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寻回理解与交流之路
来源:文艺报 | 陈燕  2017年02月10日06:43

现实的回响

文学从来都不会脱离现实。在2016年的欧洲,愈演愈烈的难民危机、英国脱欧、意大利修宪公投失败、右翼民粹党在欧洲崛起、接纳难民的西欧国家与不接纳难民的东欧国家针锋相对,以及发生在柏林、伊斯坦布尔、布鲁塞尔、巴黎、尼斯的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等现实境遇,对德国文坛产生了或潜在或显现的冲击影响。

大量难民涌入德国,打破了先前的社会平衡,犯罪率上升,安全感下降,社会共识缺失。难民问题,不再仅仅是研究社会问题书籍所反映的内容,还作为创作题材进入了文学领域。其中,本·劳伦斯的小说《失落者的城市》,受到德国大众读者和批评家们的追捧。在这部直面难民问题的小说中,作家借助逼真的渲染和描叙,向读者展示了世界上最大的难民营——达达布难民营的日常生活,触目惊心,发人深省。难民们不断受到战争、饥饿以及索马里激进伊斯兰组织青年党恐怖活动的威胁。很多难民在那里出生又很快死去,他们既无工作又难以逃离。虽然联合国和一些非政府组织可以给他们提供简单的食物和基本的生活用品,但只能维持岌岌可危的现状。肯尼亚政府已经多次表示要关闭营地。在尚无定论的现实面前,难民将何去何从,小说大胆地把问题抛向社会。阿巴斯·基德的小说《耳光》描述了在德国的难民们的尴尬处境,小说不仅真实地反映了难民问题,还引发了人们对不同民族文化融合的思考。

除了难民危机,还有英国脱欧问题,德国作为欧盟的中坚力量,维护欧盟统一的种种努力已经波及文坛。早在2014年,德国就曾召集举办了第一届主题为“欧洲——梦想和现实”的欧洲作家大会。2016年5月9日、10日,第二届欧洲作家大会在德国柏林召开,德国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宣布大会开幕。此次大会向社会开放,延续和深化了第一届欧洲作家大会所关心的有关民粹主义和排外主义问题,与会者共同讨论了文学潜在的力量、如何克服文化和政治的界限,以及需要和容忍多少移民文化等话题。会议讨论的主题如“写下界限”和“哪一种语言影响了我们的公共空间”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施泰因迈尔指出:“在从未停止过跨越国界的欧洲,如今的作家具有非常特殊的分量。”

德国女作家卡罗琳·艾姆克因其为社会对话所付出的努力获得了2016年度的德国书业和平奖。艾姆克的作品包括《沉默的暴力——对红军旅的反思》《我们如何渴望》等。她去伊朗、阿富汗、科索沃、哥伦比亚、巴勒斯坦、肯尼亚采访战争受害者,去海地采访自然灾害受害者,去古巴采访社会变革的受害者,在德国采访恐怖袭击受害者,通过对自身经验、体验和感受的描述来探讨社会政治关系,反对任何形式的排斥和狂热。“我希望为那些遭遇不公的人们作证”(《关于战争——致友人信》)。德国书业协会认为:“卡罗琳·艾姆克投入到艰苦的生活中,尤其在她的杂文和战地报道中,她以极为个人的、毫无保护的方式,描写了暴力、仇恨和沉默如何会改变一个人。她以分析式的同情心,呼唤所有参与者能够重新找回理解与交流之路。”

历史的反思

如果说关照社会现实和当下时代,是德国作家艺术家们创作的主题以及举办文艺活动的一个选择,那么追问历史、反思“二战”的过去而无法逾越第三帝国这个历史的他者,则是他们做了几十年的另一个选择。

2016年6月28日,德国语言与文学协会将毕希纳文学奖授予马塞尔·巴耶尔,他的创作几乎离不开20世纪德国历史尤其是第三帝国历史。作为德国新生代作家,巴耶尔的作品一贯以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见长。他总是以独特的艺术表现视角,既富有象征地展现出充满灾难和痛苦的历史画面,又自然贴切地使之与现实生活交相辉映,从而让历史成为现实社会不可或缺的借鉴。

2016年3月,作家贡特拉姆·魏斯帕的小说《弗罗堡》获得莱比锡书奖。《弗罗堡》同样将叙事的镜头投向了20世纪,作者以他在1957年逃到西德前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在弗罗堡的生活为中心,回溯展现了一段广阔而令人难忘的历史——从现在,到统一前的两德,再到法西斯时期,最后到德国最初始的历史时刻。宏大的历史事件如世界大战、红军进攻、统一前的西德东德与具体的小事件如弗罗堡的历史、个人家族的历史环环相扣。小说并没有把小人物塑造成英雄,而是让小人物的命运沉浮与历史相互交融。

诗歌的复苏

2016年,单就文学体裁而言,德语诗歌获得了更多关注而继续走上复苏之路。

2016年9月12日,柏林文学工作坊在成立25周年之际,正式更名为“诗歌之家”,。“诗歌之家”的组织者托马斯·沃尔法特在发言中提到,他们一直专门致力于诗歌的创作和发展,此次更名是对诗歌艺术形式的承认,说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重视诗歌,“诗歌之家”存在实现目标的能力、潜力和能量。组织者计划每年周年庆时请一位国际或者德国著名诗人进行演讲,并收集成册出版。

“羞涩摇滚”诗歌节(Schamrock-Festival der Dichterinnen)是惟一为女诗人举办的国际诗歌节,旨在和男性一起改变不公正的社会结构。诗歌节不仅联合了全世界的女诗人及其读者,而且激励女诗人合作分享和开辟新的道路。自2012年创办以来,“羞涩摇滚”诗歌节已成为世界诗歌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10月28日至30日,第三届“羞涩摇滚”诗歌节在慕尼黑举行,国际化特征更为明显,来自德国、奥地利、瑞士、中国、美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希腊、罗马尼亚、阿根廷等17个国家的50多名女诗人参加,充分展示了当代国际女性诗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英格博格·巴赫曼是20世纪德语文学界的著名诗人。她于1953年因发表处女诗集《延迟支付的时间》而一举成名。她的诗多属自由体,往往带有赞歌的音响,诗中常使用抽象的象征手法表现人的境遇,一直是批评家们热衷讨论的对象。随着英格博格·巴赫曼的继承人全面开放她的遗作,从2016年起,德国派珀和苏尔坎普出版社与英格博格·巴赫曼档案馆合作,陆续出版巴赫曼全集,预计30卷。到2016年秋已出版了其中的《戈尔德曼书》和《黑暗的邪恶》。巴赫曼全集将对以往出版的巴赫曼作品加以注释,并出版巴赫曼的遗作,除诗歌、散文和杂文之外,还包括她从未发表过的与乌韦·约翰逊、海因里希·伯尔等人的通信,出版社认为,这些信将真实展现“这位20世纪伟大作家的生活和写作的独一无二的戏剧性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