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诗意与风骨
福建散文写作有悠长的传统,近代如林语堂、许地山、冰心,当代如郭风、何为、南帆等,都是蜚声文坛的散文大家,著述颇丰,美文、佳构流传于世。我以为,一个地域的文学创作蔚成风气,与人文历史是密切相关的。闽山闽水滋润了文人气质,历史人文之厚重又造就了文章风骨,文章便充盈着诗意和灵性的光华。
闽籍作家卢一心深谙此道。他已先后出版多部散文、随笔集如:《不落尘的港湾》《处处飘满茶香的山村》《文人的骄傲》《国家心事》等,文辞清新,骨气盎然。而他的散文新著《风是免费的》,依然笔触落处,诗情浓郁,写尽闽山闽水闽人,读来格外亲切。
福建依山傍海,山是福建的屏障,海是福建的出口,这就构成有别于内陆中原的独特的人文景观。福建先民大都从中原迁徙而来,大海又赋予他们勇于探寻和冒险之精神,驻守一方安于耕读传家,远走他乡勤于开基创业。《风是免费的》哲思穿越,把自然山水点化为心中山水,将古代拉回到现代,寓意山水为情怀,感悟人生之真谛,于文字的轻盈亮丽之处,给人一种深邃感与厚重感。
诚然,历史人文及山水散文并不好写,中国的名山大川从不缺乏文人足迹,也不缺乏优美辞章,要有所超越实属不易。“山”既有自己的高度,也有灵性。“景”和“人”既是物象,又有灵魂的对话。一篇好散文必须有其鲜活的灵魂。于是乎,我们远观山岚,近看溪流,或在幻想中穿越时空,与古人博弈赋诗、把酒长歌,这种惊鸿一瞥的场景,其实是内心认同山水、感恩山水的一种默契或期许。
在卢一心的散文里,把“山”模拟成“人”,把“人”物化为“山”的例子俯拾皆是。譬如在《天堂山笔记》里,他写到“名山大川是因为美而吸引人,也因为寂寞而喜欢热闹,让更多的人投入和拥抱,从而激活了名山大川”。在《“阿里山神”吴凤》里,他说:“我认为,要认识吴凤这个人,最重要一点就是不能绕过‘爱心’这两个字。因其拥有一颗舍身成仁的大爱之心,并付诸实践,所以他才会被尊奉为‘阿里山神’。”这就把山和人都写活了。还有,在《天堂有块台湾石》《龙须硿大峡谷》《海坛无语风相诉》《寻兰之旅》等等篇什中,也都有点石成金的句子:“就这样一直往里走进去,一忽儿拐弯,一忽儿上台阶,一忽儿又仿佛必须爬坡一样……”“这棵松树奇特之处在于其根部不仅没有土,也没有水,树根紧紧抓住巨石,任由风吹雨打太阳晒,依旧青绿……”“放轻脚步,行走在上面,感受到肌肉般的弹性。我突然怜惜起沙滩的温柔……”
诗化的语言不只体现在山水方面,在《三坊七巷》《清王朝最后的背影》等篇什中,历史感与文化感交相印验。卢一心对于坊巷的描摹是颇具动态的:“在烟雨缥缈的五月,一位身着红衣的妙龄女子,撑着一把油纸伞,走在江南的坊巷中……”“有时候,一把油纸伞,一个背影,或一朵窗花就足以让人坠入情网,或进入无尽的遐思空间……”显然,如果缺乏想象和诗意的渲染是很难进入这种意蕴和状态的。在“土楼散章”和“乡土如梦”两辑里,这样的文字也随处可见:“曾几何时,晨光中或夕阳下,一座土楼和一只狗,构成的情景或者剪影,不知令多少人感动过……”“象形的村庄,呵气成雾,那就是炊烟。”“我喜欢香鱼,尤其在水流湍急或浅水的地方,更是机变百出,如神出鬼没一般……”这些文字源于生活,又升华了生活。
卢一心还善于绘画,专攻葡萄之神韵,又潜心散文创作,诗画联袂,艺术相通,笔耕不辍,如农夫在田畴默默耕耘,春播秋收,相信他一定会收获金色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