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耗时20年 纪大伟写同志文学史
来源:中国时报 | 林欣谊  2017年02月13日08:36

身兼作家与学者的纪大伟(杜宜谙摄)

身兼作家与学者的纪大伟不是台湾书写同志文学史的第一人,却堪称为最具代表性者;在2012年出版《正面与背影:台湾同志文学简史》后,他又花4年之力完成规模更大、长达30万字的《同志文学史》,若回溯自阅读文本、史料收集与研究开始,作家好友陈雪称这可谓他集20年之力,「滴鸡精等级」的史书。

在台湾同婚议题正热的此刻,交出这部学术生涯大作,说话时习惯紧蹙眉头的纪大伟却相对平淡:“希望大家好好珍视台湾曾经留下来的文化资產。”这个资產亦即同志文学,特别是解严前渐被遗忘的作品。

然而从书名开始,他便不断颠覆既有框架,“我不要在同志文学前冠上‘台湾’,就像美国写文学史、中国写文学史的理所当然,否则好像显得自卑。”而书名副标“台湾的发明”,虽带有台湾独具丰盛同志创作的骄傲,却也同时悲哀地意指,“我们没有同志电影史或同志影视史等等,只有文学记录了同志歷史这件事。”

纪大伟把同志文学的起源从作者主动,转移至“读者开始在文字中感受到同性恋人事物”起算,大胆主张报纸开始提供大量同性恋相关讯息的1950年代为“同志文学史的关键十年”。

书中依20世纪初至196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世纪末、21世纪初期的年代序分章,同时对应冷战前到后冷战时期,突破线性史观,深掘同志文学的内涵。

比如他特别将1970年代的女同与男同作品分章叙述,以突显各自迥异的主题;在被称为同志文学黄金时期的世纪末一章,他则舍弃“解严”而将“爱滋”作为同志文学的转捩点,也探究爱滋恐慌的来由。

虽然本书并非同志运动的產物,展现的却是“以文学为媒介描写同志歷史”的企图,他花许多篇幅描述各时代的社会气氛,行文也摆脱枯燥生硬的学术口吻,宛如与读者聊天般生动活泼。

“谈同志文学绝对无法跟时代切割”,纪大伟语重心长地说,相对于过去党外或同性恋运动的归宿都在文学,解严后相反,上街变得比写作更加方便,把文学当作发声媒介的同志书写势必逐渐式微,“所以我很感激能在此时,把台湾有过的歷史写给台湾的读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