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路内:代际对中国作家来说似乎已经不大重要了
来源:凤凰文化 | 杨艳琼 王跃  2017年02月04日16:56

董子健李梦演绎路小路和白蓝的凶猛青春

他是路内。由他的第一部小说《少年巴比伦》改编成的同名电影,在2017年1月13日上映,至今仍在上映中。

此前,它曾入围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东京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远东国际电影节等,被称作是工厂版“阳光灿烂的日子”。

在采访中问到他对这部电影有什么话想说,他只说了一句“对电影没有更高的要求了,只希望男主角董子健好运。”

在我国的作家群体中,70后作家被称作是“尴尬的一代”,他们上接资历深厚的50、60后作家,如余华、莫言,下临像韩寒、郭敬明等具有巨大商业价值的80后作家,处在时代的更迭处。

路内被认为是70后最好的写作者,不过,他并不认同用代际定义作家。

“我们不再看自己是谁,自己是哪一代人,这对中国作家来说似乎已经不大重要了,更多的是去看自己的文学观是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工人出身的他讲述上世纪90年代工厂里的社会与人生,诙谐、伤感又带着点洒脱。

正在热映的电影《少年巴比伦》即改编自他的同名小说,被称作是工厂版“阳光灿烂的日子”。

《少年巴比伦》 2008年8月 重庆出版社

与路内见面之前,我曾多次在脑海中勾勒过他的模样。

在他的“追随三部曲”中,男主人公路小路玩世不恭,时常咧嘴坏坏地笑,会把“关我屁事”挂在嘴边,不甘于日子的平庸、琐碎,与时代格格不入。

我猜想着,作者与其笔下的人物大抵是会有些相似之处的吧。

但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与路内见面时,却让我有点意外——路内身着白衬衫,西装外套,头发打理得一丝不苟,眼睛上架着一副银白色框架眼镜,一副严肃正派的模样和想象中有不小的出入。

「上下」“和气”系列衬衫 「上下」“日月”系列大衣

不过,这也只是他的一面而已。短暂的交谈过后,从言语中我们很快感受到了他的耿直和洒脱的另一面。

路内曾自嘲说,毕业于化工技校的自己可能是中国年轻一代作家里学历最低的一位。但他的人生也有可能是作家里最丰富的一位。

1992年,19岁的路内就以工人的身份辗转于各种工厂,先后做过钳工、电工、操作工等,正是这一段早年的工厂生活为他日后写作以工厂为背景的“追随三部曲”打下了基础。

路内“追随”三部曲即:《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天使坠落在哪里》

工人之后,路内还陆续做过会计、播音员、摄像师、广告公司文案、公关公司老板等不下十个工种。“失业,找工作,又失业,又找工作,就这么回事。”

对于年轻时的辗转波折,路内说起来却是云淡风轻。

在不同社会角色之间快速地切换,在不同城市间穿梭腾挪,加深了他对人、对生活、对时代的感受与理解。都说作家是丰富的人生经历磨炼出来的,由此可见一斑。

但真正回望年少时代,他也不无遗憾。

路内坦陈,当时家里没钱念书,要是有钱的话他也应该能念个好的大学,学文学,找到自己喜欢的路,没准儿现在正在大学里教书,或者只是当个图书馆管理员他也很开心。

所以,路内心里始终较着一股劲:“我奔命写书就是为了证明一件事,至少证明之一吧,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也可以从事文学写作。

“但此事非常讨厌,你并不能在过往的经历和现在的事情之间建立一个因果关系,我既不觉得过去是美好的,也不会觉得当时的情况是为了现在,我能知道我二十年后会成为作家所以我当时拼命在经历生活?

“我当时就是想找口饭吃,挣一份工资,有个像样点的姑娘喜欢我。人只想很体面地活下去,至于未来是什么样的不知道,掉坑里也只能快速地爬出来。”

本图摄于本刊记者上一次采访路内,2016年6月刊

路内真正成为作家不过10年时间,但他的写作年龄可不止10年。

早年为生计奔波时,他一直没有停止创作。那时候还没有“伯乐”来发掘这匹千里马,他只是爱写东西,写了就去投稿,而他的文章总是在恐怖小说的报纸专栏发表。

再谈起自己的写作时,他又开玩笑般地说,“写书是件多余的事,但有点上瘾,跟抽烟一样。我本来应该写完一个长篇就歇菜的,但是不知哪儿来的诱惑,架不住自我膨胀。”

一如笔下的主人公路小路般自我调侃,“什么时候有精神危机了,我就出来哭诉,说我写小说写出抑郁症了,也许能混个工伤。”

除了写作,让路内上瘾的还有一个电子游戏。

在长时间工作之后,他会说“今天我必须出去糜烂一下。”他很喜欢玩一些单机游戏,“我当然还有很多小说要写,但这不是一天能干完的活,我也比较贪玩,谁弄个好玩的电子游戏就能把我勾引过去。”

此外,他还爱看各种类型的电影和纪录片,有时也会故意找点烂片儿来看,“看那个导演是怎么把自己搞死的,或者说肯定会搞死自己的导演是怎么在烂泥里找到一线生机的。这特别有意思。我还爱看好的演员怎么表演。”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责编樊晓哲评价路内,“在生活中,他很洒脱,有礼貌,仗义,非常有担当,也有暖男的一面。”他总是会很贴心地为别人着想,他说自己出小说最大的希望就是不让出版社朋友亏。

这也不是本刊第一次采访路内,上一采访他还是《慈悲》刚面世的时候,当时的他带着新书与我们侃侃而谈。

他虽然说自己是写东西的,不像郭德纲,不擅长表达,可是真聊起来还是思维敏捷,头头是道。

这一次采访,他语言诙谐、戏谑,但一如既往地有礼貌。

当被赞有趣时,他毫不谦虚地回答,“我就仗着这点有意思,骗媒体陆续来采访我。不然的话,我不够红,不够拽,谁搭理我啊。”文如其人。

从“追随三部曲” 、《云中人》、《花街往事》到《慈悲》,路内用诙谐的笔触,戏谑又克制的文风,把生活糅进故事,最鲜活的人物道出人生与时代的真相与隐痛。

樊晓哲说,“路内有才华,又很勤奋,总是在不断地突破自己,而且写作的实践证明这种突破的努力有效而必要。他对文学创作有种天然的悉知能力和非常准确的赋形能力,这在青年作家中非常可贵……让人总是满怀期待地守候他的下一步作品。他的创作、人物、故事、背景等等,都始终是在追赶他那掘进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