳!赵晏彪也感叹,在当下拜金主义一波接一波的浪潮中,国防科大师生不为金钱所惑,为中国书写了强国大梦。《决战崛起》写出了几代银河人、天河人默默无闻的奉献与牺牲,让今天享受计算机带来快乐的人们,在偶尔一瞥时,将慈云桂、康鹏等人的名字记在心里,这便是这部作品书写者的功绩。李朝全则认为,这部作品写出了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他们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心血都投入到为国家强大、民族富强的伟大事业中,他们一切为了国家利益、一切为了国家荣誉、一切为了国家安全的浩然之气,体现了一种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和社会担当。

徐忠志认为《决战崛起》为广大读者开启了新的知识之窗。他说,这本书讲的就是中国精神、中国故事,让人耳目一新。同时,它还有着重要的科普意义,书中的很多知识我们似乎知道,其实很陌生,但它却深刻影响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读了这部作品后让人抑不住感叹一声:“原来这些东西这么重要啊!”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国防科大有一支非常了不起的超算技术创新团队。这个团队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让外国人惊讶,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个团队从总师、副总师到各分系统骨干都非常年轻,这是让外国人真正害怕、真正能让中国超越他们的资本。

专家们一致认为,《决战崛起》释放出的精神力量,是作品最出彩之处、最大价值所系,亦是作品最感动人因而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正如许永鹏所说,《决战崛起》是一部弘扬中国精神、书写当代军人情怀、展现强国强军壮阔历程的军事文学作品,是近几年军事文学创作推出的一部比较有分量的佳作。这部作品有深厚的生活基础、丰富的思想内涵,很贴近和符合部队实际,读者反应非常好,特别是在部队非常受欢迎。

《决战崛起》故事真实感人

时下,文学界“非虚构文学”非常流行。但很多“非虚构”作家(甚至是大部分非虚构作家),只写自己眼里的生活,是纯粹的主观表达。专家们说,这种写作倾向,已经完全脱离了“非虚构”的本质,把“非虚构”变成了个人对生活的任意评价,甚至是对我们国家的负面评价,这不完全是一个文学写作的问题,而是对社会、对国家的态度问题,如此不负责的写作态度必须予以摒弃。何建明认为,《决战崛起》对于纠正这种偏差带了个好头,这种作品读起来让人特别感动,这种感动首先来自于真实,尤其是以慈云桂为代表的几个人物的描写非常客观、非常动人、非常有深度,给人印象非常深刻。那几个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同志,都非常年轻,最年轻的36岁。真没想到搞计算机也要作出这么大的牺牲,他们的事迹读起来让人心痛。现在社会上从正面说好人、说好事是不太容易的,而说坏事、说坏人、说坏话非常容易,而且还传播得很快。《决战崛起》写的都是好人好事,是一首正气歌。

李炳银也对作品的真实性大为赞赏。他认为《决战崛起》这部作品和那些所谓的“非虚构”作品不一样,它很客观很充分地传递了天河、银河团队的精神,反映了生活的主体,是一部非常真实,非常激动人心、鼓舞人心,能够激起我们民族伟大豪情的作品。

董保存认为《决战崛起》是一部具有史学意义的作品。他说,对于大部分读者,尤其是那些几乎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全部献给军队的老兵,对计算机尤其是它的发展历程并不了解。我通过读这本书,系统了解了中国军队的科技人员什么时候开始干计算机,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多少挫折,又是如何创造世界“六连冠”奇迹的。同时,两名作者又把这部史书写活了。它写了一个群体,写了包括彭德怀、张爱萍在内的很多大人物、小人物,有的人物通过一个细节、一个情节,就活生生站起来了。有的细节很感人,比如婚礼上放DV的场面就很特别,尤其读到科学家一个一个去世时,让人有一种眼眶发酸的感觉。《决战崛起》不仅史料翔实,而且具有思想力量。

王山说:“从《决战崛起》可以看到对于科学的尊重。我们要提倡对科学的尊重、对时政的尊重。这部作品告诉我们读者、作者、出版方有必要修正一下目光,不仅要接受而且要学会欣赏一些更严肃、更扎实、更认真的东西,也许大家在理解、认识这些东西时,会感到一些沉重和枯燥,但我们必须接受。我们做事情,无论大事小事,不仅仅停留在一种蜻蜓点水式、游戏式的层面上,就像做凉粉一样,拌一拌就成了。我们现在太急于求成、太喜好一些轻飘飘的语言或者趣味的游戏,这其实是一种自我麻痹,是空心化和泡沫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作品的写作和它的存在,可能是另外一种值得肯定、值得大力提倡的方向。这部作品告诉我们,做每一件事都需要非常认真,都要力求深入和科学求证。”

衡量一部作品有没有价值,一是看能不能带来新鲜的阅读感受,二是看能不能带来新鲜的阅读思考。杨晓升认为,用这两方面衡量这部作品,《决战崛起》是成功的。首先它给读者带来新的阅读感受。现在每个人都在用计算机,而且已经用了几十年,但是大家对中国计算机发展历程及其重大意义知之甚少。这本书详尽地介绍了中国超级计算机从无到有、从落后到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登上世界巅峰的辉煌历程,非常令人震撼,作者能捕捉到这么一个题材,是令人赞赏的。其次,这本书给读者带来了新的阅读思考。作品中展现了一批过去鲜为人知的科技工作者,他们的事迹让人联想到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觉得他们的精神是那么弥足珍贵。为了研制计算机,为了超越世界先进水平,一代一代科研人员尤其是老一代科技工作者,在物质条件那么匮乏,而且面临着“文革”冲击、国外敌对势力挤压,还有家庭生活的重重困难,依然义无反顾,全身心扑在科研上,表现了对民族、对国家的赤胆忠诚。

研讨会上,专家们也指出了作品的诸多瑕疵,认为它在标题提炼、思想深度、情感力度与文学审美价值等方面尚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尤其是写人方面有着明显不足。正如李亚平所言:“好题材更得写好、更得写人,这是一个很好的、独特的题材,写中国创造的,但写人分量不够、深度不够,希望作者以后创作时吸取这一教训,写出更好的力作,把咱们国防科技战线的中国故事讲得更好,激励更多的中国人在改革强军路上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