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在美国图森过中国年

来源:文艺报 | 庞旸  2017年02月17日07:38

丁酉新春,我来到美国图森市妹妹家小住。图森位于美国西南部,是与墨西哥接壤的一个边陲城市。与现代化的城市景观并存的,是这里到处生长着的原生态沙漠植物——巨人般耸立的仙人柱,呈扇面铺开的仙人掌,顶着黄色果实的仙人球,还有一株株高大的棕榈树以及剑麻、花棒、沙漠垂柳等,像一个天然亚热带植物园。再看居民区、商业区和大学校园活动着的各色人等,肤色、容貌各异,显然这是个移民城市,印第安土著、西班牙裔墨西哥人、欧洲裔美国人以及亚裔、华人杂居在一起,邻里相望,安静融合。

有几分意外的是,在这个只有60万人口、华人只占其中1.5%的城市中,我感受到了浓郁的中国文化味道。

2月4日,当国内亲人们过完春节长假,刚开始上班的这天,一台隆重的“鸡年春节晚会”在亚利桑那大学“世纪大厅”举行。“春晚”是由亚利桑那大学孔子学院主办,孔院教师担任艺术总监。当地华人社团——华声合唱团、华姿舞蹈团、华星青年舞蹈团和两所中文学校的老中青幼演员,与陕西师范大学的艺术巡演团一起,构成强大的演出阵容,亚利桑那大学合唱团、民乐团与当地芭蕾舞学校的师生们也积极加盟。舞台上,各种古典的现代的、民族的西洋的舞蹈,独唱合唱四重唱,民乐合奏独奏,武术太极与书法,流光溢彩,好戏连台。五个主持人,由中国留学生、华人中学生和美国青年组成,俊男靓女,操流利诙谐的中英双语主持,颇有几分专业水准。

放眼望去,能容纳1500人的“世纪大厅”,居然座无虚席。观众多半是当地洋人,他们是购票前来参加这个颇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的。演出前,孔子学院师生在厅前广场摆起了展示中华传统文化——书籍、书法、绘画、剪纸、中医等的展台;来自青岛16中的学生在这里挥毫泼墨,将一幅幅春联“福”字赠送给观众。各族裔的观众们在这里驻足,感受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之魅力。

当晚,祖筍华人文化中心又举办了一场集资文艺晚宴。这是每年一度的活动,旨在为开展华人文化活动,尤其是办中文学校募捐。每位来宾要花150美元买一个座位,边吃边欣赏当地华人的义演。节目琳琅满目,有幼儿歌舞、夏威夷草裙舞、印度歌舞、武术表演等,还有一台由当地“旗袍协会”表演的别开生面的旗袍秀。

宴会后,观众在门厅里排起了长龙,认捐首饰、书籍、日用品、酒类等各种义卖品,这实际是向华人文化中心再次捐赠。捐赠者来自各个族裔,他们对华人文化活动的热心赞助令人感动。在认捐的长龙队伍中,我还看到几位当地德高望重的老华侨的身影。他们的父辈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来到这里开垦、创业、打拼的华商,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这里开创出一片华人自由生存的天地。他们的子女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成为白领精英,进入美国主流社会。

图森华人文化活动给我的一个突出印象,是它的包容性。老华人、新移民,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华人,不论其生活经历、政治见解、社会背景有何不同,也不论他操着普通话、粤语还是英文,是写简体字还是繁体字,大家都能求同存异,济济一堂,追寻共同的中华文化之根,同心协力地在这片亚热带沙漠大地上,为子孙留下华夏文化之脉。我知道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在北美其他一些地方,华人因其时间来处背景等等不同,是分群的;由此给人留下华人不够团结的印象,也是无可奈何。

图森华人的历史很长,经历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他们的祖先曾在美国西部修铁路、当矿工,19世纪70年代,坐着马车跨过科罗拉多河来到这个美墨交界处的边陲小镇,在遍布仙人掌的沙漠地带谋生。他们开荒种菜,打工帮佣,用微薄的积蓄开洗衣店、餐馆、杂货店,逐渐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他们经历过数次排华的挫折,环境的艰辛、生活的磨难、人口的稀少,都令他们深感华人社会团结的重要,并渐渐形成传统。

祖筍中文学校和祖筍华人文化中心的“祖筍”两字,我起初不解何意,后来得知这是早期广东华人对“图森”的译名。随着时代的推移,现代华人能尊重老华人的意愿,延用这个带有方言特点的名称,可见一种对历史的尊重。

图森有很多乐于奉献、开放包容的带头人。我来这里时间不长,但也与孔子学院的院长、华人协会的会长、中文学校的校长以及华姿舞蹈团的团长等有过接触。给我的印象是,这些华人社区领导人都很有奉献精神。除孔院外,他们做文化事业大都是业余,占用自己大量的时间精力,没有报酬。但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使他们乐此不疲,勇于奉献,也因此具有了凝聚力。另外,他们有着开放包容、乐于合作的特点。官办孔院和民办社团能够水乳交融,“华人文化中心”的老华人和歌舞团的大陆新移民能够和衷共济,共同举办大型文化活动,这是需要许许多多磨合的,他们做到了。一个海外中国年,让我重新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民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