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没有翻译,文学无法抵达更远的彼岸 ——写在“文学翻译双语读本”丛书出版之际
来源:文艺报 | 赵晏彪(满族)  2017年02月10日06:55

在中国,翻译行为的出现,历史久远,特别是始于1000多年前的译经,更为人们所熟知。

翻译与社会、与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这一点,恰如哲人所云,若无翻译和翻译作品,我们这个世界不但会缺少文明,还会缺少相知。

“文学翻译双语读本”丛书即将付梓,我心绪难平,联想到了许多与此相关的往事。决定出版汉蒙、汉藏、汉维、汉哈和汉朝5个版本的“文学翻译双语读本”丛书,其实缘于和几位翻译家的一次谈话。

2015年的秋天,正值《民族文学》举办少数民族文字版作家翻译家培训班期间,几个语种的老翻译家们颇有感触地说,最近读到几篇作品译得非常好,今天才知道是几位“80后”翻译家译的。他们在思想观念、用词上出奇制胜,我们这一批老同志也应该与时俱进,补充新知识,更新翻译的观念和技巧。

那晚,大家谈了许久,谈的问题也很广泛:如何让使用母语的少数民族读者、作家能够读到最优秀的汉语翻译作品;如何扶持少数民族作家的母语创作;如何让翻译作品达到“信、达、雅”的完美高度;如何培养和发现译界新人……

那晚,我久久无睡意,始终被这些老翻译家精益求精的作风感动着。为此,一个想法萌生了:出版一套汉蒙、汉藏、汉维、汉哈、汉朝这5种双语版的文学选集。第二天早晨,当我将这一想法告诉这几位翻译家时,他们高兴地说:“这是大好事,是服务当代、造福后世的大工程呀。”

从那时起,我们着手为这套双语丛书选择稿件,整个过程颇费周折。编辑首先要从《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字版发表过的作品中遴选文章,为了让作品更全面、更有代表性,又从上百种刊物中挑选出精品之作,继而请优秀的翻译家译成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5种少数民族文字,旨在打造可供读者对照原文阅读,可学习、可鉴赏、亦可提高翻译水平和值得收藏的精品读本。以优秀作品为蓝本,将两种语言的文章汇集成册,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民族文学》将汉文作品翻译成蒙、藏、维、哈、朝5种语言的工作,始于5种语言文字版本的创刊。当初,杂志社的全体同仁深知,《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字版“汉译民”工程(汉文译成少数民族语言)于我们实属创新,要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创刊准备阶段,有人担心我们如何寻找翻译、如何保证质量、如何正常出刊、如何把关作品导向的时候,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的领导与译审们,义无反顾地将这一重任担了起来,有了他们的支持与帮助,这5本刊物才得以顺利创刊。

寻找合适的翻译是件貌似简单其实非常复杂的工作,正所谓“翻译好找,翻译家难寻”。普通中文翻译与文学作品翻译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在“汉译民”的过程中,首先要以汉族的视角理解汉语作品,又要以本民族的语言习惯为宗旨进行二度创作。除了坚守“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外,还要坚守“美译”的创作态度。做到这一点对译者的文学功底有很高的要求:文学作品翻译不是照本宣科,更不像翻译政令文件般直接明了。文学作品翻译有一条不变的法则:原著永远是不可更改的,译作则是永远可以修改的;而出色的翻译家,注定会将原作变成自己母语表达的一部分。参与此次翻译工作的翻译家,既要精通汉语,更要熟练掌握母语创作规则,甚至于还要成为一位杂家,最好有包罗万象的知识结构。

在文学翻译中,无论是“汉译民”或是“民译汉”(少数民族语言翻译成汉语),翻译家都要将原文的文字细读、嚼碎、吃透后,再进行二度创作。这一过程比“原创作品”更费心力,两种语言的碰撞,两种思维的纠结,分分合合,合合分分,最终方可归于一统。

比如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有一首著名的诗作《自由与爱情》,早些时候至少有两个翻译版本较为优秀,一个是由翻译家兴万生先生译的版本:“自由与爱情,我需要这两样。为了爱情,我牺牲我的生命;为了自由,我又牺牲了我的爱情。”另一个版本是著名诗人殷夫的翻译之作:“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兴万生先生的翻译与原诗很吻合,符合“信、达、雅”的标准但流传不广,殷夫翻译的这首诗却家喻户晓,人们竟然忘记了是译作。由此可见,翻译的“直译”与“美译”有着天壤之别。

优秀的翻译作品注定会成为其母语发展的一部分。任何母语如果没有新鲜的语言注入,就如同没有源头之水,会慢慢地走向衰落、干涸。从大的视角而言,“汉译民”的翻译仍处于母语的边界之内,跟外国语言与中文的互译不同,外国语言是处在中文的边界外,而“汉译民”的翻译则是母语内部的一种交流。

新疆文联主席阿扎提·苏里坦说过:“我年轻时读到许多汉语名著,比如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等,这些书籍影响了我一生。”而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家们,无不深受前苏联作品的影响,《母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篇篇、一部部的翻译作品,激励着人们奋力拼搏。纵观“汉译民”翻译家的翻译之路,无不洒满了辛劳的汗水,“文学翻译双语读本”丛书的出版,就是要将他们的付出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他们的功德在阳光下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文学翻译双语读本”丛书得以出版,《民族文学》蒙、藏、维、哈、朝5个版本的编辑们功不可没。他们都很年轻,在编辑岗位上边学习、边求知,用功、用心、用力。7年来,《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字版的同仁们,“雨雪风霜添情趣,尽心尽力为民族”,竟使这5本刊物从鲜为人知到广为流传,从蹒跚学步到信步前行,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专家们的认可。莫让母语失去光泽,莫让母语只是自产自销,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一一传递,让更多喜欢翻译的有识之士能够有一个自学的读本。“文学翻译双语读本”丛书的出版,是我们的共同心愿,也凝聚着我们共同的心血。

此丛书的出版,是对《民族文学》翻译工作的一次检阅和巡礼,也是对《民族文学》(汉文版)创刊35周年的纪念。因为没有《民族文学》汉文版几十年的坚守与茂盛,又何来少数民族文字版这棵嫩苗呢!

我们不能忘记为少数民族文学事业作出贡献的人们,特别是为这套丛书付出辛劳的译者、编者、校对、设计、出版、发行等同仁,大家都在竭尽全力地弘扬正能量,为促民族团结、播绝美文章,行大善大美之举。尽管编辑们都很尽力,在选稿上也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但难免挂一漏万,诸多不足还期待着读者的批评指正。

无论是使用汉语还是使用母语的人,若能从中得到启迪,心有所悟,读有所得,此书将功德圆满。同时,无论是将少数民族作家用母语创作的文学作品翻译成汉文,还是将汉语言创作的文学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都会于不同程度上起到滋润心灵的作用,就像播撒的一粒粒种子,日后定会长成一片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