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乌江的歌者
来源:文艺报 | 杜京  2017年02月10日06:56

手捧着一本厚重的长达35万字的小说《丹王》,我专心致志地阅读。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是深深的乌江之情;你会明显地感觉到,作者是一个地道的“乌江通”。他就是贵州省思南县的土家族作家田永红。

汽车在山岭中行驶,云雾在山涧迷离游荡。坐在我旁边的田永红,其貌不扬,朴实厚道。刚一见面他就十分腼腆地对我说:“很抱歉,我的普通话说得不好……”正是这么一位不善言谈、谦逊内向的土家人,却洋洋洒洒先后写出500万字的文学作品。他用双脚踏遍了乌江流域两岸的山山水水,用手中的笔记录了乌江流域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

乌江是思南人的母亲河,在与田永红的交谈中,每当提到乌江,他都两眼放光,目光炯炯有神。他说:“小时候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能把乌江的风景用图画或者文字表现出来,告诉别人我的家乡有多么美,那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人有梦想,就会努力。在读大学时,他每天下课后就泡在图书馆,读屠格涅夫、沈从文、鲁迅等一系列作家的作品。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起初,他参与土家文学的收集整理和土家文学史的编撰工作。雄浑曲折的乌江似乎蕴藏着丰富的故事与传说,于是,田永红“有如神助”般汲取乌江精华,获得丰富的创作灵感,先后创作和出版了多部文学作品。其中,中短篇小说集《走出峡谷的乌江》获得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2006年5月他对乌江主干流进行了近一个月的调查,撰写出37万字的学术专著《乌江文化概览》。

文学创作一定源于生活,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找到文学创作的灵感。这位土家族作家与乌江流域千年的历史、纵横的山脉、幽深的峡谷息息相关。他第一次睁开眼睛就看见莽莽群山;他第一次蹒跚学步就行走于乌江旁。他的作品朴实无华,追求真诚。有了乌江文化的底蕴,令他心中生出一丝安宁,在土家人祖祖辈辈的记忆中,生活无论被现代文明裹挟着向前翻滚多远,乌江流域两岸人的生活场景及劳作方式,总能隐隐触动田永红的思绪。

4年前,田永红退休,依然痴情于对乌江的书写。他构思创作反映乌江沿岸政治、经济、文化的长篇小说三部曲。第一部叫《盐号》,以贵州思南周和顺盐号发展历程为原型,反映乌江经济的发展变迁。小说故事曲折、情节生动、生活气息浓厚,成功地塑造了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乌江人的形象。

据介绍,千年的乌江历史上有多达360家盐号,周家盐号历史极为悠久,至今已传过六代人,现在海内外共有100多口人。昔日的周家盐号,是支撑着西南片区人民吃盐的一个重要命脉。思南是川盐经乌江入黔的中转站,盐的流通量非常大。自2005年起,田永红先后对乌江盐油古道进行深入调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随后,又多次走进周家盐号,深入采访76岁的周业洪先生。然后才有了《盐号》这部作品。

2016年2月,田永红完成了长篇小说三部曲的第二部,叫做《丹王》。这部作品写的是乌江的政治历史。乌江下游、沅水流域源头黔中地带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动荡变迁,惊心动魄的感人故事和丰富多彩的社会图景在作者笔下呈现出来。小说艺术地再现了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他们背后扑朔迷离的故事。

波涛汹涌,千帆竞发,乌江千年奔腾于渝黔边境的崇山峻岭间,渐行渐远,伴随着豪放粗犷的船歌,天籁般的旋律回荡在大西南腹地,叩击着乌江子民的心扉。历史造就了乌江曾经的辉煌,那些樯帆临立的图景,浮现在后代人的眼前,镌刻在人们的心中。这块丰饶的土地,也在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巨变,等待着作家、诗人们不断地进行深刻的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