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年春节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
春节期间,地坛庙会人山人海。 陈晓根/摄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每逢春节,不论身在何处、平日里多么繁忙,人们总要回到家里,与家人团聚,过一个红红火火的中国年。2017鸡年春节如期而至,大江南北到处都是浓浓的年味。缤纷多彩的文化活动更是为丁酉年新春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假期生活。
30多年来,央视春晚已成为除夕之夜国人阖家团圆时年夜饭里的一道“精神大餐”。2017年央视春晚在除夕夜如约与观众见面。四地分会场与北京央视主会场同步直播,充分展示各地的民俗特色和人文风情,实现了“东西南北中,全民大联欢”。晚会用轻松愉快的节目,营造出过年团圆、喜庆、和美的气氛,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传递出华夏儿女对未来的美好祝愿。除了央视春晚,湖南、山东、安徽、辽宁、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卫视也分别推出了春晚,多家卫视合办一台春晚也成为一种新趋势。各屏春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贴热点,有的秀情怀,有的玩科技,满足了观众丰富的口味、多元的需求。
春节期间,走进影院看电影、走进剧院看演出受到许多人青睐。《西游伏妖篇》《功夫瑜伽》《大闹天竺》《乘风破浪》等影片吸引众多观众走进影院。据统计,在7天假期里,中国电影票房锁定逾33亿元,单日最高达8.05亿元,两项数据均刷新了2016猴年春节所创造的“春节档纪录”。这折射出我国进一步扩大电影消费市场的潜力和可能性。国家大剧院推出了莎士比亚话剧《李尔王》、爱尔兰踢踏舞剧《命运之舞》、北京管乐交响乐团新春音乐会等6台23场演出,与首都观众一同在“乐舞剧戏”的艺术盛宴中共贺新春。儿童剧市场十分活跃,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国木偶艺术剧院等院团共举办了14台、89场儿童剧演出。
逛庙会,在热热闹闹的氛围中体验丰富的民俗文化,这是各地过年的重要习俗。北京有近20处庙会同时开门迎客。地坛庙会的“燕赵风情文化展”、龙潭庙会的“民间花会表演”、延庆庙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展演”,让观众乐在其中。以“熊猫故里·锦绣四川”为主题的“2017香港欢乐春节文化庙会”聚焦四川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民族文化。天津的“金鸡闹新春”民俗欢乐庙会、陕西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社火巡游、辽宁沈阳的新春祈福庙会等也都各具特色,游客们置身其中,犹如进入了一个个民俗大观园,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春节期间,全国多家图书馆、博物馆结合传统节日特色,推出一系列展览和文化活动。“品书香、赏年俗——2017年国家图书馆年俗文化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展览通过历史典籍和近现代名家描述春节的作品,来梳理春节的历史和中国传统的民俗。展览还设置了“二十四节气”部分,通过节气楹联、图片等方式来展示“二十四节气”这个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结晶。国家博物馆举办“凤鸣朝阳——迎丁酉鸡年馆藏文物展”和“迎鸡年春联展”,从丰富的馆藏中精选出100多件有关鸡题材的藏品奉献给广大观众,用“春联”这一蕴含着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来辞旧迎新。
除了热闹迎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假期中以书为伴。大家纷纷走进书店,挑几本好书,静下心来慢慢品读,觉得有感触之处,就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心得。书香见家风,书香也浸润着城市的气质。从古老的《诗经》《论语》,到当代作家的新作,再到国外的名著名译,各类图书滋养着我们的心灵,也为文明的不断传承提供了可能。
热闹的新春和浓浓的年味,让人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幸福,也获得了重新出发的动力和能量。红日升空辉大道,金鸡报晓促长征。这股来自于亲情友情、来自于传统文化的力量会陪伴我们度过新一年的美好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