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普陀岩
早听说彭店乳山村一座普陀岩,岩上有普陀寺【乳山寺】,今日天气晴朗,特地乘车去探访。
新修的山间公路显得宽敞多了,翻过杨山,就进入富山境内,车子顺着山谷,一直下坡,不一会便进入彭店乳山村,我在路边的小店旁下车之后,一打听,乳山寺就在前面不远的位置,过桥,往西走不到200米,路上遇到一位60多岁的老人,一问,他正是普陀寺的主持韩德民,乳山村戴家田人,说是主持,其实只是临时的,十几年前,村里一些有心人士重修寺庙,韩德民便临时作了寺庙的主持,有人来敬香的时候,就赶来招呼一下,这不,他见有人上山,跑得气喘吁吁的。
我们于是一边向山坡之上爬去,一边聊起来,我问这问那,他有些语穷,最后说:“关于普陀寺的具体情况,你可以问村里年纪大的老人,他们知道的要全面一些,许多情况我也不太清楚!”
普陀寺在普陀岩之上,属于两山环拱之地,这种地形,是一般寺庙选址的典型特点,背后就是乳山,乳山是仙居顶延伸的山脊,“九州十八岭,尖不过仙居顶”,在寺庙的西北方向,仙居顶高高的耸立云霄,仙居顶西面有一条长长的山脊,这就是跑马岗,民间传闻:“古代练兵场,十里跑马岗”指的就是这条长长的山岭。
两山环拱,中间有一处平淌地,延伸的山脊紧紧环抱着普陀寺,寺庙下面就是二十余米高的普陀岩,整个普陀寺就是怀抱里的婴儿,显得温暖而又舒服。
普陀寺据说初建于唐代,鼎盛时期寺庙内有僧人三百余众,寺庙建筑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分上下两重,每重五间庙宇,中间为大殿,两边为偏房,后面有龙井,右侧有龙池,可谓建筑规模宏大,建筑格局合理,主殿内原有一尊重千余斤的铜铸罗汉,是弥勒佛像,宽头大耳,慈眉善目,文化大革命之时被人为破坏。寺庙也遭破坏,后来,寺庙改作村小学堂,上世纪八十年初,学校迁移,寺庙再一次失修,几近荒芜,本世纪初,村民捐资在原址重修寺庙,取名乳山寺,才有了今天的模样。
我环视乳山寺周围,依稀可见旧磨盘、磉蹬、神砖等物件,可以感觉到旧时的普陀寺建筑规模巨大,殿宇壁檐的金碧辉煌。
普陀寺和普陀岩,旧时为黄安县八景之一,闻名江夏,前来敬香的香客络绎不绝,门庭若市,据说:寺庙每年的香火钱不少,银子成堆,每到梅雨时节过后,寺庙内的和尚要到乳山坡上晒银子,强光之下,银光四射,惹得四邻八乡的人好生羡慕。
参观完乳山寺,我原路折回,来到普陀岩下,普陀岩是典型的石灰岩,日晒夜露,风雕雨蚀,形状奇异,有的突出,有的凹陷,形如老人的额头,如如来佛仰面观天,又像弥勒佛低头沉思。岩下有一溶洞,洞口宽三米左右,里面有可容三十多人。洞必光滑,很明显比外面的温度要高好几度,感觉有一股股热气直往身上涌动。
我为了进一步探寻普陀岩溶洞的奥秘,特地去拜访村里的蒋章豪、蒋章习等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特别是蒋章豪老人,他今年87岁,精神矍铄,记忆力很好,他回忆起小时候到溶洞中玩耍时所见到的情景。他说:“我只是进入溶洞之中100多米,里面大的地方有几间屋那么大,小的地方只能够容一个人进出,而且里面又有无数的叉洞,因为害怕,就中途回来了!”他还补充说:“普陀溶洞到底有多深,至今还是个未知数,我记事是据村里的老人讲,普陀洞可以通向仙居顶,一次,因为姓耿的篾匠在洞内烧稻草,烟从张家冲对面的山上冒出,反正,里面深不见底!”
我问:“现在,为何只有十几米呢?”老人不假思索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在普陀寺建小学,害怕学生进到洞里,便用石头把里面的洞口给堵了,现在,里面的洞口再也没有人挖开过,前两年,有人想挖开封闭的洞口取钟乳石,村民们都反对,里面封闭的洞口终于还是保留原样!”
普陀洞,可谓大悟县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个大溶洞,如果这个溶洞有一天能够见天日,将会引起不小的轰动,它应该是大悟县最具溶洞旅游探险价值的一处天然宝地,是大悟县目前最具旅游开发价值的一处胜地。
我将密切关注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