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毕竟需要希望
可能是因为出身军旅,韩丽敏的很多小说都刻画和描写了 “中国人民解放军”,看得出她对军人和军旅生活确实怀有十分深厚的信仰与执著。这种信仰和执著当然也体现在《这件事》这部短篇小说作品中。军旅文学,当然是当代中国文学极其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不得不直面的一个命题就是,新时期军旅文学在创作中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将革命战争题材文学的传统与现代军营生活相结合,是每个军事题材小说创作者思考的难题和反思的主要方向之一。
如何去突破和挑战这样的困难,我觉得韩丽敏在《橄榄绿》上发表的这篇短篇小说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了她自己很有创见的思考。事实上,离开硝烟,走进和平,现实生活就成了所有创作的源头活水。真切的生活体验,真实、朴素、自然、甚至略带平凡的生活反思,都成了反映当代军营生活的素材和主题。以韩丽敏这篇小说为例,她经营和刻画了一个我军优秀的网络技术人才,在面临“军改”和“裁军”这样宏大的社会、政治和军事变革的时候,自身和他整个家庭的心理情绪波动。
当中国在2015年豪迈地向全世界宣布将裁减军队30万时,这种气魄、气势是何等的波澜壮阔。但是,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去表达这样的豪迈?如何在短篇小说中以文学的手法展示这种魅力?在当代社会政治经济的主题下,这样的艺术情境、时代美学归根结底还是要映射在对官兵们情感的发掘和描绘中。
我常想,一个人最可贵的东西就是他的理想和信仰。但是,当理想照进现实时,不可回避的哲学困境在于,个人的理想往往会与社会、时代演进的大潮发生冲突。文学创作中对这种冲突的反思在过往的很多经典小说中有所体现。例如,老舍先生的《断魂枪》。这种冲突首先是无法调和的。当这种冲突发生时,个人面临时代的大潮时往往会以一个悲情的失败者的面貌出现,最后留给人们阅读和审美情绪上的是一丝酸楚和凄凉。例如韩丽敏在小说中写到的——优秀的技术人才,他矢志不渝的要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军队、祖国和人民,这是他百折不回的信仰。但,精简军队机构又是时代大势。如果,在这个时代大潮中,小说男主人公林强的个人信仰之舟被打翻,我想读者理智上是能够接受的。但是,毕竟韩丽敏文学的经营能力没有也不会让读者朋友们失望。相信她在创作的时候,已经将这个矛盾做出了更深层次的处理:人的个人信仰即便会和时代的潮流发生摩擦,但时代精神追求的洪流终究是个人信仰的涓涓细流所汇成,它最终会以宏伟的气魄容纳我们每个人,成为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小说的最后,林强终于留在了他毕生奉献和守护的家园。小说就在这样一种温情和暖意中得到了升华。
如果,老舍的《断魂枪》是一壶苦酒,使人潸然泪下;韩丽敏的《这件事》则是一杯琼浆,让人安然入眠。世界毕竟需要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