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行者无疆——记全国自强模范吴登清

来源:文艺报 | 赵永生  2017年02月17日16:02

1 1964年,吴登清3岁,在一个秋天的早晨,当吴登清醒来时,已经无法翻身。母亲以为他是中邪了,做了一切求仙拜佛之事,失望之后去了医院,可结果让全家人悲痛欲绝:吴登清患了小儿麻痹症,将终身残疾。

父母渐渐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在叹息中死了心,可吴登清却在爬行的日月里,越来越痛苦,越来越不能面对。一天,一个与他同样大的小孩打他并向他吐唾沫后,他哭着问母亲他怎么会这个样子,他母亲同样哭着告诉他3岁时的不幸。

这是1972年的一天,吴登清10岁。同一年,他在新禹小学的校长董文华的帮助下,承受着与他这个年龄不相适应的心理压力,终于如愿以偿,爬进了教室,插班读书。

上学校读书,吴登清才知道行走的艰难。吴登清的家离新禹小学三里路,这样的路程对其他同学来说,不算远,可对吴登清来说,要爬一个多小时,风雨天要更长时间,而这种爬,又并非手脚协同那么简单,是用双手拖着萎缩的双脚,一寸寸爬行,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行走。中午,吴登清不回家吃饭,靠同学去他家帮他带点吃的,要是忘了,那他就只能喝点水,但他从不抱怨谁,他知道命运把他抛向人生低谷,不是谁的错,他想的是靠自己,让自己活得更好,而要让自己活得更好,眼前要做的是读书学习,让自己有足够的知识。于是,他把自己的心思全部放在学习上,稍有走神,他就看一看残疾的双腿,以警示自己,整个小学阶段,吴登清的学习成绩都是全年级第一。

小学考初中时,吴登清考了公社第一名。尽管考了第一名,可没有学校愿意接收他,理由只有一条:他是残疾人,学校承担不了责任。还是小学班主任戴毅找到古河大队初中的校长,向校长介绍了吴登清的学习情况,并保证承担责任。校长也觉得吴登清刻苦用功,好学上进,让他读书,或许能给他今后的生活带来好处,便同意了,考虑到路途较远,还安排吴登清住校,让他代管学校食堂账务,算是勤工俭学。

吴登清初中的学习仍然是刻苦的,他把学习当作了人生惟一的希望,他的学习总是第一,由此,他当了班长,并帮助老师批改作业,帮助同学释疑解惑。中考又考了全县第一名,可这一次,吴登清没有那么幸运,无论怎么努力,他都没有能够爬进高中的大门。

2 吴登清从来就没有打算把读书当作职业,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做事,被堵在学校门外,吴登清仍然没有埋怨谁,他想得更多的是找事情做,他不能靠别人养活,他要自己养活自己,可怎么才能自己养活自己呢?17岁的吴登清惆怅万分,他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前途与命运……望着天空中飞翔的鸟,看着满地奔跑的狗和猫,他的意志也低沉过,可他很快调整了思绪,尽管命运如此糟糕,但他不甘心被命运摆布。他想这个社会会有人帮他,他也知道待在家里自暴自弃谁也帮不了他,也就在这时,他想到了盐都县委,当时的他,感觉县委就是“天”,他要找县委书记。

盐都县委大院坐北朝南,院门旁有个值班室,值班的老李见他半身泥土,一脸灰尘地爬了进来,问他找谁?他说他要找县委书记。老李大吃一惊,问:“你找县委书记?”吴登清说是的。他说这不可能。老李说了“这不可能”后,问他从什么地方来,吴登清告诉他说从古河大队来,是爬来的,他说他爬了7个多小时,老李心软了,叹了口气,说:“你这个样子我怎么让你见县委书记呢?”吴登清说:“我不为难您,我不进院子,就在大门外等,县委书记出来时,请您使个眼神就行了。”老李知道书记在办公室,老李也知道11点多了,书记快出来了,就好心端了盆水,让他洗洗脸洗洗手。

县委书记叫沈亚,当吴登清将他拦在院门口时,他并没有生气,心平气和地叫老李将他带到办公室。见到沈书记后,他一直想哭,他起初以为见不到书记,他想他就是见到了书记,书记也会训斥他,他都想好了怎么应对,可眼前的书记不但没有训斥,还让他进了办公室。进了书记的办公室,吴登清还是没能止住泪,哽咽着。稍有平静,吴登清告诉书记,他爬了7个多小时才爬到这里,为的是能请书记帮他找口饭吃,他说他不要民政救济,他要找事做,他要自己养活自己。书记说:“你这个样子能做什么事?”吴登清说:“我腿脚没用了,可我手还行,我脑子也好使。”接下来他告诉书记他中考是全县第一名,就是因为残疾不能读高中。在吴登清说话时,书记一直默默地看着他,眼神中满是理解与同情,然后他给了吴登清一封信,信上这样写道:“刘书记:吴登清情况特殊,请设法安排他一个力所能及的事,以解决他的吃饭问题。沈亚。”沈书记对吴登清说:“你到新兴公社找刘书记,我下午再给他打个电话。”然后让老李安排吴登清到食堂吃过饭再走。吴登清将信放进口袋,每爬一段路,都停下来摸一摸,爬的劲头比来时足了,下午下班前,吴登清赶到了新兴公社,把信交给了刘书记。

这一天,吴登清在路上连续爬了14个小时。

新兴公社专门为吴登清开了党委会,古河大队的支部书记郑芝富列席会议,此次会议决定让吴登清到大队部值班,接电话,收发报纸,放广播。大队每月给12元工资。在大队部,吴登清还主动要求刻钢板,为农民编印农科资料,用工资买了只收音机,收听天气预报,然后按时广播出去,还为社员写信写报告。凡是他能做的,他都帮着做,大队部周围的社员还时不时送点吃的给他,省得他来回爬。

3 生活似乎有了点转机,但要站起来的愿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强烈。他查找各种资料,了解到虽然没有康复的可能,但通过手术矫正,能借助拐杖站立起来,而这一点,又成了他人生的最高追求。他给全国各地相关医院写信,寻找手术的机会。在近百次的联系中,终于有了回应。1982年4月3日,吴登清收到了镇江解放军三五九医院邬华彬教授的回信,说可以试试,并约诊于1982年5月12日。

从这一天起,吴登清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他想象着自己是怎么站起来的,想象着自己站起来的各种可能,他想到了平视的感觉是那么的美好,他甚至梦见自己在大地上奔跑……5月12日,吴登清在表哥的帮扶下,终于来到了邬华彬面前,通过反复检查,邬华彬说:很遗憾,太严重了,不能手术。

邬华彬的话尤如晴天霹雳,吴登清失声痛哭,他抱着邬教授的腿说:“帮帮我吧!我要是不能站起来,就等于没有了后半生!”

邬华彬是三五九医院教授,全国儿麻专家,他的诊断代表着一种权威。面对吴登清的痛哭流泪,邬教授的心也是酸酸的。邬教授弯下腰,抚着吴登清的肩劝他别急,说明天会诊一下……会诊的结果仍然是太严重了,手术很难达到效果,也只能试试。

吴登清说:死马当活马医吧,就试试,无论什么结果,我不怪你们。吴登清想,试试就是希望,不试一点希望都没有。吴登清多么想站起来啊,他总是想,不站起来就没有人的尊严,而要站起来,又必须经受撕心裂肺的疼痛。要将萎缩的腿剖开,进行筋与骨分离复位、膝关节松解与跟腱延长,要将自己背部与腹部的皮肉切割下来,填补到腿上……3年10次手术,吴登清的身上动了22刀……1985年6月,矫正手术结束,7月,吴登清终于拄着拐杖站了起来。

4 在三五九医院做矫正手术时,他认识了麻醉专家杨祖基,而杨祖基对他印象又特别深刻,因为每次手术时,吴登清总是请他不用药物麻醉,用针刺麻醉。吴登清坚持选择针刺,他说:我肢体残疾了,不能让脑子也因此而迟钝,他不想让自己的记忆力有一点点影响,因此,吴登清开22刀,没有一次药麻,忍受着针刺不到位时的剧烈疼痛。

超强的意志力让杨祖基感动,他还成了吴登清住院时的良师益友,一有空,就来到吴登清的病床前,帮助料理生活,辅导他手术后的护理与残疾人的自我保护,而谈得更多的是今后生活的路。一次次手术给吴登清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吴登清对杨祖基说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学医。杨祖基问:“你今后能做的事有很多,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呢?”吴登清说:“我只要能站起来,就完全可以养活自己,但从三五九医院,从邬教授和您的身上,我看到了高尚,看到了这个职业能救人,能改变人的命运。”杨祖基相信这个诚实的孩子,于是说:“你只能学中医,学西医你没办法给人家打针挂水。”吴登清说他就是想学中医。杨祖基非常支持他,也相信他一定能学有所成。在吴登清第10次手术后,杨祖基为他送来了《中医学概论》《汤头歌》《药性赋》《针灸学》《针刺麻醉》等书,看到这些杨祖基已经圈点过无数次的书本,吴登清如获至宝。在之后的日子里,吴登清只要到三五九医院,杨祖基总是与他讨论中医理论,吴登清出院后,杨祖基又写信指导他自学。与此同时,吴登清又拜上海闸北区地段医院的中医名家游海峰为师,请他指导。吴登清按期做好老师出的试题,请他批改,并利用游海峰到盐城巡诊的机会,学习施诊方法……

吴登清知道,尽管“师带徒”是中医的一个传承方式,但在中医教育学科日益完善的今天,“师带徒”的中医传授方法还是缺少系统的理论支撑,缺少西医生理学、病理学等学科的互补,而中医的诊治方法又不仅仅限于望、闻、问、切,他必须补上这一课,让医学知识更加全面。于是,1985年初夏,吴登清报名参加了光明函授大学盐城辅导班,每天都要摇着轮椅往返40多里路,寒往暑来,风霜雨雪,他都准时来到课堂,都能按时提交作业并保持满分。

1987年秋,恰逢盐城市卫校首届中医班开班招生,在此函授的吴登清萌发了旁听学习的想法,他想使自己的学习更具体些,能接受老师面对面的指导,于是他向学校说了自己的想法。但学校有学校的管理模式,求学心切的吴登清就给当时分管文教卫生的江苏省副省长杨永沂写信,叙说了自己的情况,以及自己的打算。吴登清的表达情真意切,杨副省长接此信后,签了7个字:“情况特殊,望酌处。”并转盐城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提出明确意见,要求学校安排旁听,市卫校中医教研组的周健、杜宣中老师主动找到教研室,表明愿意承担吴登清旁听期间的学习与安全问题。吴登清终于坐进了全日制学校的课堂,尽管是旁听生,可对于他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

八七级中医班的教室在四楼,上下一次要20多分钟,如果算上去厕所的路,每一趟需要半个多小时,吴登清没有办法在课间按时行动,如果超时,他上下楼的动静将会影响整幢教学楼。因此,在卫校的整个学习期间,他吃得很少,只够维持生命的基本需要,白天基本不喝水,以保证每天上下午只上下一次楼梯。但学习的事,吴登清从不含糊,晚自修教室熄灯后,吴登清为了不影响同宿舍的同学休息,就在路灯下看书,直到路灯自行关灯;早晨其他同学起床吃早饭时,他的头上已经顶着一层雾水……时任班主任的周少林老师说:吴登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个榜样真的名副其实,在每一次考试中,吴登清都是全班第一,从没例外。

5 1988年夏,吴登清在盐城市卫校选修的生理学与解剖学旁听告一段落,光明函授大学的课程也全部学完,盐城市卫校为他联系到盐城市中医院实习的机会。也就在这时,光明函授大学根据他的成绩,来函通知他参加北京提高班的学习,吴登清喜出望外,可算一下一年的学习费用时,他为难了,他没有能力支付这笔费用,家里也没有办法拿出钱来,几年的矫正手术,已经使整个家庭生活陷入了困境,这笔费用从何而来?吴登清真的犯难了。也就在这时,市卫校的杜宣中、周健、孙海英等老师,新兴公社与古河大队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他实现了去北京学习的梦想。

光明函授大学北京提高班是面授,讲课的都是北京中国医科大学与中日友好医院的教授。吴登清此行,在家就定了目标,除了完成课堂学习外,他要拜访中医名家学者,去一趟北京不容易,能有这样的机会更不容易。董建华是中医学家,高校中医内科教材的主编,当时还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当他得知吴登清的想法时,欣然接受了他的请求,很快安排一个星期天,在家等候。那天,董老专门给他讲了疾病形成的原因。当董老问他当地的气候特征时,吴登清一时语塞。董老并没有因此责怪,而叫他不要急,慢慢学。董老说:“中医是最接地气的一个学科,天时地利人和,是中医诊治必须考虑的三大基本要素,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特殊病症,也就是疑难杂症,都与气候、与地理环境有关系”,最后他还讲了社会发展与中国常见病“病谱”。这是吴登清第一次聆听这么通俗易懂的“中医学概论”。这一课,董老为他讲了3个小时。考虑到吴登清来回要摇轮椅6个多小时,董老建议他把需要他解答的问题整理好约时间再来。就这样,在北京学习期间,董老在家为吴登清授过三次课。时任国家卫生部部长的崔月犁在家里为吴登清讲授了施诊方法,他从基础讲起,讲“望闻问切”的要点,他说,只要病人进入视线,一个合格的中医医生,就应该观察他的形态;医生应该让患者准确地说出他的症状,而不是诱导,让患者说出医生的感觉;把脉时首先要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医生的左顾右看,会使患者心神不定,这脉象是不准的……崔部长还教他怎么与患者交流,怎么记病历,怎么建健康档案等,把高深的中医理论,具体化到门诊施诊。吕炳奎教授在家传授中药的“补”与“攻”,他说不该“补”的补,新增积伤,不该攻的攻,雪上加霜,一正一反,祸害无穷;他同他谈中医与心理学,两个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学科,其实密不可分,“用药灵不灵,还要看心情”,有好的心情,就能配合治疗,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由此又从医德、医风,说到“医者父母心”,与此同时,又教他膏方熬制要点与秘诀……

一年的北京学习,吴登清以全班第一的总成绩,从时任卫生部长崔月犁手中接过了国家中医药总局颁发的毕业证书。

6 1989年6月,经当地卫生主管部门批准,“吴登清中医诊所”挂牌接诊。

吴登清诊治病人应该从1987年暑期在盐城市中医院实习算起,在陶主任的指导下,当时是被病患者认可的“看得比较准”的实习医生之一,而让吴登清初露头角的是1988年,这年的正月初二,在北京学习放假回家的吴登清正在家里看书,盐城水泥厂71岁的退休工人曹小芳被抬进了他的家,陪着的人说动手术吃不消了,吃西药又不见效,算命先生说过不了正月十五,现在都不吃不喝不说话了,家里人请吴登清开点中药。吴登清为难了,他是个学生,还没有处方权,可没等吴登清开口,病者家属就说:试试看,死马当活马医,不怪你的。吴登清没有退路,看了她的病情报告单,知道是胆管结石,于是就搭了脉,看了她的舌苔,下笔开了三剂药方,吃后病人开口说话吃饭了;又吃了三剂,病人下地走路了;连续十剂药,病人完全康复,这个近似神医妙手回春的故事在几百人的水泥厂传开了:吴登清药到病除,曹小芳起死回生。同是盐城水泥厂职工子女的沈某某,青春期功能性出血,医院会诊要将子宫切除,13岁的女孩切了子宫,不就是切了她的一生?孩子的父母不死心,听说吴登清中医对症下药有绝招,就请了来,十剂中药血止住了,又吃了几十剂,病彻底好了,家长送来了锦旗。就这样,吴登清中医治病效果好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而当“吴登清中医诊所”挂牌接诊时,前来就医的人与日俱增。特别是“寄生鹿角汤”方与“五藤二仙汤”方,在治疗腰间盘突出症与类风湿关节炎上疗效奇特,赢得了众多患者的认同。“1996年3月,吴登清应邀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国际传统医学大会,并被表彰为“当代世界传统医学杰出人物”。1998年,在第四届国际传统医学大会上,其论文被评为“国际优秀科技成果”。2000年,吴登清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方又一次引起了中医学界的高度关注,其论文又被评为“国际优秀成果二等奖”。

中医汤药有其独特的疗效,但也有其不便携带、煎汤烦琐、刺激胃粘膜等不足。吴登清在收治病人时,总是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运用中医辩证理论,把药物的内服应用到外敷上,而这种膏药又必须有消炎、止痛、互补与修复等综合功能。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吴登清首先研究膏方的配伍,使其药物相互作用搭配精准,然后是药材的精选与科学泡制。每一项,他都自己动手。药膏形成后,他又首先在自己身上试贴,看不同部位的接触感觉,以及药物渗透时的细微变化,然后征求志愿者进入临床。通过反复实践,终于形成了疗效显著的中医传统外贴膏药,根据治疗案例撰写的论文获国家卫生部主办的中国中医药创新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脊柱医学》杂志“2007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

7 “吴登清中医诊所”成了当地治疗疑难杂症的一块牌子,更多的人不远千里找上门来。看病的人多了,也就有了效益。这时,吴登清思忖起帮助别人的事。经济困难的残疾人乔云珍,81岁那年左下肢胫腓骨骨折,吴登清免费为她治疗,康复后,财务上把账一算,共花了2600多元。对经济条件不好的患者,开出处方后,他总是要负责“划价”的人让出些利润。20多年来,吴登清往常为残疾人、特困户减免医药费,免费为有困难的患者开处方,无偿为全国各地的特困患者邮寄药品。

帮助残疾人自强自立是吴登清最大的心愿,他曾不止一次对妻子王霞与儿子吴益鹏说:没有自强自立,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的今天应该是他们的明天。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自强自立”报告会,他都能抽出时间到场报告,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残疾人自强不息,走出家门,走向社会,残有所为,助己助人。并依靠自己的力量,帮助16名残疾学生找到工作岗位,扶持15名社会青年和40多名残疾人自谋职业,解决生活问题。2009年,吴登清在江苏省设立了第一个个人特教奖学金――“吴登清爱心基金”,到目前为止,已资助60名品学兼优的残疾学生。

多年来,吴登清一直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每年春节前,他总是要带着诊疗器材与年货到社区敬老院,查看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开出健康处方,给他们送年礼,还不定期租车把老人们带出敬老院,进城下乡观光。每年的“全国助残日”与“国际残疾人日”,吴登清总是带着家人与诊所的工作人员,走进残疾人家庭与贫困户,为他们体检与义诊。他热心公益事业,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吴登清都带头捐助。

从医20多年来,吴登清针对苏北地区临海地潮、空气湿度大、颈肩腰腿关节痛是多发病与常见病的区域状况,致力于中医药的创新创造,以独特的医疗方案,使10多万患者恢复健康。从爬行到站立,从受助于人到为万千患者服务,吴登清实现了一个强者的华丽转身。

2014年5月16日,北京,吴登清被授予“全国自强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