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旧体诗宜古也宜今” ——陈田贵诗集《种谷台诗钞》研讨会召开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超侠  2017年01月23日10:09

陈田贵诗词研讨会 

种谷雅韵,诗行天下。1月21日,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中国诗歌网主办的陈田贵诗词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白庚胜出席会议,包明德、李一鸣、周笃文、吴思敬、汪守德、程步涛、曾凡华、商震、杨志学、宗焕平、顾建平、莫真宝等三十余位诗人、评论家参与研讨。会议由杨志学主持。

何建明

何建明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给文学界吹来强劲的东风,为中国诗歌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诗歌发展要呈现新气象,离不开陈田贵这样的民间诗人。多年来,民间诗歌产生了一大批相当优秀的作品,为支撑、繁荣诗歌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我们要予以充分重视,用所能做到的力量提供更好的平台。

白庚胜

白庚胜说,中国传统旧体诗重意境、亲山水,是农业文明的集中体现。而我们所处的时代早已工业化、城市化,写诗的总体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新的环境就要有新的手段、新的表达方法来适应,陈田贵用具体的创作实践来提倡新声韵,正与此要求不谋而合。期待更多诗人做到“我手写我口”,激活传统、开拓创新,用旧体诗书写怀抱,书写大雅之音。

《种谷台诗钞》得名于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种谷台,反映了诗人的农家情结、故乡情结与田园情结。在诗集中,诗人以具体的诗歌创作诠释了“当代诗词创作必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今人写格律诗应采用新声韵”的主张。

与会诗人、学者们围绕陈田贵的诗词创作进行了深入而详细的探讨。大家认为,《种谷台诗钞》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不避新词,于五七律绝、古风、歌谣等诗体中咏物抒怀、咏史怀古,亦有写景纪行、赠答应和之作,家国情结与时代情怀并举,忧患意识与时代沧桑感兼备,格调明朗,饱含正能量。但部分诗作写得较为随意,可再苦心经营。诗人陈田贵称自己是“诗歌的爱好者、初学者与追求者”,表示将充分吸收宝贵意见,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会后合影

作者简介:

作者:陈田贵

陈田贵,笔名丰谷,甘肃武山人。原任中共甘肃省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现任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当代文学学会会员、甘肃省书协会员。主要著作有《花刺集》、《联苑撷英》、《党的基层组织工作手册》、《雅兴清趣联语精华》、《渭水新韵》、《行思草笺》、《吟踪寄笺》、《种谷台诗钞》等。诗词、歌词、书法作品多次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作家报》、《文汇报》(香港)、《甘肃日报》、《人民文学》、《中华诗词》、《诗词世界》、《飞天》等报刊发表。近年来,创作了大量歌词,经谱曲广为传唱,代表作有《中国梦》、《阳光曲》、《陇原情》、《绚丽甘肃》等。

(摄影:超侠)

附:

参加中国诗歌网“当代诗人系列研讨会”之陈田贵诗集《种谷台诗钞》时的讲话

陈田贵

(2017年1月21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们:

首先,我非常感谢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中国诗歌网举办关于我的诗词写作的研讨座谈会,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参加这次研讨座谈会。

为了便于大家研讨,我简要介绍一下我学习写作诗词和歌词的情况。

对于诗词我只是一个爱好者,一个初学者,一个追求者,谈不上有什么成就。用写作而不用创作这个词,主要是我感到自己的作品还很幼稚,仅仅出于习作水平,远未达到创作的高度。

我从上中学开始,在阅读中逐渐对文学发生了兴趣,特别是对诗歌更为喜欢。每读古今诗歌,优美的意境、动人的词句和顺畅的韵律,令我为之陶醉。从阅读、收集、背诵,逐渐开始思考并学习写作。我真正写出自己感到能勉强过得去而且能称得上诗词的东西,已经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而真正写的比较多一点的是到了二十一世纪。近几年虽然公务更忙,但写作的数量反而更多了一些。我感到这是由于对生活阅历积累增多和对诗词知识了解增多的缘故。到了2007年,我将几年来的诗词作品结集,出版了《行思草笺》,由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此后几年又写了近200首,取名《吟踪寄笺》,201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去年,我从这两本诗集中精选了我认为比较好的作品,加上2014年以来的一些作品,取名《种谷台诗钞》,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总的算起来,我写作的诗词大约1000余首,其中的部分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作家报》《甘肃日报》《中华诗词》《诗词世界》《读者》《诗词家》《飞天》等报纸杂志。总的感觉,我天生愚笨,只会下苦功夫,诗词数量不多,质量也不高,尤其是缺乏灵气。这些作品内容比较庞杂,正如我在《行思草笺》后记中所说:观一景一物,读一书一文,遇一人一事,有所思考,有所感悟,随吟随记,草于便笺。

我之所以钟情诗词这种文学载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诗词短小精干,便于利用零碎时间写作。五绝最短,四句二十字,七律长一些,也就八句五十六个字,当然排律和有的词牌句数更多、篇幅更长一些。有空时写几句,忙了丢下来,再有空时捡起来,能够把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我长时间从事的省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这个岗位的工作,事务繁杂,任务繁重,几乎没有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如果说有点可支配时间的话就是外出开会、考察途中或长假休息的时候。我的诗词,大都在这种情况下写作的,多数写在手机上或旅店的便笺上。少有的出国考察和外出开会,对我来说是生活的奢侈和时间的奢侈,也是写诗词最多的时候。

接下来谈谈我对诗词创作的不成熟看法。

其一,新体诗和传统诗都应发展。现代社会,两种不同的体裁,都有优秀的作品,都有一定的作者,都有大量的读者。对于新体诗和传统诗这兄弟两个,都应得到重视,都应得到支持,都应得到发展,不能厚此薄彼,不能争你高我低,不能倡导一方排斥一方。相互竞争,才能进步繁荣。

其二,诗在形式上应讲节奏和韵律。我赞成一些老前辈的观点,诗除了意境好之外,在形式上起码应讲究句式大体整齐,有节奏,押韵顺口,便于记忆和朗诵。事实证明,无论传统诗还是新体诗,都有符合这个要求的好作品。在这个前提下,追求多样化,进行探索创新,我觉得出路会更多更好。时下报刊发表的一些所谓新体诗,既没有节奏,又不押韵,只是句式分行排列。当然,其中不乏内容和文词具佳的篇什。我一直在想,这种作品就其体裁来讲,应当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创新,需要有一个恰当的冠名,比如叫“美文短章”或者其他更确切的称谓,不一定非要称它为诗。

其三,传统诗应当改革。当前首先应从声韵上改革,就是说要倡导新声韵。时代发展到了今天,音韵发生了重大变化,仍然要求今天的人按古声韵写诗,用现代汉语读起来就显得别扭,不上口,不便朗诵,也不便记忆。用新声韵写作,接受的人会更多一些,读者面会更广一些,生存空间会更大一些,生命力会更强一些,发挥的作用会更好一些。我写的传统诗,都是采用了新声韵。以新声韵写传统诗,应当倡导,逐步推广开来,逐渐形成气候。

接下来,我顺便介绍一下自己的歌词创作。对于歌曲和其它音乐作品,我一直很喜欢。读书和听音乐是我的两大爱好。我认为,一首好的歌词,就是一首好的诗词。我写歌词的想法,是从2012年萌发的。这一年4月,我们甘肃召开了省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提出了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历史任务;这一年11月,我们党召开了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是这一年的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构想。在这样一种新形势的感召和激励下,我产生了写作鼓舞人们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歌曲的想法。2013年初全国“两会”前,我陆续写出了《陇原情》、《中国梦》两首歌词。几经沟通协调,谱成曲唱了出来,而且社会反响还比较好。这对我无疑是一个鼓励,而且在歌曲制作过程中结识了一些作曲家和歌唱家,他们给我以很大的支持,我写作歌词的信心更足了。从2013年到现在的4个年头,我写作的歌词约有50多首,制作成歌曲作品的有40来首。我写作的歌曲内容大体包括6个方面:

一是歌唱祖国,激励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发努力。如《中国梦》《同心共筑中国梦》《放歌新丝路》《海峡情韵》等。

二是歌唱家乡,鼓励人们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奋斗。如《陇原情》《绚丽甘肃》《歌唱陇原》《甘肃恋曲》《欢迎你到咱甘肃来》《武山颂歌》《河西走廊》《陇原志气歌》等。

三是歌唱时代风尚,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阳光曲》《关闭微信一天》《常记别人的好》等。

四是歌唱惠民政策,颂扬为脱贫致富不懈努力的精神,如《洋芋花开》《双联歌谣》,以及反映“双联”工作的一些作品。

五是歌唱友情爱情,赞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如《相约四季》《真情颂》《兰州玫瑰我的最爱》《你的笑颜》《送老兵》等。

六是为一些企业写的企业之歌和为一些电影写的插曲。如《扶正之歌》《奋进曲》《古河州》,电影《幸福快车》插曲《心歌》,电影《陇上的梦》插曲《平凡颂》。

今天这个研讨座谈会的召开,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得学习机会,是一个很大的鞭策和鼓励,也是听取大家意见改进诗词和歌词写作的重大机遇。各位领导、专家、老师的发言高屋建瓴,高起豪迈,高远博大,从思想和艺术等方面进行研讨,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有肯定、有批评、有期待,语重心长,使我如沐春风。能同各位见面,面对面、近距离听取大家的意见,对我来说,是很幸运的事情。我将虚心听取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的建议和批评,在大家的指导下,悉心学习,勤奋思考,积极实践,努力探索,不断提高诗词和歌词写作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还非常欢迎大家到甘肃考察,甘肃历史文化丰富,自然景色多样,经济社会发展正在迈向新台阶。我诚挚邀请各位到甘肃走一走,看一看,对甘肃的文学创作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宝贵意见。