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在孩子心中埋下法治精神的种子
来源:文艺报 | 丛子钰  2017年02月15日06:55

《读故事 学法律——少儿法律知识读本》:

在孩子心中埋下法治精神的种子

去年,中关村二小校园霸凌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这种情况并不是最近才产生的,只是在近期才被报道,从而引起了各方重视。事件也暴露出一些家长和儿童不知道该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的《读故事 学法律——少儿法律知识读本》中,作者马若飞、陆明和苏凝用漫画的形式,结合国家法律条文,精心挑选了24个贴近生活的案例故事,伴以扎实易懂的讲解,为小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遇见的问题提供了详细讲解的解决办法,帮助少年儿童撑起法律的保护伞。

对于从事律师职业的马若飞来说,最常面对的情况就是解答来自身边亲人、朋友的“法律咨询”,还有很多人则是怀着对法律知识的好奇心,想出一些小难题,企图“难倒”他这个做律师的。从这个角度能看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其实对于法律本身就有着足够的兴趣。如同卡夫卡关于“法的门前”这则寓言故事所揭示的那样,我们与“法”似乎总有那么一段玄妙的距离,或远或近。基于对这种情况的思考,作者想试着从孩子身上做起,归纳一些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为孩子们创造出一些思考法律问题的环境,也能让他们在这种环境下,建立起理论知识与父母生活经验结合的桥梁,甚至可以更多地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性及其魅力所在。

仅仅通过一本法律知识的读本,就想让孩子们建立起法律知识的理论框架,了解法律体系以及相应的立法目的、法的渊源,恐怕是不切实际的。但是,通过讲述一些小故事,却能够将法律意识生动地传递给孩子们,让他们知道,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有“法”这么一个抽象又实在的概念,在指导着我们朝着有序、公平、正义、自由的方向发展。

该书提供的案例涵盖了校园暴力问题、少年儿童上网成瘾导致的不良后果、手机游戏中的收费陷阱、校园中存在的变相赌博等等。和绑架伤人等恶性案件相比,这些事件是少年儿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更加容易遇到的,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一些行为是法律明令禁止的,一些权益是受到法律严格保护的,最终导致自身权益遭受损失。对这些案例的讲解一方面使小读者能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和体会;另一方面,本书也通过贴近生活的案例教育小读者——法律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行为受到法律约束,正当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增强了小读者的法律意识,并在孩子们的意识中埋下一颗法治精神的种子。这种精神是人类经过世代的实验、揣摩而得出的顺应社会发展的产物,其价值是弥足珍贵的。

法律,虽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却又与我们保持着相应的距离,面对少年儿童,让他们接纳这个“大块头的伙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起初,作者以文字为表现形式,利用几个小主人公在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为载体,有机地嵌入了案例。但在调研中,还是发现少儿读者对这些案例故事的兴趣不太浓厚。最终决定尝试将案例故事改编成漫画形式,以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为主人公,用多格漫画的形式将案例故事讲述出来。

对于作者们来说,最大的乐趣莫过于看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漫画人物最终成型,穿梭于各个小故事中间。“这种感觉仿佛是在看自己的孩子嬉戏,真是有十足的成就感。不过,如果孩子们在阅读本书后能够有所收获,那么那份乐趣将是更加可贵的。”

该书能够提供的,或许不是一个直接、具体的办法,但至少会为青少年提供一种思路、一种法治思维。当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试着从法治的角度来思考、看待这些问题,而不是机械地从长辈那里拿到答案。作者试图鼓励孩子们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用法律的思维约束不正当的行为,用法律的纽带联系起师生的关系,从而让孩子们在校园的环境中能够真正体验到秩序、公平、正义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