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太阳系外的奥秘——读《飞向人马座》
这是一位已故的中国作家在39年前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现在读起来仍然让人觉得兴味盎然,无论从科学知识含量、文学艺术性,还是故事的可读性来说,都是极具吸引力的,这让人不得不暗暗佩服作家郑文光(1929-2003)的艺术功力。
这大约就是经典文学的魅力吧。时光雕刻着记忆,岁月选择了经典。一本书在问世39年后,历经几十年时光的沉淀和岁月的淘洗,仍然闪烁着科学的光芒和文学艺术的亮色,真是不容易的!
作家郑文光被称为“中国科幻小说之父”,而长篇小说《飞向人马座》则是其代表作之一。
一个暴风雪的黄昏,由于入侵的外星机器人使坏,中国航天城2004基地整装待发的“东方号”宇宙飞船意外点火升空,三个进入飞船正在参观的中国青年就这样被意外送入太空。他们还是十多岁的大孩子,他们是邵继恩、邵继来、钟亚兵。邵继恩和钟亚兵上过宇航预备学校,有一些天文学知识,但是他们进不了驾驶舱,而且“东方号”是以每秒4万公里的速度飞行,后来这艘宇宙飞船飞出了太阳系,进入了广袤无垠的银河系,后来燃料用尽,“东方号”宇宙飞船只能在无垠的宇宙空间漂流,再后来他们遇到了超新星、星际云和黑洞等等,历经千难万险。
在太空飞行的9年时间里,他们互相鼓励,团结奋进,不断地读书学习,学习科学知识,学习航天科技,从飞船中被动的乘客变为主动的宇航员,不断运用科学知识观测研究宇宙天体现象,也改变着自己的命运,最后成功与前来营救的“前进号”飞船实现了对接,成功返航,故事圆满结束。
《飞向人马座》是中国科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长篇科幻小说。这部小说诞生于文革刚刚结束,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尚未开始的1978年。在这部小说中,作家郑文光不但保留了强大的科学技术建构,同时力图在文学建构上摆脱政治化的偏向,寻求以人的命运作为文学建构的焦点。这就是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且在语言、气氛、人物情感等诸多方面显著地高于当时中国国内的其他作品的原因。
这部科幻小说的语言生动而富于质感,写人状物,既通俗易懂,又很有表现力,显示出作家很深的艺术功力。
若是从结构来看,这部小说从开头飞船的惊心动魄意外升空,抛出故事最大的矛盾冲突,就是航天总工程师邵子安不仅失去了自己最得意的作品——“东方号”,也失去了一双儿女邵继恩和邵继来,陷入巨大的悲痛和失意之中。接着,就开始从太空和地面两个层面展开故事讲述。一方面,宇宙飞船中的三个孩子和一条狗从恐惧、适应、被动应对到主动驾驭、迎接挑战,展示了三个年轻人的积极上进、聪明机智和坚强勇敢的品质,当然,随着故事情节的演进,许许多多自然科学、航空航天知识的渗透和引入,还有宇宙空间中光怪陆离的天体现象,让读者大开眼界。另一方面,就是交叉进行的对地面科学家故事的演绎,他们保家卫国、热爱和平,和入侵者进行顽强战斗,在战后重建家园,建造更加先进的宇宙飞船,运用更加先进的装备,将寻找和营救的“前进号”宇宙飞船送入太空。岳兰、宁业中、若红等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形象和其奋进故事让人感动。
小说塑造了几个有个性的年轻的航天人的形象,洋溢着积极奋进、自强不息、自信乐观的精神。
这些年轻人中,有沉稳而坚定的邵继恩,快乐活泼的钟亚兵,有背负使命、英姿飒爽的岳兰,也有知识渊博的书呆子博士宁业中。当然,热爱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小姑娘邵继来的加入,让被放逐太空的“东方号”宇宙飞船变成了温馨的家。她和小狗“花豹”的故事和那些轻声细语的想家怀旧,使故事的讲述变得舒缓、变得温柔,就像小说中弥漫的一曲轻音乐,读那几个章节的时候,那种阅读体验,就像聆听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的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
小说中天文故事的讲述,生动有趣。特别是飞入太空的“东方号”中的故事演绎,读起来就像曾经阅读儒勒凡尔纳的《神秘岛》和《海底两万里》等科幻小说的感觉,险象环生,悬念不断闪现,让人揪心,但新鲜的事物也不断出现,却让人觉得异彩纷呈,大饱眼福。
超重、失重、超新星的爆发、宇宙服、宇宙射线、亚光速、星际云、黑洞、恒星、太阳系、银河系、人马座的知识,在小说的故事中不断出现,读这本书,能学到很多科学知识,特别是天文学知识,因此,可以说,这本书对青少年有很好的科普作用。
创作于碧云天书斋
作者简介: 杜崇斌:西安人,毕业于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金融作协理事,诗人,西安市百名骨干艺术家之一。现为签约作家,文学期刊副主编。出版作品多部,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80多万字,有散文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