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红色经典的巨大魅力 ——观看中央军委慰问驻京部队老干部迎新春文艺演出随感

来源:文艺报 | 张西南  2017年01月23日07:13

这是一个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每逢新春都要举办的文艺演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已经打造成为有特色、有影响力并且成为新春文艺舞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这又是一台与以往历次的演出形式、风格截然不同别开生面的演出,没有舞蹈、杂技、小品而以多种形式的声乐演唱富有变化呈现出强烈的色彩和澎湃的激情。

这还是一次传承革命文艺工作的优良传统、推动强军文化繁荣发展的演出,党旗与军旗交相辉映,历史回声与时代强音遥相呼应,传统艺术与现实生活相向而行。

一场70分钟真正称得上短小精干的演出,22首曲目中有17首为上个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在全军全国广为传唱至今经久不衰的经典歌曲,有的裹着硝烟穿过生死的战场,有的带着征途上祝捷的鸟语花香,有的披着共和国初升的霞光,有的翻卷着大海的波浪,有的流淌着边疆的泉水,有的吹来一股艰苦奋斗的清风,有的回响着听党指挥改革强军的铿锵足音,这些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思想文化价值,最能表现时代精髓,最具代表性也最优美的作品,堪称新中国火红年代音乐艺术的经典,以此来概括这台演出的品质和风貌是再准确再恰当不过了。但演出又不是简单的老歌翻唱,也不是一般的经典重现,更不是那种违背艺术初衷任意对经典的草率改编,而是注重原创性文本与独特性阐释的结合,力求整台演出与特定历史时期鲜活的时代感以及当下意识交融在一起,使演出更加富有原创性的艺术魅力和持久的感召力震撼力。

当我们听到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最感到亲切的还不仅仅是旋律本身,而是渗透在旋律深处的浓浓感情。这种被称之为经典才有的历史魅力,很容易让人们又回想起那个难忘的岁月,在眼前浮现出一个个用音乐语言精心塑造的典型形象,虽相距遥远又好像近在身边,“雄伟的井冈山”“练一练手中枪刺刀手榴弹”“我把党来比母亲”“不管是一寸钢哎嗨一粒米”,不再局限是一首歌的内容表达,而成为了那个历史阶段战士的语言、人民的语言乃至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思想象征符号,仍然贫困的国家却有着精神富有的人民,迈步正规化现代化的军队永远保持着不变的军魂,人民对领袖的爱戴与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形成了各族人民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些经典作品凸显出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思想内涵,在存在形态上已经具有开放性和超越性的艺术特征,不仅对那些创建新中国或生长在新中国的人们有着特别的情感触动和心灵沟通,即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也同样会对这些红色经典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

我们说时势造英雄,也可以说时势成就了经典,因为没有哪一部经典不是与她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当战火燃烧在鸭绿江边,全国军民同仇敌忾,《英雄赞歌》迸发出来的每一个滚烫的音符,都写满了前线将士不畏强敌勇于牺牲夺取胜利的血性和胆气,奏响了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决不允许近代以来旧中国任列强侵略宰割蹂躏的悲剧重演的时代强音,为中华儿女留下了自强不息永不言败勇往直前的精神财富。也是在祖国的南海岛礁被虎视眈眈兴风作浪的危机之时,《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应运而生,抒发了新一代海军官兵爱舰爱岛爱海洋的豪迈情怀,他们把对祖国的赤诚倾注在海岸阵地、英雄战鹰和奔驰的战舰上,在深情的旋律中传递出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海完整的英雄气概,火热的海防斗争生活成为了经典的血脉,“严阵以待紧握钢枪”则折射出那个时代自卫还击的昂扬精神,从而衍生为这部经典生命永恒的灵魂。《改革强军进行曲》更是我们这个时代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宏大主题,前所未有的勇敢突破,凝聚力量锻造精锐,描绘出我们这支军队正站立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迎接世界风云,今天跨越巅峰的咏唱,有可能会成为未来决战决胜新的经典。当所有这些作品再一次在舞台呈现时,我们都没有因为岁月蹉跎而感觉陌生,也没有因为代差产生代沟或隔代产生隔膜,相反这些经典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实现了时光的穿越,永远吸引、感染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传承接力、奋发前行。

红色经典作为人的精神个体和艺术原创世界的结晶,在一定程度上要诉诸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不仅词作家和作曲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些当年第一位演绎这些作品的歌唱家,他们的激情和才华在二度创作中同样发挥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因此这些艺术家的名字已成为红色经典的代名词,他们的人格魅力已融入经典并成为经典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具有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因《翻身农奴把歌唱》一举成名的藏族女歌唱家才旦卓玛,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歌坛的一位标志性人物,从农奴的女儿到人民艺术家,从十几岁一直唱到今天的耄耋之年,她的歌声就像时代的血液融入了千万人的身心。曾创作并演唱《库尔班大叔您上哪儿》而享誉全国的维吾尔族歌唱家克里木,不仅以诙谐风趣的演唱风格独树一帜,而且他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的境界更令人赞叹。克里木说:“艺术家这个高峰很高,有的人甚至一辈子不能攀到这个高峰,因为你还没有理解她的深度和含义。”为此他把艺术的根一直扎在天山脚下,迎着冰大坂的风雪,沐浴着吐鲁番的阳光,从伊犁河谷到大漠戈壁,不断汲取生活的养料,才使得艺术之树永远长青。年愈古稀的女歌唱家卞小贞,是伴随着太阳的光辉走上中国歌坛,而叮咚的泉水又滋润了她的歌喉,不仅让那个时代的人们记住了卞小贞的名字,而且还让那些优美的旋律依然萦绕在这个时代我们的心头。

这台既有历史厚重又有时代光彩的经典音乐演唱会,不仅让我们久久沉浸在艺术和情感的炽热交融之中,而且经典艺术们德艺双馨的创作实践和艺术人生更给了我们极为宝贵的启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军旅音乐的题材如何多样,他们都不忘初心,把铸牢军魂作为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作曲家肖民12岁投身革命,在纷飞的战火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文艺战士,铁血激荡,硝烟陶冶,为党歌唱成为了他崇高的理想。在创作《人民军队忠于党》这首歌时,他一头扎进井冈山老区,在生活中“触景生情”,捕捉到了“人民军队忠于党”的音乐形象,但作曲家在塑造这个音乐形象时并没有完全拘泥于歌词,而是凭集中而强烈的情感以及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理解和感受,并把自己所在的老部队光荣历史作为艺术对象作一种整体和全面的把握,进而塑造出能够充分体现我军听党指挥一往无前的气势和军魂的音乐形象,也使这首歌从此成为人民军队的形象标志。作曲家晨耕也是一位唱着革命歌曲走进革命队伍的文艺战士,一生创作500多件音乐作品,《我和班长》既是他的代表作,也成为和平年代军旅音乐的经典之作,把军营里质朴纯洁的战友情表现得细腻真切,把基层官兵爱家乡、爱军营和爱祖国的浪漫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晨耕在谈到他的创作体会时说了“四句话”,“毕生征战从天命”,那时候日本鬼子来了,我们青年学生就参加了革命,我写的第一首歌就是《挺起胸膛向前走》;“半世操戈斗鬼神”,半辈子和敌人打仗,在炮火里钻来钻去,写出了军乐《骑兵进行曲》;“探索人间真善美”,这是我的职业,要用最美的音乐语言描写火热的军营,写出了《我和班长》《两个小伙一般高》;“高歌劲舞壮军魂”,则是我毕生的追求和信仰。《英雄赞歌》的作曲刘炽,是一位从红军战士成长起来的作曲家,他有一个座右铭,“你想让人民喜爱你的歌吗,那就决定于你是否热爱人民喜爱的歌”。创作《英雄赞歌》时,刘炽觉得心中不仅有一幅血染战旗的英雄画卷,还有一条捐躯报国的感情曲线,自己循着这条情感曲线不断向峰巅冲去,把歌词和音乐升华再升华,把英雄气概用浪漫主义手法推向感情的高峰,使唱者与听者对英雄的崇敬和热爱达到极致的程度。即使在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当程志和王秀芬两位文艺老兵再次登台演唱这首红色经典的杰作时,又像回到当年一样激动不已,整个声情就像滚烫的火山岩浆喷发般爆发了。刘炽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一样,经历了风雨坎坷。然而,即使在寒凝大地的日子里,他心中也永远温暖,他时时刻刻在心中编织着歌唱亲爱的党、伟大的祖国和英雄的军队的诗与歌。因为,他总是品尝着人民给予的厚爱。这就是红色经典的创造者们最宝贵的理想境界、艺术情怀和生活的源泉,也是他们所以能够创作出为人民所喜爱、所珍藏、所留传的红色经典的根本所在。

这就是红色经典的巨大魅力,我们没有理由不向这些不朽的经典和创造经典的艺术家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因为我们看见了在演出现场的那些满头银发、步履蹒跚的老兵,面对红色经典心潮澎湃,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耳旁犹闻战马嘶鸣,永不褪色将是他们壮丽人生最美的夕阳。

因为我们看见了在演出现场的那些英姿勃发、青春盎然的新兵,面对红色经典心花怒放,好像跟随着老首长们完成了一次历史的穿越,眼前如见光荣的旗帜,实现强军的梦想将是他们一生最大的渴望。

因为我们还看见了在演出现场的那些踌躇满志、才华横溢的艺术家,面对红色经典心驰神往,好像与他们崇拜敬仰的前辈艺术大师们作了一次推心置腹的恳谈,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红色经典在召唤他们,新的时代在召唤他们,改革强军的伟大目标在召唤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