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狭揽胜
岁末年初,有幸到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美誉的陇南成县一趟,一睹《西狭颂》摩崖石刻,真是幸事一桩。
十五年前函授时时班内一女神,清秀可人,天生丽质,让我知道到了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经了解,才知成县不仅山美水美人美,还有鸡峰山、《西狭颂》和杜甫草堂。特别是《西狭颂》,是汉代《石门颂》、《甫阁颂》、《西狭颂》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西狭,是文物瑰宝,全名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并不是一个峡谷名。具体在成县西13公里的天井山鱼窍峡内。
隆冬时节家乡已是荒草凄凄,满目萧瑟,而成县山坡的梯田里仍是一抹一抹的鲜绿,格外惹人喜爱。向司机询问,那一片一片的绿色是冬麦,那一行一行的像萝卜叶一样的绿色为油菜,左看右看,我们都觉得不像,可能和家乡的油菜不是一个品种吧。车子停在了一座依山傍水修建的廊桥式仿汉阙门前,已到西狭颂风景区门口了。峡谷幽长,高山突兀,悬崖陡峭,林木葱茏,瀑布飞泻,溪水长流,如诗如画的山水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清幽平静的峡谷内,两排圆形磨盘组成的小路,蜿蜒着消失在对岸茂盛的丛林中,一泓清澈见底的溪水缓缓漫过小路,轻吟浅唱。一排窈窕淑女穿着红色的旗袍,打着花伞站在磨盘婀娜摇曳,顾盼生姿,努力想看个仔细,却一下消失在山水之中,原来是幻觉。漫步曲曲折折的德惠桥,遥想当年武都太守李翕,带领民众在这峡谷内开山辟路修栈道,那是何等气魄。“民歌德惠”,人们为感念李太守爱民惠民的功德,修建此桥。悬崖陡峭,开辟的栈道只有一米左右,前方一块巨石挡住去路,上书“躬身岩”,看来要过此处,躬身是必须的。过躬身岩,忽听涛声如雷,一条白练从北边悬崖飞泻而出,如珠帘于青山翠绿间飘落。玉珠自高空溅落岩石,玉珠飞溅,形成人字形,真是别有一番情趣。还在迷恋飞流直下的震撼,一回头身边已是一帘飘逸的朦胧雨丝。身居岩石下,水自身边落。隔着一帘朦胧,山蒙蒙,雾蒙蒙,天地蒙蒙。伸出手,任由水珠溅落手中,一丝凉意如同少女冰凉的芊芊玉指划过手臂,在心中弥漫开来,十分惬意。山环水绕,一块翠绿色温润的碧玉展现在了眼前,这便是西狭最大的湖泊,甘堂湖。湖面平静的象一面镜子,蓝天白云和两边的树木山石倒映水中。清秀文静的甘堂湖宛若一位温柔的少女,静静依偎在峡谷之中,清澈见底的湖水如同少女含情脉脉的双眸,平滑而富有光泽的湖面恰似少女光滑如玉的肌肤,冰清玉洁。忍不住轻抚水面,层层涟漪扩散开去,既像少女随波飘逸的长发,又似微风中飘曳的裙裾,轻柔妩媚。
经过甘堂湖,来到水磨房,水车犹在,可并未旋转,也听不到水磨吱扭吱扭转动的声响。水磨房一傍空地有两位当地妇女在卖山里的野菜和山核桃,讨价还价一番后,由于不懂行情,不辨真假,只好作罢,权作增长知识。一路走来,西狭的栈道依山就势,曲折婉转 ,高低起伏。经过水磨房,前面的折扇岩和黄龙潭,正在利用淡季施工,脚手架架在峡谷中间,上面铺着竹板,两边拉着防护网,人走在上面咯吱咯吱响。峡谷两岸峰峦叠嶂,峡谷内怪石嶙峋。行进中见突兀的悬崖,临空修建着一飞檐覆瓦的仿古建筑,因没有标识就没怎么在意。峡谷一个九十度的拐弯,大家边议论西狭颂到底在什么地方,边从脚手架上往栈道上攀爬。我一仰头,左上方赫然一块石碑,上书“西狹颂”,我大声欢呼,同伴闻讯回头一看也都一阵雀跃。临空所建仿古建筑原来就是用来保护“西狭颂”的,刚才由于观察角度的原因,没有看见这两块石碑,差点就把慕名而来的景点给错过了。可山崖陡峭,岩石已被前人磨得非常光滑,攀登上去会有一定危险,大家一时有点犹豫。如果不能亲眼目睹西狭颂摩崖碑刻,千里迢迢而来,真是一种遗憾。在同伴们的叮咛和嘱咐中,我手抓铁链,脚踩着石窝,小心翼翼攀爬了上去。临空修建的是一亭子,崖壁上安装着一防盗窗,还好防盗窗没有拉下来,防盗窗内装着一大块玻璃。我怀着激动和崇敬的心情走向那块藏着稀世珍宝的玻璃。虽然隔着玻璃不能与她近距离亲近,她那美丽的容颜依然清晰可见、摄人心魄。同伴们已经在下面着急地询问,锁住的没有?能看见吗?我兴奋地告诉他们,能看见,太震撼了。饱经沧桑的黑色崖壁,1800年了,仍然保存完整,风采依旧,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眼前的碑刻、图案,在电脑上我看了不知多少遍,现在就真切地展现在眼前,一模一样,结构方正,笔画舒展,遒劲有力,别具风格。《西狭颂》摩崖碑高220厘米,宽340厘米,碑额为“惠安西表”四个篆刻字,碑刻字为汉隶,正文阴刻12行,385个字,每字9至10厘米见方。碑上阳刻小字题名12行,142字,与正文书法风格相同,皆系当时成县人仇靖所撰刻。主要记述了李翕生平及其率民修通西狭古道,为民造福之德政。正文右侧有黄龙、嘉禾、白鹿、木连理和承露人之图象,称为“邑池五瑞图”,象征李翕主政其间政通人和,五谷丰登,民乐其居,是对碑文的形象补充。我回想着有关《西狭颂》摩崖碑刻的介绍,仔细揣摩着每一个字,每一个图案,真是“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保存如此完好,缘于碑刻位于半崖,一般人很难接近,同时碑刻凹进崖壁几米深,上凸下凹,避免了日晒雨淋。崖壁上面草木茂盛,碑刻曾被藤萝遮蔽。后来还是被樵夫发现,才有重见天日。真乃天造地设。
意犹未尽,恋恋不舍。手扶铁索,脚踩光滑石窝,依崖攀援来到栈道,一座玲珑石桥展现眼前。怀英桥,为怀念杨世俊烈士在西狭水潭舍身救人的英雄事迹,甘肃日报社在这里修建此桥。西狭真是地灵人杰。站在怀英桥上看鱼窍峡,一边是拔地而起的高山,一边是错落有致的悬崖,两岸峭壁如削,壁立千仞,一泓中流,跌宕多姿。抬头仰望,青山对峙,古木参天,老藤绕树。低头俯视,水流湍急,浪花飞溅,咆哮之声不绝于耳,响水河低吟畅响、蜿蜒奔流。真是天局促,谷幽深。我离开栈道,独自进入峡谷探幽,谷内怪石嶙峋,涧水清澈,迎面一巨石横亘峡谷,“灵芝石”三个红色大字 ,格外醒目,只是感觉也不像灵芝啊。环顾四周,右侧山崖一光滑崖壁上是两个红色大字“石门”,可又不见有门。远处一山崖也有两红色大字“石井”,想象自己正好深处井中,无路可走。害怕与同伴走失,也不敢仔细辨认,赶紧原路返回。继续沿栈道前行,栈道尽头是西狭吊桥,此处山高、峡深,走在上面,大桥轻轻晃动,本就恐高的我感觉头晕目眩,两腿发软。站立桥中,寒风吹拂宛若凌空飞翔,西狭美景尽收眼底。
从吊桥下来绕道返回,站立石门之下,仔细端详,虽山下无门,可两块光洁的石头周边的印记看似如同紧闭的大门,如此这般揣摩,不知是否恰当。石门之下一蜿蜒小路,小路边有一破旧小屋,不知当年建此小屋有何用处,只是如今成了小松鼠的乐园。在我们经过时有两三只小松鼠惊慌地从小屋中跑出,翘着毛茸茸的大尾巴很快消失在了丛林中。我走近小屋想看个究竟,发现还有一只小松鼠,在小屋内的木板上睁着一双大眼睛猫着身子看着我,触须一颤一颤,鼻子不停地嗅着。我不想打扰它的生活,只想拿出手机把它拍下来,可它还是受了惊吓,一跳,跑了出去,着实有点遗憾。溪边一处修竹甚是翠绿,傲然挺拔的身躯,细细长长的竹叶,捱捱挤挤,郁郁葱葱。寒风吹拂,翠竹临风起舞,竹影在风中摇曳生姿,曼妙为一袭浓郁的青纱,妖娆着她岁寒而不凋的独特风韵。漫步竹林,清新幽雅之感油然而生。感叹古人“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清幽雅致。
走出大门,车还未到,就边步行边等车。隐约可见对面岩壁似有文字,几人便站立路边仔细辨认,疑为“汉栈道遗址”几个字,漫漶分布在岩石上。继续前行,崖下立有一碑,“西狭古栈道遗址”。原来门口巨大的山石上的石槽和石洞,竟是1800年前古人修建栈道留下的遗迹。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在如此陡峭的悬崖峭壁上修建这么长的栈道,打通西峡,那需要多大的智慧和勇气啊!为李翕他们点赞。
(甘肃阿克塞 向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