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诗词创作中的“步韵”
来源:文艺报 | 吴荫循  2017年02月15日06:37

全部汉字分到一百多个韵里,押韵就是一首诗词限定用某一个或几个韵中的字,不可超越此范围。这是多年创作实践形成的规矩,你想要诗词做得流畅、顺口,就必须遵守。

一首好诗词往往引起后人一种想要攀附或表示亲近的愿望,简单的办法就是采用同一个韵。这叫做“和韵”。一个韵中的字很多,选择余地较大,还不是很难。

如果规定一定要用原唱中的相同的字押韵,次序也不能颠倒,而使用同一词牌,多少句,每句的平仄,何处押韵,都要和原唱一样。这就限制得很死了。这就叫做“步韵”。

打个比方:你想跳个舞,展示你的舞艺,你本有海阔天空的自由,但规定你每一步都必须踩在前人的脚印上,还不能颠倒次序。你会感觉怎么样呢?你的构思是要往那边一个旋转,很漂亮的动作,可是不行,前人的脚印在这边,你不能往那边去,必须回到这边来;你有一个高高跳起的大跨步,好像飞上了天,多么潇洒、舒展,不行,前人在这里只是一小步,不能跨那么远,你必须收回来。你被装在前人脚步的套子里,很多好的设想都只能放弃。跳这种舞你会有什么感觉?束手束脚,天才也会被憋杀了。

步韵和这一样。那么人们为什么要步韵,自己给自己戴上镣铐去跳舞?无非两点:一是表示和前人所作的密切关系,二是显示自己的才华:在这样严格的限制下我也能作出好诗词。所以历来步韵的诗词不绝。

被人步韵最多的诗词,大概要数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了。这确是一首好词,无怪引人钦慕。

原词如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中间的“物、壁、雪、杰、发、灭、发、月”就是押韵的字,步韵也必须用这几个字。

请看一首步此词韵的好词,也是脍炙人口的,元代诗人萨都剌的《百字令·登石头城》: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粉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樽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宋朝的文天祥也有两阙步此韵的词:

庐山依旧,凄凉处,无限江南风物。空翠晴岚浮汗漫,还障天东半壁。雁过孤峰,猿归危嶂,风急波翻雪。乾坤未老,地灵尚有人杰。 堪嗟飘泊孤舟,河倾斗落,客梦催明发。南浦闲云连草树,回首旌旗明灭。三十年来,十年一过,空有星星发。夜深愁听,胡笳吹彻寒月。

乾坤能大,算蛟龙、原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蛩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飘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向江山回首,青山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横槊题诗”的是曹操,赤壁之战前,他在船上持槊(一种武器)吟了他那首著名的《短歌行》。“登楼作赋”的是王粲,作了一首著名的《登楼赋》。而这样的风流人物也不过如同空中之雪,转瞬即化。

好词、好字都被萨、文二位用了,此词难道还可以再步韵?能有新的创造吗?有的。清人顾贞观在黄鹤楼又有一阙:

倚楼清啸,休重问烟阁,云台何物。总似矶头黄鹤影,瞥眼横过石壁。百战孙曹,一篇崔李,数点鸿泥雪。只应沉醉,傲他千古人杰。 谁道兰蕙多情,一般芳草渡,萋萋争发。别有凭栏无限意,不受潮痕磨灭。万里空明,年时曾照取,镜中颜发。等闲辜负,第三层上风月。

“孙曹”指的是孙权和曹操,都是身经百战的英雄。“崔李”说的是崔颢和李白。崔颢的黄鹤楼诗最为有名: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据说李白到黄鹤楼,欲题诗,但见到了崔颢的诗,就不敢题了,说:“此处有诗题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连李白都被吓住,可见崔颢的诗有多么好。

“鸿泥雪”出自苏轼的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记东西。”后遂把人所留而迅即消逝的痕迹称为“雪泥鸿爪”。

末句说的是好友纳兰性德家有一小楼,是他们二人避人畅谈的所在。纳兰英年早逝,故曰辜负风月。

步韵的诗词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每句孤立,因为要凑到那个特定的字上,所以顾不上完整的构思了。才气不足,就会露此窘相。但这几首词并没有这个毛病,各有自己的构思,完整而顺畅,你看不出是受了那么多约束的。这就是步韵者才华的表现。

苏轼一唱,后人四步韵,五首词内容各异,但都用“物、壁、雪、杰、发、灭、髪、月”八个字押韵。举此一例,也许略可说明步韵是怎么一回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