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授与许攸
读《三国演义》,见识了袁绍营中的两个精明谋士,他们一个叫沮授,一个叫许攸。
此二人也,在官渡之战中,均看到了乌巢乃粮草重地,于是献计袁绍,力主保护。然而由于袁绍智力贫乏,为人浊蠢,空疏寡陋,好谋无断,遂对此上上建议不予采纳;面对此情此景,一人忠心不二,愈挫愈勇,诤言直谏,冒死犯上;而另一人见计谋不被采纳,遂转而献计曹操,欲攻击乌巢。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
且说袁曹之交兵也,袁绍兵多粮丰,曹操兵少粮乏,相比之下,曹操处于绝对劣势。于是战争伊始,沮授遂献计袁绍,先消耗曹操实力,然后再一决雌雄,以持久战拖垮之,消灭之。
对于沮授之计,颟顸盲目、不学无术的袁绍气势汹汹,急于求胜,于是根本不予理会,他认为沮授之言,是怠慢军心,遂将其治罪,囚禁于军中。
尽管如此,沮授以大局为重,虽身陷牢笼,仍时时关注着战况,曾向袁绍冒死进谏:“乌巢屯粮之所,不可不提备。宜速遣精兵猛将,于间道山路巡哨,免为曹操所算。”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粮草对于战争的重要,然对于沮授之言,袁绍不仅没有采纳,反将其大骂一顿,还斩杀了监押沮授的兵士,这就更见其庸劣不堪,目光短浅。
后来,果如沮授之言,曹操夜袭乌巢,一把火将乌巢粮草烧个精光。
因为,看到了乌巢乃官渡命脉的,不仅一个沮授,还有一个许攸。
许攸者,南阳人也,年青时就与袁绍、曹操关系友善,后来就做了袁绍帐下谋士,他曾多次进言袁绍,然均不被采纳,遂深怀不满。
官渡之战,两军相持,许攸截获了曹操军粮告竭的情报,他立刻献计袁绍:“曹操屯军官渡,与我相持已久,许昌必空虚;若分一军星夜掩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曹操可擒也。今曹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
这实在是一条天大的妙计,审时度势,倘若袁绍采纳了许攸之计,历史必将重写,可惜一个傻子袁绍,性本愚暗,好谋无断,有目无珠,胸无点墨。
他不仅不能用其计,反而怀疑许攸暗通曹操,将其大骂一通:“汝与曹操有旧,想今亦受他财贿,为他作奸细,啜赚吾军耳!”
许攸忠心向袁,反遭羞辱,遂怒而投曹,并向曹操交代了自己曾向袁绍所献之计,曹操听罢,惊出一身冷汗道:“若袁绍用子言,吾事败矣。”
可见许攸是何等厉害,但如此妙计,却未被才德平平、愚蠢蛮横的袁绍采用。
许攸投曹后,分析了眼前形势,并进言曹操:“今孟德孤军独守,既无援军,亦无粮食,此乃危急存亡。现在袁军有粮食存于乌巢,虽然有士兵,但无防备,只要派轻兵急袭乌巢,烧其粮草,不过三天,袁军自己败亡。”
于是,偷袭乌巢粮草的计策,就这样出炉了。
却说乌巢一炬,袁绍败逃,沮授因被囚禁,未能走脱,遂为曹操生擒。
却说沮授见了曹操,仰天大呼,誓死不降,曹操劝道,袁本初无谋,不用君计,您为何还如此执迷不悟呢,且优厚地待承他;然而,沮授竟然从军营中偷了一匹马,投奔袁绍,曹操一怒之下,欲杀沮授,好一个忠烈沮授,神色至死不变。
曹操杀死了沮授,又仰慕其“道德贯心肝,忠义填骨髓”,遂命厚礼殡殓,并在黄河渡口为之建坟安葬,题其墓曰:“忠烈沮君之墓。”
于是余有叹焉。
沮授者,满腹经纶,才气纵横,忠而见弃,信而不用,然一心向主,忠心不二,可谓剖心析肝,竭忠尽智,其忠义血性,照耀史册,可惜情深而痴木,迂阔而呆滞;许攸者,胸有丘壑,才智冲天,然一旦计策不为所用,遂转而投曹,一走了之,人谓背亲叛主,心生异心,二三其德,智同小儿。
呜呼,且叹沮授之愚忠,而笑许攸之权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