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金鸡献瑞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魏纯明  2017年02月07日08:57

鸡年话鸡,闻鸡畅想。在中国,喜爱鸡看重鸡有着悠久的历史。因为鸡与“吉”字谐音,人们就常常以鸡寓意吉祥如意,如“金鸡报晓”“鸡鸣富贵”“闻鸡起舞”“吉星高照”“大吉大利”种种。家中挂一幅漂亮的鸡画,窗户上贴几幅鸡的窗花或剪纸,都预示着吉祥如意,寄托着美好愿景。说鸡道鸡,喜鸡爱鸡,就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象征。

二〇一七,岁次丁酉。辞别金猴,雄鸡高唱。鸡列鸟纲,报晓晨光。挺胸阔步,气宇轩昂。徳禽缘凤,福喜盈藏。天下瞩目,屹立东方。中国邮政于2017年1月5日发行《丁酉年》生肖邮票,邮票一套2枚,面值2.4元。据了解,《丁酉年》生肖邮票第一张“意气风发”为一只奋起奔跑的雄鸡形象,象征中国的快速发展;第二张“丁酉大吉”为一只母鸡呵护两只小鸡的“合家欢”形象。全套邮票表现的是生肖鸡幸福美满的一家子,既突出了雄鸡起舞、大吉大利的生肖贺岁主题,又展现了和谐团圆的家庭生活。

鸣曲奏吉祥

鸡为吉祥之禽。由于“鸡”与“吉”同音,寓意为吉祥,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在中国创日神话中,鸡是上天最先创造的。《太平御览》记载,天地初开,以一日做鸡,七日做人。为什么人类的神话不把自己作为上天最先创造的物种反而把一个小小的家禽编排为第一呢?神话学家认为,创日神话表达的实际是从混沌到有序、从黑暗到光明的主题,是以初民日常经验中的东方日出、白昼取代黑夜的自然现象为蓝本的。正因为此,古人从正月初一到初七都忌杀鸡、吃鸡。

雄鸡报晓,四海升平。丁酉年将至,生肖鸡的形象越来越多地活跃在人们的视线中。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涵再次被重温——

它是“五德之禽”: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鸡鸣,也成为召唤光明、催人奋进的励志之声。

它是民俗中的神物:鸡王镇宅、祠鬼神皆以雄鸡……古老的自然崇拜中,鸡具有无上的神力和辟邪致吉的功能,从而通过祭祀、禳祝、衅礼作用于民众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

它是礼乐制度的一羽:“巽为鸡,亦为号令”。树金鸡于长竿,成为颁布赦诏时的仪仗、帝王发号施令的象征。“金鸡忽放赦,大辟得宽赊”。从此,鸡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不再单单是身披华彩、瞋目含火的斗士,作为光明的使者,亦带来了无数人生的柳暗花明……

为迎接丁酉年的到来,本刊特约请学者分别围绕中西艺术中与鸡相关的艺术创造撰文,以期于生肖文化之外为读者打开另一扇窗口——在中外迥然不同的艺术图景中,激醒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度与鉴别力,于人类文化创造的共通性和差异性中,更加清楚地洞悉中国文化的特质。

鸡及其图像在节日生活、人生礼仪等诸多方面都得到广泛应用,具有辟恶驱邪的功能和象征意义。民间传说,鬼最怕听到鸡叫、看见亮光。小时候在农村,没有电,夜晚一片黑暗,有时候就怕鬼。但每次听到鸡叫,心里立时安然起来,知道天快亮了,鬼怪要跑了。大人们经常告诉孩子:晚上走夜路,最好带上火柴,如果遇见鬼,就划火柴或学鸡叫,就可以把鬼吓跑。

过年用鸡是一种古老而普遍的习俗。早在汉代应劭《风俗通义》中就记载,除夕要将一只公鸡挂在门上,所谓“以雄鸡着门上,以和阴阳”。这种习俗后来演变为用鸡的图像来替代。晋人王嘉《拾遗记》中就提到当时的人们“每岁元日,或刻木铸金,或图画为鸡于牖上”,唐人也有“元日贴画鸡于朱户”的记载。直到今天,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张贴带有鸡图案的剪纸或年画。

鸡除了用在门户上,还是过年期间的重要祭品。祭神祀祖是重要的年节习俗活动,人们用丰富的祭品表达对神灵、祖先的感恩之情,并希望在新的一年继续得到神灵祖先的佑护,鸡则是不可或缺的祭品。有些地方,人们上供的祭品,或五牲或四牲或三牲,都包括鸡,且往往使用全鸡。

鸡不仅用于祭品,也是重要的食品。尤其是大年三十的团圆饭,更讲究一定要有全鸡。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曾有过二月初一吃太阳鸡糕的传统,而在河南淮阳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三月三吃鸡蛋”的民谚,认为吃鸡蛋才能人丁兴旺。

起舞杏花天

2017丁酉年,正值鸡年。谈到鸡,人们总会想起“闻鸡起舞”这个古代比喻志士奋发之情的典故。

古人所以清晨闻鸡鸣而早起,是因为古代农业社会一般人缺乏可用的计时器,便习以雄鸡报晓的啼鸣,作为一天开始的标志。先秦时期,连开启城门,也是以鸡鸣为依据。雄鸡除了每天黎明即高声啼鸣,还有一个习性就是当一鸡先鸣,立即群起效仿,诸家众鸡齐鸣。这又引出“鸡鸣狗盗”的故事。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载:先秦时,齐孟尝君由秦逃回,夜半至函谷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幸而孟尝君的门客中有一人会学鸡鸣,那位门客大声学鸡鸣,时虽夜半,但群鸡仍随之。守关人听到群鸡齐鸣,依规开门出客,孟尝君得以在追兵到达前逃离秦国。

也是因为一鸡先鸣、众鸡随鸣,古人衍生出关于“天鸡”的神话——认为天将破晓时第一个啼叫的是神奇的天鸡,它生活在桃都山上。据《太平御览》引《玄中记》曰,“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鸣”。在汉代文物中,便可以看到桃都树的形貌。河南济源泗涧沟西汉晚期墓中,曾出土有一株釉陶树,主干修直,侧旁横生九枝,枝端有上翘的花叶,并分别塑有飞鸟、猴子和蝉等。主干顶端塑一立鸡,高冠,长颈敛翅,挺胸傲立,似引颈欲鸣。郭沫若先生曾据《玄中记》,将该树定为“桃都”,而傲立树端的雄鸡,正是世间众鸡随其朝鸣的“天鸡”。

“鸡鸣将旦,为人起居”。古人不但认为鸡鸣为一天之首,还认为“鸡日”是一年之首,将大年正月初一定为“鸡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贴画鸡,或斲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鸡的形象,在这里是被用于吉祥祈福及辟除不祥的。

除神奇的“天鸡”以外,在古代封建社会有些人还盼望“金鸡”的出现,那是牢狱里的囚犯和他们的家属。因为唐宋时皇帝大赦时要树立“鸡竿”。“金鸡赦礼”约始于后凉时期,是古代帝王大赦天下的一种形式。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述,大赦之日所树金鸡,“竿长七丈,有鸡高四尺,黄金饰首,衔绛幡长七尺,承以彩盘”。故李白有“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的诗句。

在中国古代,还取鸡的形貌制成祭祀时用的盛酒“礼器”,称“鸡彝”(亦可写为“鸡夷”)。但是在考古发掘获得的商周青铜礼器中,虽多鸟兽形尊,却未见作雄鸡形貌的。不过考古学者邹衡认为,史前时期遗址中出土的陶鬶,就是最早的“鸡彝”。史前陶鬶质地多红陶或黑陶,在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中出土数量较多。鬶体下部是鼎立的三只丰满的袋足,上承带直颈的鬶口,颈后有鋬,口前伸出尖形的长流。整体看来,其造型正似一只伸喙引颈仰天长鸣的雄鸡,或即夏商时“鸡彝”的前身。

此后,经过众多世纪,在中国古代文物中才又出现了以雄鸡造型制作的器物,就是六朝时期流行于世的“鸡首壶”或称“天鸡壶”。六朝时期,江南青瓷制作日趋繁盛,釉色莹碧,受人喜爱。其中盛酒浆的瓷壶,开始采用雄鸡造型。如出土于南京象山东晋王氏墓的“青瓷鸡首壶”,壶流塑成高冠的鸡首,鸡嘴处开圆孔即为流口。与之对应,北方的北朝墓葬中,也随葬鸡首壶,但装饰繁缛,壶鋬上饰有螭首,且有的鸡首仅是装饰,有的连口都没有。其中最华美的一件,当属出自太原北齐东安王娄睿墓的“青釉龙柄鸡首壶”。陶瓷质的鸡首壶,一直沿用到隋朝统一全国以后,在陕西西安发掘的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埋葬的九岁小女孩李静训墓中出土过一件“白瓷鸡首壶”,釉色洁白,双系螭柄,鸡首高冠圆目,张口欲鸣,全壶仅高26.5厘米,造型小巧清秀,是这类文物中的佳品。而这个小女孩墓中能够随葬大量精美的遗物,是因为她的身份特殊——她是隋文帝杨坚的女儿(北周宣帝的皇后)的外孙女。

在中国古代,人们如此喜好关于鸡的传说和以鸡造型的艺术品,原因应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后,鸡成为农家畜养的最重要的家禽。古人还利用雄鸡好斗的习性,开展“斗鸡”游戏。更多的以鸡为题材的古代文物,是在墓葬中出土的模拟家鸡的陶制或木雕模型,从汉至唐,这种在墓内随葬俑群中放置家鸡模型的习俗经久不衰。除了在墓葬的随葬俑群中放置家鸡模型外,在墓室的壁画中也常可以看到鸡的形影。

“一唱雄鸡天下白”。鸡给人们带来的是晨光般的希望。又由于“鸡”“吉”谐音,故中国民俗视鸡为“吉”。在此,谨祝鸡年大吉。而为了中国梦,我们更须“闻鸡起舞”,奋发前行。

金鸡报福瑞

鸡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五德”,颇受尊崇,而且成了十二生肖之一。在西方文化里,鸡却没有如此令人羡慕的地位,因此在美术史中专门以鸡为主题的作品并不多见。通常,在西方绘画中鸡要么是画中人的陪衬,以说明其身份;要么是厨桌上等待烹饪的材料。显然,鸡在艺术中的不同“待遇”也呈现出了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在古罗马时期的庞贝壁画中,就有表现一只羽毛华丽的大公鸡啄食石榴的画面,画中鸡的动态非常生动。在中世纪的手抄本中偶尔也可以见到鸡的形象,不过,它们往往是画面的装饰,一般没有特定的内容和含义。

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画家阿尔布雷希特·丢勒非常喜欢表现动物,有很多描绘动物的水彩和素描保留下来。在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一幅钢笔素描中,丢勒描绘了一头鸡头蛇怪。这是西方传说中与炼金术有关的怪物,长着鸡头鸡身和蛇一样的尾巴,据说它仅用目光就能置人于死地。文艺复兴时期,虽然现代科学的雏形开始形成,但是很多迷信的说法仍然占据着人们的思想。丢勒将这个虚构的生物与太阳和月亮表现在同一个画面里,很可能与当时流行的占星术有密切关系。

在17世纪的荷兰,随着艺术市场的兴起,艺术中出现了明显的专门化倾向。很多艺术家为了便于销售作品而专攻某一类题材,静物画在这个时期变得特别繁荣,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静物画家,加布里埃尔·梅蒂绥就是其中之一。《死公鸡》是他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静物画之一,他以高超的技艺表现了一只死去的白公鸡,对公鸡羽毛的质感和身后的空间都做了细致的描绘。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很少将死去的动物作为表现的主体,毕竟那会令人伤怀似乎也不吉利。但是在17世纪的荷兰,有很多艺术家喜欢表现死去的猎物,既可以通过表现猎物的质感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又有着食物丰饶富足的寓意,颇受当时雇主们的喜爱。在当时还有很多表现厨娘用铁签穿着煺了毛的鸡准备烧烤的作品,也是出于这个目的加以表现的。

到了19世纪,教会和贵族在艺术赞助中的地位逐渐下降,而中产阶级趣味的影响不断上升。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现实主义的兴起,很多艺术家把关注的对象转向下层民众和普通人的生活,如法国巴比松画派。让·弗朗索瓦·米勒的很多作品表现的正是生活在巴比松的农民,《喂鸡的农妇》表现了典型的法国农村生活的景象,妻子在庭院中喂鸡,背景中的丈夫正在田地里耕作。前景的几只母鸡在闷头啄食,它们背后的公鸡倒是颇显绅士风度,也很好地印证了中国人对鸡的“仁”德的描述。美国画家温斯洛·霍默也善于表现日常生活中的情趣。他画的《新下的鸡蛋》表现了一位少女正在鸡窝中捡鸡蛋,在她身后也站着一只健壮的大公鸡。

在这些作品中,鸡都是不太起眼的配角。西方艺术家对鸡的表现不像中国艺术家那样热衷。随着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文化中的很多元素将得到世界各国的喜爱,相信在艺术中也会有所呈现。

鸡年到了,送您几副鸡年春联:

上联:金猴辞旧,玉凤迎新,

下联:雄鸡唱韵,大地回春。

横批:鸡年吉祥

上联:一声鸡唱,云开日出江山秀;

下联:万里春回,雨润风和草木荣。

横批:丁酉大吉

上联:神猴辞岁,风雨笑送岁月去;

下联:金鸡衔春,飞雪喜迎春色来。

横批:鸡年大吉

上联:扫描春信二维码,添加梦想;

下联:走响灿烂一七年,分享友情。

横批:鸡年吉祥

上联:金猴舞中华,梅舒画卷天生瑞;

下联:玉鸡鸣盛世,柳涌诗行地凝春。

横批:中华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