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最后一张签证》:对中国电视剧走出国门的积极探索
由编剧高满堂执笔、花箐执导的二战题材电视剧《最后一张签证》作为开年大剧,目前正在江苏卫视及北京卫视热播。《最后一张签证》讲述了二战期间,中国驻维也纳领事馆以鲁怀山、普济州为代表的外交官们,顶住重重压力,冒着巨大风险,为犹太难民办理签证的故事。1月18日,由中国视协、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在京主办了《最后一张签证》创作研讨会。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从历史性、艺术性等角度对该剧进行了热烈讨论,认为这部作品对于中国电视剧走出国门、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据导演花箐介绍,为还原二战时期的人文风貌,该剧远赴捷克首都布拉格实地取景,历时4个月拍摄完成,是中国和捷克影视剧合作历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大、人员投入最多的一次合作。捷克政府甚至破格允许摄制组在建于1890年的利贝雷茨图书馆中进行拍摄。编剧高满堂认为:“这部剧增强了我们对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坚持、坚守的信心,从播出的反响来看,具有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作品仍然魅力四射”。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最后一张签证》的创作意义,认为该剧展现了坚定的人文责任与担当,表现出浓郁的人情热血和人性关怀,传播了现实主义的精神与对生活的热情。中国视协副主席李京盛高度肯定了《最后一张签证》,他认为这是一个“知难而上”的题材。这个题材涉及复杂的国际背景,离今天非常遥远,还关涉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种族问题、文化差异问题。该剧将这样一个非常复杂、难以驾驭的题材进行了最适合电视剧的改造,这对当前的创作非常有启发。对于中国签证官救人的动机,该剧做了独特而令人信服的艺术解读,用艺术的方法告诉我们,他们是出于一个中国人的良知道义、出于中国文化中同情弱者的传统而作出这些壮举的,这些恰恰是一部文艺作品最应该弘扬、也最能显示出力量的元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认为,该剧拥有几大亮点,一是站在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反法西斯主义。中国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不仅保卫了自己的国土,不仅在自己的国土上浴血奋战,同样在西方的战场上也有贡献,中国人以自己的道义良知抵御了法西斯的疯狂屠杀。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在戏剧传奇中坚守正确的价值观,用积极的生命意识照亮历史灾难中的希望,以人性的拷问支撑了剧情的跌宕和反转。三是人物对白贴合,具有思想性。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认为,该剧虽是中欧合作,却依然坚守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立场,突出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贡献、对世界和平的贡献,充满了对自身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自信。(晶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