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专家研讨电视剧《于成龙》历史剧创作的一次突围
来源:文艺报 | 徐健  2017年01月25日07:02

电视剧《于成龙》通过讲述一代廉吏于成龙的为官经历,再现了这位“吏者之师”的感人风范,生动诠释了他“待民要宽、治吏当严”的为官主张,以及其“以民为本、勤政清廉、敢于担当”的为官精神,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铮铮铁骨、廉能并重的廉吏形象。作为央视综合频道开年大戏,该剧紧扣从严治党、反腐倡廉的时代热点,播出以来广受关注、好评不断。“该剧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播出,历时9个月,全体演职人员转战山西、江苏、浙江、广西4省,行程上万公里。”《于成龙》总制片人王大林介绍说,“全剧没有花重金请大牌演员,而是把资金全部放在刀刃上,放在内容、故事、制作上。我们希望用作品的口碑和质量印证一个道理,只要拍得好、拍得用心,正能量电视剧就一定会受到观众的欢迎和认可。”在1月19日中国视协召开的电视剧《于成龙》创作研讨会上,业内专家从主题蕴涵、形象塑造、现实意义等多个方面对该剧进行了深入研讨。

谈及接拍这个剧的初衷,导演吴子牛表示,是于成龙这个人物深深地打动了我。“于成龙首先是文化人、中国文人,他强大的内心和为官的底气来自中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他的一生就是传奇,是那个时代官场上的清流。该剧不仅要反映于成龙为政清廉、爱民如子的事迹,更主要的是要展现他敢作为、敢担当的精神和为老百姓、为天地、为天理的为官宗旨。”吴子牛认为,正是于成龙身上的清流正气,让这个人物穿越几百年直到今天还饱含现实的温度,让当代人从那段历史中产生思想共鸣,这是真正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力量。

“重要的历史人物是文艺创作的富矿。”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表示。历史上于成龙是大器晚成,年轻时性格刚烈,看不惯科举考试中的徇私舞弊之风,在考卷上痛陈时弊,结果落榜。45岁时才开始踏上仕途,出任广西罗城知县,随后快速升迁,直至直隶巡抚、两江总督。到任之处口碑非常好,备受康熙赏识。仲呈祥认为,该剧塑造的于成龙,既让观众感受到了为天地立心、为人民立命,执著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第一廉吏”形象,也走进了其丰富而深刻的精神世界。“剧作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直击当今治国理政的要害,没有用无端的想象描写历史,更没有把历史虚无化,而是以严谨的历史观,努力揭示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文艺评论家李准表示,该剧的主要情节、故事结局以及对待历史人物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忠于历史,没有“戏说”,也没有进行传奇化改造。“于成龙的人生理想是崇高的,他不怕任何困难挫折,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名誉利益,并敢为他的信仰付出一切,这些精神品质极具现实关怀。剧作把历史当成一面镜子,不仅照出了责任意识,也照出了人性光芒”。

《当代电视》主编张德祥用历史正剧“王者归来”形容他观看该剧的感受,“这些年来穿越也好,玄幻也好,已经把历史叙事弄得不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的状态,而这部作品恰恰让我们重新再回到历史。”他认为,不应把于成龙简单地概括为廉吏,他其实是中华文化塑造出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在于成龙身上体现了人格的信仰,这种信仰已经溶化到他的血液里,在任何环境中都没有动摇过,“写正剧首先是写出人物身上的正念,然后才会形成正气。从这一层面看,《于成龙》是历史剧创作的一次艰难突围。”《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评论部主任刘琼谈到,依据什么样的历史逻辑,依据什么样的历史观演绎历史,对历史剧创作者来说格外重要。该剧的美学表达和艺术诉求在于努力还原一个时代,它让观众觉得可信、真实、符合逻辑,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是人物自身的饱满以及从其身上体现出的历史关系、文化传统。

中国艺术报社社长向云驹认为,该剧为历史戏、清官戏、主旋律戏创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这特别表现在题材内容的选取上。时下的历史戏大多都是小打小闹,大量的人财物、创作队伍都投入到宫斗、穿越、玄幻当中,忽视了中国历史上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而该剧却为历史正剧的创作发挥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该剧艺术上的突破非常大,全剧结构采用了传记体、板块式的写法,跟历史比较吻合;叙事情节一集一集推进,矛盾冲突一级一级上升,人物的性格和思想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深化,力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剧中,于成龙出场的先声,并非他本人的言语,而是永宁书院中朗朗的诵读声。诵读的内容则是《论语》第二章第一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此时,于成龙就端坐在书院中的书案前。在中国视协理论研究室主任赵彤眼里,这一细节的创造和朗诵的文句,是儒家德政主张的集中体现,也是于成龙形象的先导,更是理解该剧的基本内核。该剧以《论语·为政》篇为文化基因,写出了于成龙之所以成为“天下第一廉吏”的社会心理——不仅需要远大的顶层设计,而且离不开端正的政治环境作为成长的根基。中国视协主席赵化勇作总结发言,中国视协分党组书记张显主持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