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军兴军的文化记忆
早起的霞光遥望大地,在广袤的空间里留下斑驳温润的碎影。有人说,记忆就如同这般碎影,洒落在人们心里,千姿百态,无序而有章。岁月留痕与生命馈赠给我们搭构的,是一片经过时间沉淀的世界。
盘点2016年强军兴军的文化记忆,就像突然迈入这样壮美如画的世界。“强军”与“文化”这两个关键词,串起了众多珍珠般的精彩片段。
一
官兵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正是有了广大官兵的积极参与,军营文化的面貌才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诸多侧面,才能在继承传统优势的前提下,展示出新的生命力。
2016年初夏,大渡河,铁索桥边。西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官兵在奔赴川西某高原雷达站换班中途,在飞夺泸定桥遗址旁庄严列阵,回忆热血抛洒的战争年代,誓言响彻云霄……
这一幕,对于2016年全军基层文化建设的宏大舞台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然而,这样的细节却折射出强军文化建设一个鲜明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那就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文化血脉、砥砺战斗精神。
过去一年,在各个军史馆里,在遍布全国的烈士纪念碑和战斗旧址前,我们总能看到官兵庄严肃穆的身影。什么是信仰?什么是牺牲?什么是坚守?什么是崇高……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一次次与革命先辈的灵魂对话当中,变得愈加清晰;英雄部队的英雄业绩,英雄人物的英雄壮举,给官兵特别是刚刚入伍的战士内心以深深触动。与此同时,更有很多部队将“传承优良传统、做英雄传人”融入到部队的作战训练当中,“刘老庄连”、“硬骨头六连”等鲜红旗帜高高飘扬在龙腾虎跃、硝烟四起的训练场、演习场和执行各类急难险重任务的队伍里。这些强军文化的品牌方阵,一次次因为取得新的突破、夺得新的胜利、赢得新的荣誉而披上新的光彩。这样的场景,总给人一种强烈感受:在改革强军的伟大征程上,那些曾经让敌人胆战心寒的英雄部队从未走远,英雄背影里巍然站立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有着与他们前辈一样的精神面孔。
当然,这样的精神面孔既是深沉隽永的,亦如高山流水般生动鲜活。这就是军营文化的魅力。它是点燃官兵英雄血性的火种,也是寄托官兵五彩心灵的地方。那飘荡在大漠深处的琴声,那记录蓝天梦想的诗集,那写满强军心语的海岛小路……类似如此因地制宜、因时而异、点点滴滴的文化景观,或许没有洪钟大吕般给人以震撼,但它们在不经意间勾画出官兵的精神图谱,装点着官兵的精神家园。家国情怀、强军梦想等宏大主题,在此时化作一朵朵透着灵性的浪花,每每遇见,总能拨动人的心弦。
精神家园的构建,文化精神的赓续,其载体和途径总是与时代发展同步的。在与时代进步的融合当中,官兵的新实践、新创造,使军营文化建设拓展出新的空间,常常让人耳目一新。
2016年9月17日,正值中秋假期。当天早晨6点,一部名为《中国空降兵》的宣传片在空降兵部队微信公众号“我们的天空”头条推送,迅速在微信朋友圈刷屏。这部仅有3分零1秒的短片,在短时间内不仅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多家中央媒体的网络平台转发,而且在新浪微博、腾讯视频等网络平台累计播放374万余次,留下大量网友的点赞。
这个故事,是过去一年军营网络文化建设蓬勃态势的一个缩影。2016年,不少部队在网络文化建设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和探索,以信息网络技术为载体的文化新生态正在座座军营中迅速崛起。其发展的速度、影响的宽度、与官兵生活融入的深度,都是近年来最为显著的。它们不仅成为官兵喜闻乐见的文化平台,更有不少在全社会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在展示中国军队良好形象、打赢意识形态斗争主动仗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互联网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官兵业余文化生活,军营网络文化建设将成为强军文化建设新的增长点。
二
强军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窗口。2016年,军队文艺战线以饱满的政治热情、高度的文化自觉、奋发的进取精神,紧贴改革强军的时代主题,特别是围绕纪念建党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在多个艺术领域推出一批精品力作,被称作强军交响里的一次集团冲锋。
把祝福化作舞姿,将赤诚捧在手心;把誓言写进歌里,让信仰扎根心中。火红的七月,见证了来自军队文艺工作者对党的深情礼赞。海军举行的“铁心向党——海军驻京部队合唱歌咏大会”、火箭军政治工作部文工团推出的文艺晚会《砺剑征程》等,展现出一幅幅交织着热血与牺牲的壮丽长卷,塑造了众多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在精彩纷呈的文艺风景当中,大家感受到,尽管艺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但主题却是鲜明和一致的。在一次次穿越时空的交流当中,人们拉近了同峥嵘岁月的情感距离,拉近了同革命先烈的心理距离,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忠诚、什么是共产党员的信仰等,有了更加深切的理解。
2016年10月19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永远的长征》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参与创作的军队艺术家们,怀着对伟大历史和英雄先辈的崇高敬仰,饱蘸改革强军时代的浓墨重彩,用充满爱和激情的艺术语言,绘制了一幅新的连接历史与现实的宏伟画卷,情景再现了那刻骨铭心的记忆、那前无古人的跋涉、那改写中国近代历史的壮举,为广大观众奉献了一场新的视听盛宴。红军将士在长征途中浴血奋战、克服艰难险阻的战斗生活,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仰、追求理想、敢于牺牲、勇于胜利的精神品格,长征精神的历史传承和新的时代内涵,都在《突破封锁线》《血战湘江》《永远的篝火》等极富艺术感染力的表演当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那天,人民大会堂上空的雄壮旋律经久不衰,重整行装的人们雄心激荡。
与此同时,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和电影、电视等方面,军队文艺战线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献礼作品不断涌现,紧扣改革强军主题的作品不断涌现。这些作品不仅让人们领略到军队文艺工作者的满腔热忱和整体实力,更把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对改革强军的坚定拥护和对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热切期待,通过高水平的艺术作品,不断传递到人们心里。那高潮迭起的掌声、那抑制不住的泪花、那满怀激动的心声,生动说明中国精神与中国故事在当代国人心中的重要位置,生动说明强军文化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独特影响力。
三
文化之花,只有扎根大地,才能真正感受生命的力量,才能让精神的芬芳飘向远方。过去一年,与精品力作竞相呈现的是强军文化成果向基层部队的不断延伸。强军文化为官兵服务、为战斗力服务、为改革强军事业鼓与呼的价值追求,生动呈现在人们视野,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2016年2月,“红心向党、追梦筑梦、德艺双馨”的时代楷模阎肃,永远离开了他不懈奋斗了65个春秋的文艺战线,但“阎肃睡着了,他的精神却醒着”。他概括的“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正从更多文艺战士的手中传递到基层部队官兵的心里。
就是在这个春天,在陆军建设刚刚翻开新的篇章之际,陆军组织数十支文艺小分队深入部队慰问演出。从岭南大地到白山黑水、从渤海之滨到昆仑山脚,一场场感人肺腑的演出,一首首催人奋进的战歌,一次次点燃了官兵火热的情怀。
这样的慰问演出在过去一年中,几乎成为一种常态。“把最美的节目献给基层战士”、“战士的鲜花,是最珍贵的礼物”、“战士的笑容,是最温暖的幸福”。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歌剧团,海政文工团,空政文工团,解放军艺术学院等单位的文艺工作者和各部队业余文艺演出队组成的“文艺轻骑兵”、“为兵服务小分队”等,走边防、进哨所,爬高山、下海岛,练兵场上、拉练途中,饱含深情说兵事、演兵情,把讴歌改革精神、军味战味浓郁的优秀作品送到官兵中间,为部队建设注入了强劲精神动力。从年头到年尾,都能看到他们的足迹,都能听到他们的故事。可以说,这样的情景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这样的现象,并非今天才有,它是军事文化本质追求与精神传统的一种自然延续。
这样的传统,在我军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当中早已铸就。我们不能忘记,曾经“红色戏剧”、“红色歌谣”的足迹与衣衫褴褛的红军部队一起踏遍千山万水,怒吼的《黄河大合唱》让敌人心惊胆寒,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伴着英雄儿女血洒疆场……那些饱含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品格的文化成果,从来都是砥砺官兵在战场上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的精神节奏。当前,国防和军队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面对整体性革命性变革,面对时代大考,把强军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向基层延伸,以凝聚强军意志、张扬英雄品格、激活血性豪气,显得更加迫切需要。这是时代赋予强军文化的光荣使命。
盘点过去,是为了砥砺明天;盘点文化记忆,是为了让文化精神在我们心中更加亮堂。此时此刻,我们仰望强军文化的星空,那里有不朽的经典,那里有壮丽的篇章,那里有鲜红的旗帜,那里有燃烧的火焰。2017,我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